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修·卜算子》原文賞析
園綠萬重,月不下地,夜涼獨起,冰心悄然,惜無閑人同踏深翠也。輒倚橫竹寫之,時甲戌七月十三夜
綠剪一窗煙,夜漏知何許?碧月蒙蒙不到門,竹露聽如雨。獨自出籬根,樹影拖鞋去。一點螢燈隔水青,蛩作秋僧語。
這是一幅“竹園秋夜圖”。初秋之夜,涼意如水。庭園之中,茂密的竹林遮光蔽月,翦翦翠葉宛若籠罩在蒙蒙煙霧之中。詞人信步走出籬笆,朦朧清幽的月光拽出憧憧樹影,隔岸一點螢火如明滅的燈盞,泛著青光。——畫面凄清寂寥,令人觸景悵然。
這又是一首“秋聲小夜曲”。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聲聲更漏不知從哪里迢遞而至,滴滴清露滑落在竹葉上,聽來好似點點疏雨。一切都已進入夢鄉,只有蟋蟀發出陣陣哀吟.象愁苦的僧人在絮叨著自己的幽怨。——樂曲哀惋纏綿,令人聞聲凄其。
詞前的小序交代了本篇的創作經過。“園綠萬重”指竹林茂密,是月光不能朗照,窗外青煙翦翦的原因。“冰心”用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一片冰心在玉壺”意,明示自己冰清玉潔的心境。“悄然”二字,一方面渲染了環境的幽靜;另一方面也蒙后暗示了自己孑然一身,光明磊落,“表里俱澄澈”(宋張孝祥《念奴嬌》)的品格無人知曉。一“惜”字,寫出無人與我同游竹園的嘆惋。“橫竹”即橫笛。詞人涼夜獨起,漫步庭園,耳目所接,中心有感,于是便倚橫笛而歌,寫下了這首小詞。時在嘉慶十九年(1814)甲戌。
全詞并無直接抒情言志之辭,每字每句似乎只在作畫、寫景。然而,當你自覺不自覺地隨同詞人神游其境,耳濡目染,自能體驗到某種心緒和情味。
首先,進入詞人眼簾的,是仿佛籠罩在煙霧中的翦翦翠葉,是朦朧清幽的月光,還有那隔水望去泛著青光的閃閃螢火。偌大世界,為何選取這三種景物入詞呢?南朝梁鐘嶸《詩品》序中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氣候使自然景物發生變化,景物的變化又感蕩著人們的心靈,從而形成了詩歌。這個過程就是“景生情,情生景”(清袁枚《隨園詩話》)的過程,是感情的移入,是內在的模仿,二者交光互影,相得益彰。作家為寄托自己的情思,必然要精心選取最合適的景物入詩(詞),《詩·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杜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莫不如此。所以,竹林、碧月,螢燈作為詞人精心選擇的一組鏡頭定格在煙霧籠罩、朦朧清幽的特定環境中,極好地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氣氛,襯托出了詞人的一片孤獨的冰心。
我們再來看一看流過詞人耳畔的蕭瑟秋聲吧。夜深人靜,漏聲迢遞,給人平添一絲清冷。而那“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溫庭筠《更漏子》)的似雨的竹露,尤能引發人們秋思的愁緒。更不用說那似“秋僧語”的蛩吟了。一片冰心的詞人獨自聆聽這一系列凄凄切切的秋聲,怎能不作這人世苦寒,覓無知己的慨嘆呢?
全詞上下摹聲繪色,活畫出秋夜園林的幽靜,字里行間無不寄托著詞人勁竹般孤高清傲的情懷。而這惝恍莫測、清幽凄冷的境界,也正觀照出詞人孤寂無友,悵然若失的心緒。
上一篇:《蔣春霖十首·卜算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蔣冕·卜算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