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以戊辰之年①, 建亥之月②, 大盜移國,金陵瓦解③。余乃竄身荒谷④,公私涂炭⑤;華陽奔命,有去無歸⑥。中興道銷, 窮于甲戌⑦。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別館⑧。天道周星,物極不反⑨。傅燮之但悲身也,無處求生⑩;袁安之每念王室, 自然流涕(11)。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并有著書,咸能自序(12)。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13)。信年始二毛, 即逢喪亂, 藐是流離,至于暮齒(14)。《燕歌》遠別,悲不自勝(15);楚老相逢, 泣將何及(16)!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17);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18)。下亭漂泊(19), 高橋羈旅(20)。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忌憂之用(21)。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22)。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 大樹飄零(23);壯士不還, 寒風蕭瑟(24)。荊璧睨柱, 受連城而見欺(25);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26)。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27);季孫行人, 留守西河之館(28)。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 加之以血(29)。釣臺移柳, 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 豈河橋之可聞(30)!
孫策(31)以天下為三分, 眾才一旅(32);項籍(33)用江東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34),一朝卷甲(35), 芟夷斬伐,如草木焉(36)!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37)無藩蘺之固。頭會箕斂者, 合縱締交;鋤耰棘矜者, 因利乘便(38)。將非江表王氣, 終于三百年乎(39)?是知并吞六合, 不免軹道之災;混一車出, 無救平陽之禍(40)。嗚呼!山岳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飆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41),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42)。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43)!
(“四部叢刊”本《庾子山集》)
注釋 ①粵——發語詞,無義。戊辰之年,梁武帝太清二年(548)。②建亥之月——農歷十月。③“大盜”二句——指侯景篡國。侯景于太清二年八月舉兵反, 十月攻陷金陵。金陵,梁國都,今南京市。④竄身——逃亡。荒谷,楚地名,此借指江陵。《北史》本傳載“侯景至……臺城陷后,信奔于江陵”。⑤公私涂炭——公室和私門俱陷于水深火熱之中。涂,爛泥。炭,炭火。比喻遭受的災害。⑥“華陽”二句——華陽,即江陵,江陵在華山之南,山南為陽。奔命,奉命奔走,梁元帝承圣三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是年西魏滅梁,他被強留在長安。⑦“中興”二句——中興之路在甲戌年走到了盡頭。指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亂,使梁國復興,但甲戌年又被西魏所滅。⑧“三日”二句——《晉書·羅憲傳》: “魏之伐蜀,憲守永安城。及成都敗,知劉禪降,乃率所部臨于都亭三日”。杜注:“臨,哭也”。引此典,喻己對梁亡的哀痛。《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晉人來討,叔孫婼如晉,晉人執之……乃館諸箕。”館, 囚禁, 引此典,取出使被囚之意。⑨“天道”二句——按天理,是應該像歲星那樣周而復始的,但現在卻物極不反。指梁元帝江陵之敗后,竟不能復興。天道,天理。周星,歲星,每十二年繞天一周,周而復始。(10)“傅燮”二句——《后漢書·傅燮傳》記載,傅燮,東漢漢陽太守。王國、韓遂攻漢陽,城中兵少糧盡,其子勸他棄城回鄉,他說:“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用此典,取其悲嘆自身遭遇及“吾行何之,必死于此”之意。(11)“袁安”二句——《后漢書·袁安傳》載,袁安,字邵公,東漢時為司徒,時天子幼弱,外戚專權,安語及此, “殺嘗不噫嗚流涕”。用此典喻己對梁亡的悲嘆。(12)“昔桓君山”四句——桓君山,即桓譚,東漢人,著有《新論》。杜元凱,即杜預,西晉人,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志事,有志于事業。自序, 自我闡述。(13)“潘岳”四句——潘岳,字安仁,西晉詩人,作過《家風詩》,敘述家族的風尚。陸機,字士衡,西晉文學家,其祖父陸遜、父陸抗均為東吳名將。陸機曾作《祖德賦》、《述先賦》歌頌祖先的功德。(14)“信年”二句——自己中年時即遭遇國家喪亂,遠離故國,流離失所,如今已是垂暮之人了。二毛,頭發斑白。藐,同邈,遠。暮齒,晚年。(15)“燕歌”二句——《燕歌行》,樂府平調曲名,多寫離別之情。詩人王褒曾作《燕歌行》,梁元帝等人曾有和作,庾信亦和一篇。此二句言自己遠別故國,無限悲傷。(16)“楚老”二句——《漢書·龔勝傳》記載,漢末楚人龔勝,為光祿大夫,王莽篡漢,勝為不應征而餓死,楚地父老來吊,哭甚哀。信居江陵本楚地,引此典言自己身仕二姓,深慚矣。(17)“畏南山”二句——《列女傳·賢明傳·陶答子妻》:“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故藏而遠害”。《淮南子》“申包胥……至于秦庭,以見秦王,曰‘使下臣告急’。秦王乃發軍擊吳,果大破之,以存楚國。”梁都江陵,本楚地,西魏都長安,本秦地。引二典言自己本欲遠遠避開災禍,但為國家還是奉命出使到西魏來了。(18)“讓東海” 二句——《史記·齊太公世家》載田大公和遷齊康公于海上。此言北周代替西魏。不說“篡”說“讓”,飾美之詞。《史記·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滅紂不義,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用二典言北周篡代了西魏, 自已又仕了北周,不能像伯夷叔齊那樣為義守節。(19)“下亭”句——后漢孔嵩應征去京師,路宿下亭,馬被盜走。此寫自己旅途中的狼狽不堪。(20)“高橋”句——高橋, 一作皋橋,在今江蘇蘇州。漢皋伯通住在橋邊,梁鴻曾在他家幫傭, 住在廡下(堂下周圍的廊屋)。此句是說自己羈留異域,寄人籬下。(21)“楚歌”二句——《史記·留侯世家》載,漢高祖劉邦欲立戚夫人子為太子,事不成,戚夫人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數闋,戚夫人仍唏噓流涕。《莊子·胠篋》:“魯酒薄而邯鄲圍。”許慎注《淮南子》云:“楚合諸侯,魯、趙俱獻酒于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也。”引二典意為楚歌只能引起悲傷,魯酒難以解除憂愁。(22)“追為”四句——《漢書·藝文志》云: “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嵇康《琴賦》:“稱其材干,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意思是我做這篇賦的目的是為了記述己之身世與梁的興亡,雖然有感嘆自己危難悲苦的話,主要還是哀傷梁的滅亡。(23)“將軍”二句——《后漢書·馮異傳》載,后漢將軍馮異非常謙虛,每當論功行賞之時,他總是倚著大樹不說話,因此別人稱之為“大樹將軍”。此句是說, 自己離開江陵后梁朝便飄搖零落了,將軍,作者自稱。(24)“壯士”二句——《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赴秦行刺前,在易水河邊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句言自己離開梁到西魏便不能回去了。(25)“荊璧”二句——荊璧,即和氏璧。此句是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說自己被扣在西魏而不得歸。(26)“載書”二句——《史記·平原君列傳》,毛遂隨平原君出使楚國, 與楚合縱,楚王不決,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迫使楚王歃血結盟而歸。載書,盟書。珠盤,諸侯盟誓用器。這兩句是說自己也沒能像毛遂那樣完成使命。(27)“鐘儀”二句——《左傳·成公七年》載,楚人鐘儀被囚于晉二年,仍戴南冠,彈琴操南音,義子曰:“楚囚,君子也。”使歸。此二句以鐘儀自比,言己本楚人,被扣在西魏,如南冠之囚。(28)“季孫”二句——《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春秋時魯國季孫意如被囚在晉,放他回去時嚇唬他說,要把他囚到西河去。行人,使者。此二句以季孫自比,言出使被扣留。(29)“申包胥”四句——《左傳·定公四年》載,楚大夫申包胥去秦求救兵,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一口水也沒喝,直到秦哀公答應出兵,才九頓首而坐。頓地,叩頭。碎之以首,磕頭磕得又多又重,頭都破了。《說苑·權謀》:“蔡威公閉門而泣,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曰:‘吾國且亡!’”此二典言自己出使西魏,不能完成使命, 對梁的滅亡非常傷心。(30)“釣臺”四句——釣臺,在今武昌,當時屬南朝,東晉陶侃駐兵武昌時,曾種過許多柳樹。玉門,即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北, 當時是西魏地域。華亭,今上海松江縣,陸機的故鄉,陸機卷入八王之亂,兵敗河橋,被害時說: “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此四句意為故鄉的樹木、故鄉的鳥鳴,是遠在北方的自己所不能見到,也不能聽到的了。(31)孫策——三國時吳的開創者。(32)一旅——五百人。(33)項籍——即項羽。(34)百萬義師——指梁的軍隊。(35)卷甲——收起鎧甲,指潰逃。(36)“芟夷”二句——形容侯景兵殺人之多。芟夷,斬除削平。(37)亭壁——壁壘,防御設施。(38)“頭會”四句——《史記·張耳陳馀列傳》:“頭會箕斂,以供軍費”,是說下層官吏搜刮百姓,按人頭出谷,用簸箕來裝。賈誼《過秦論》:“合縱締交,相與為一”。合縱,戰國時,六國聯合對抗秦。鋤耰(you),農具。棘矜,戟和矛的柄。《過秦論》: “鋤耰棘矜,不敵于鉤戟長鎩也。”此指用低劣武器的農民。以上四句是說貪官污吏、各地武裝勢力、農民武裝乘著梁朝勢力衰微,紛紛起兵,推翻了梁朝。(39)“將非”二句——是不是江表的王氣歷經三百年就要終結了呢?江表,江外,長江以南建康一帶。三百年, 自孫權稱帝歷經東晉、宋、齊至梁亡共292年, 三百是舉其成數。(40)“是知”四句——六合,天地及四方,代指天下。不免軹道之災,免不了投降的命運。《史記·高祖本記》載,高祖入關,秦王子嬰奉玉璽迎降于軹道旁。軹道,亭名,今陜西咸陽西北。混一車書,即晉武帝統一天下后實行車同軌,書同文。平陽之禍,《晉書·懷帝本紀》載晉懷帝被劉聰殺于平陽(今山西臨汾), 又《愍帝本記》載晉愍帝被劉曜殺害于平陽。這四句是說統一天下的王國也不免有滅亡的一天。(41)“況復”四句——星漢, 天河。槎(cha),木筏。古代傳說天河與海道相通, 有人住海邊, 曾乘槎而至天河,遇牛郎織女星。飆,狂風。蓬萊,東海上的三座神山。傳說如有船只靠近就會被狂風吹開,終不能到達。用這兩個故事說自己道路阻絕, 走投無路,沒有歸宿。(42)“窮者”二句——窮者,走投無路的人,作者自指。這兩句是說自己寫此賦以表達心中想說的話,記下自己的遭遇。(43)“陸士衡”四句——陸士衡,即陸機。《晉書·左思傳》載,陸機開始想作《三都賦》,聽說左思也在作,就拍手大笑,嘲笑左。及左賦出,陸機嘆服不已,遂輟筆。張平子,即張衡。《后漢書·張衡傳》載,張衡見班固的《兩都賦》,十分輕視。于是自己另作《兩京賦》,用此二典是作者謙遜之詞,意思是自己的賦作得不好,被人輕視、嘲笑是很自然的。
賞析 杜甫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跡》)正是由于經歷了國破家亡、生靈涂炭這種天翻地覆的巨變,庾信晚年一掃前期的奇艷輕靡轉而形成了蒼涼悲壯的風格,詩文處處流露出對故國的哀悼,對人世的慨嘆。
《哀江南賦》題目取自屈原《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哀江南”句,正是作者暮年故國難歸、惟有作鄉關之思的悲苦心境的寫照。此序是賦文之綱,概括了全賦大意,著重說明創作的背景和緣起。敘身世之坎坷,悲故國之淪喪,字里行間流注著作者抑郁悲涼的情感。
行文伊始,交待了賦文的創作背景和動機,敘述了從侯景之亂、金陵陷落到西魏兵起、自己出使無歸的過程。作者身遭喪亂,暮年流落異方,委身仕周,過著面熱心寒愧恨縈懷的生活,正所謂歌不能為樂,酒無以解憂。作者念國思鄉的情懷流于肺腑,行于筆端,由此定下了賦文也是此序的基調“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
序文后兩段無論是追述出使無功反被扣留的過程,還是對梁朝的滅亡、人民慘遭屠戮的思考,始終充溢著悼故國、思鄉關、嘆遭際的感慨。而行文中,作者把敘事、抒情、議論巧妙地熔鑄在四十余則典故中,以靈活多變的手法,傳神地表現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選取典故,錘煉熔鑄,不見斧鑿之痕,以典喻事,文字簡潔而意境深邃。例如文中敘述作者出使無功反被羈留異國的過程,正面用了荊軻刺秦王、有往無回的典故,既是敘事,同時也借此引出壯士不還、寒風蕭瑟的悲壯氣勢。接著又引用了完璧歸趙、毛遂定盟這兩個不辱使命的典故,和自己出使無功相對照,自傷使命不成。作者身陷異邦,忍辱含垢, 無異于戴南冠之楚囚鐘儀與留任西河別館的行人季孫,不能像申包胥一樣求得援兵,使梁免于滅亡,內心愧疚不已。對梁亡的哀痛不亞于蔡成公之“淚盡,加之以血”。作者所述,情真意切,讀后不禁使人扼腕而嘆。
同樣對梁王朝滅亡的分析,作者也是運用歷史典故,作縱向的對比。以孫策“兵不一旅”而開大業,項羽“精兵八千”分裂河山,與梁王朝“百萬義師”竟然卷甲潰敗,使得民生涂炭。兩相對照,梁王朝的腐敗無能自是不言而明。再加上防御設施薄弱,人民不堪重負乘機而起,各地武裝勢力因利乘便,亡國之禍在所難免,正如賦文中所言:“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禍始;雖借人之外力,實蕭墻之內起”。作者又用秦和西晉盛極而亡的史實抒發了春秋更迭、世事變幻的感慨,深刻而含蓄地表現了作者刻骨銘心的亡國之痛和回天乏力的無奈之情。
故國難復, 自己茍延殘喘, 內心充滿著愧疚和無奈,對故土家鄉的思念,對身世漂零的慨嘆,作者也是巧妙地通過運用典故表現的。用“下亭飄泊”、“高橋羈旅”正面描述自己流落異方的凄涼與狼狽。又反引南山玄豹的自愛,伯夷叔齊的守潔,表達自己茍且偷生的悔恨。燕歌不忍聞,楚老不敢見,釣臺移柳,華亭鶴唳,故鄉的風物已是明日黃花。自己羈旅他鄉,故土猶如天上銀河與海中仙山一般,欲歸無路。作者的感傷切情切景,令人動容。
庾信此文用典與敘事融為一體,借事抒情,手法多變,深刻而傳神。這既是他博曉古今、文底深厚的原因,同時也得益于他坎坷的人生體驗,以及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世界,加之序文靈活地運用句式,兩兩相對,長短相雜,錯落有致,不拘一格,使聲音和諧優美,讀來朗朗上口。此序確是駢文中的佳品,不愧“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的盛譽。
上一篇:《呼蘭河傳》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唐五代韻書集存》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