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①
西晉樓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③,一片降幡出石頭④。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江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⑤。
【注釋】
①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有《劉賓客集》。
②“西晉”一作“王濬”。
③千尋:古時八尺曰尋,當時吳國曾于江中鎖以鐵鏈,這里只是形容其長。
④石頭: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
⑤故壘:指西塞山,也包括六朝以來的戰爭遺跡。
【詩本事】
此詩作于長慶四年(824),詩人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而有此詩。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率大軍順江而下,討伐吳國。詩人即以此事為題。
【賞評】
有人說這首詩是金陵懷古之冠,有人說劉禹錫寫此詩時未加思索,一筆而成。前者嘆《西塞山懷古》俊好壓群詩,后者嘆“詩豪”妙才甲天下。
“西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二句起首不凡,若江河發源,勢已吞海!詩人暗示西晉的樓船從益州順江而下時,金陵的王氣就已經失去了光環,吳國的落敗早已注定!何須浪費“千尋鐵鎖”?頷聯證實了首聯的預測,吳人在江面上橫拉了長達“千尋”的“鐵鎖”,試圖擋住西晉的“樓船”,豈不知這乃是螳臂當車,真讓人哭笑不得!頸、尾二聯,乃是詩人回望歷史長河后,對此山后滔滔江水感慨萬千的沉吟之語。“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江流”,不知多情的人們又為興亡之事哀嘆了多少回,而西塞山卻仍然與以往一般枕著日夜不息的江水,一言不語。時光如水,歲月如歌,天下統一乃歷史之必然。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時代,舊時江邊的營壘早已荒廢,只剩下了秋風蕭蕭與蘆荻瑟瑟。歷史留給人的,是感傷,更是警示!
【詩評選輯】
①清·屈復《唐詩成法》: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句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
②清·薛雪《一瓢詩話》: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
③清·黃叔燦《唐詩箋注》:詩極雄深宕往,所以為金陵懷古之冠。
上一篇:杜 甫《蜀相》察古觀今詩賞析
下一篇:王 維《西施詠》察古觀今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