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鷓鴣天》原文賞析
題七真洞
花界傾頹事已遷,浩歌遙望意茫然。江山王氣空千劫,桃李春風又一年。橫翠嶂,架寒煙,野花平碧怨啼鵑。不知何限人間夢,并觸沉思到酒邊。
耶律楚材是遼東丹王耶律突欲八世孫、金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金末任開州(治今河南濮陽)同知、燕京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元太祖十年(1215)降蒙古。《元史》本傳載:“(元)太祖定燕,聞其名,召見之。楚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帝偉之,曰:‘遼、金世仇,朕為汝雪之。’對曰:“臣父祖嘗委質事之,既為之臣,敢仇君耶!’”可知他念念不忘自己為金廷舊臣。這首《鷓鴣天》詞,由一處道觀的傾頹興發感慨,透露出內心隱微的故國之思。
“七真”是道教祖師茅盈等七人的合稱。唐陸龜蒙《和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詩:“一片輕帆背斜陽,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茅、二許、一楊、一郭,是為七真。”洞故址在今北京。
上片即事興感。“花界傾頹事已遷”,出手擒題,敘述七真洞的變遷。“花界”本指佛教寺院,唐韋應物《游瑯玡寺》詩:“填壑躋花界。”羅鄴《匡廬寺宿》詩:“花界登臨轉悟空。”此處用以借指道教宮觀,言七真洞如今已傾圮崩壞,滄海桑田,世事翻覆。次句“浩歌遙望意茫然”,自道目睹此頹敗景象時的情態和意緒,一種“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塵世感傷溢于言表。詞人究竟為何而“浩歌”?為何而“遙望”?又為何而“意茫然”?末二句“江山王氣空千劫,桃李春風又一年”,以一聯工整的對仗道出了個中原委。古人迷信望氣之術,認為天子所在之地的上空有“王氣”,是象征帝王運數的祥瑞。佛經謂世界經歷著反復形成和毀滅的過程,一次即為一劫。“千劫”極言時間久長。故國已亡,江山易主,千劫王氣,只虛言耳。一“空”字,道盡無限惆悵。春風駘蕩,桃李爭艷,故國淪亡后,又是一年過去了,撫今追昔,怎不感慨萬千!
下片因景抒情。“橫翠嶂,架寒煙,野花平碧怨啼鵑”三句,承“桃李春風”,描繪春景。遠處群峰橫亙,象一座座翠綠的屏障矗立;寒煙一抹,仿佛是凌空懸架在群山峰巔間的白色飄帶。野花五彩斑斕,點綴著一碧無際的草地;杜鵑啼叫,聲聲悲泣,聲聲怨慕。這景象,寂寥,空漠,荒寒,形象地折射出詞人內心的惘然若失。結二句“不知何限人間夢,并觸沉思到酒邊”,更透出人生無可奈何的感嘆。人世間的悠悠萬事,如夢似幻,一一匯聚心頭,觸發了詞人的深沉的思緒,此時此地,這銷凝況味,只好憑仗高粱酒來打發了。“翠嶂”、“寒煙”、“野花”、“啼鵑”,觸目成愁;“不知”、“何限”,措語微婉,寄慨遙深,更見沉郁。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三云:“耶律文正《鷓鴣天》歇拍‘不知何限人間夢,并觸沉思到酒邊’,高渾之至,淡而近于穆矣,庶幾合蘇(軾)之清、辛(棄疾)之健而一之。”其實,高渾、淡穆、清健,不只道出了歇拍兩句的妙詣,也概括了整首詞的風格特征。
上一篇:《段成己·鷓鴣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惲·鷓鴣引》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