別 內①
秋霜凋女蘿,多露沾兔絲②。依依兩夫婦,貧賤生別離。思昔結縭日③,適際亂離時。布衣才掩脛④,糟糠不充饑⑤。性拙命復窮,偃蹇世所嗤⑥。賴子同甘苦⑦,孤貞常自持。幸逢世道平,天路振羽儀⑧。歡愛未云竟,殷勤方自茲⑨。執袂詎忍分⑩,清涕流裳衣。淹留日月促,去去無歸期。晨雞咿喔鳴,行李戒路歧。仆從已嚴駕,寧能更遲遲?所嗟長辛苦,不為兒女悲。遺語望鄰曲,含酸望親知。惻惻重惻惻,此懷當告誰?
①內,指妻。 ②“秋霜”二句,女蘿,即松蘿,地衣類植物,但詩詞中常與蔦蘿混用。蔦蘿為草名,常卷絡于他物上。兔絲,即菟絲,蔓生,亦纏絡于他物。后人多以二者比喻夫妻或姻親關系。《玉臺新詠》一《古詩》之三:“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 ③結縭,古代女子出嫁前,母為之系結胸前佩巾(一說為覆頭絳巾),后因稱結婚為結縭。 ④脛,小腿。 ⑤糟糠,酒滓與谷皮,比喻粗劣食物,后亦以糟糠妻喻共處貧賤之妻。 ⑥偃蹇,困頓貌。嗤,譏笑。 ⑦子,猶言您。古代對婦女亦稱子。 ⑧天路,寬遠之路。羽儀,羽翼。這兩句指由元末而至明初。⑨殷勤,這里指送別時的戀惜慰喻之情。 ⑩執袂(mèi),攀著衣袖。涕,淚。去去,越離越遠,有長別意。咿喔,象聲詞。行李,這里指旅人。戒,指互相叮嚀。嚴駕,整備車馬。曹植《雜詩》之五:“仆夫早嚴駕。”兒女悲,指青年男女的哭泣之態。當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意。遺(wèi),交付。鄰曲,鄰人。惻惻,感傷。重,再,又。
【說明】 作者于洪武十五年(1382)為蘇州經歷,后又坐累流放遼東,其時約五十歲。此詩當為謫戍時作。
全詩以經霜沾露的凋零的草木興起,下追溯貧賤夫妻的共患難過程。中述由元末的亂離到新朝的建國,本可共享歡愛,不想忽又遠謫,遠謫的原因卻是由于牽連。詩中自不敢直說內心的委屈,只能以“此懷當告誰”作結。
出發那天,兄弟、鄰居、朋友都來送行,所以同時還寫了《別弟》、《別鄰》、《別友》諸詩,在《別鄰》中有云:“去去歸未期,留家猶食貧。有無通假借,此道古所敦。無為忘寄托,別語多苦辛。”質樸懇切,正是患難人語。
上一篇:《于謙》詩賞析
下一篇:《唐順之》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