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方生《帆入南湖詩》魏晉南北朝山水詩鑒賞
湛方生
彭蠡紀三江,廬岳主眾阜。
白沙凈川路,青松蔚巖首。
此水何時流,此山何時有。
人運互推遷,茲器獨長久。
悠悠宇宙中,古今迭先后。
詩題中的“南湖”,為古彭蠡澤之南湖。因彭蠡澤湖身中為細腰,故有北湖、南湖之分。彭蠡澤,即今江西鄱陽湖。
詩的前四句,是對湖光山色的描寫。“彭蠡紀三江,廬岳主眾阜”兩句,要從鄱陽湖及其周圍的地理形勢說起。鄱陽湖是集東、南、西三方之水而后流入長江的。入湖的大小河川,穿山越谷而來,無計其數(shù),其中主要的大河有: 贛江,由南向北入湖; 鄱江,由東向西入湖;修水,自西向東入湖。“三江”之說甚多,古人意: 江從彭蠡分為三,入震澤,從震澤復分為三,入海。依鄱陽流域之地形,似泛指入湖的河川更為貼切。廬山,位于鄱陽湖西側,主峰巍峨矗立,高聳于湖畔群峰之上。一二句中,一個“紀”字,寫出了鄱陽湖的遼闊和廣大,維系眾水,涵納百川; 一個“主”字,寫出廬山攜領群阜之雄偉氣勢。孟浩然《望廬山詩》有“勢壓九江雄”句,“主”字之妙正如同其“壓”字,把廬山的神氣亦寫活了。以上是從宏觀角度的摹寫,三四句轉而細寫湖畔、山崖的景色。詩人憑欄俯視,一路潔白的沙石鋪滿水道、湖濱; 翹首仰望,蒼翠的松樹長滿石崖山巔。“凈”字,使人感到沙石在順水流動; “蔚”字,使人感到青松的勃勃生機。在作者筆下,景物的顏色分外潔凈而明麗,白的是沙礫,映著清澈的湖水; 綠的是樹木,襯著明朗的天空,它們表示著作者心情的豁朗和暢達。
“此水何時流,此山何時有”,接連兩句反問,詩人從對眼前景色的觀賞,轉入深沉的思考,對人生與自然發(fā)出無限感慨: “人運互推遷,茲器獨長久。悠悠宇宙中,古今迭先后。”據(jù)史書記載,廬山別名匡廬,是因周時匡俗隱于此而得名; 彭蠡,則遠古三苗氏即建國于此。此四句平順而流暢,沒有新奇的語辭,亦未用一典,然而質樸的道理已隱寓其中,意味雋永。面對與世長存的山和水,詩人慨嘆人生之有限、人世之變遷,在人運與宇宙的矛盾中,表現(xiàn)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態(tài)度,展示自己開闊、豁達的胸懷。
這首五言古詩除最末兩句,全用對偶句式,對仗工穩(wěn)而自然,聲調和諧而優(yōu)美。特別是詩的三四句,堪稱佳句。湛詩向以寫景見長,此亦為一例。同時,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全詩皆給人以一種流動感: 自然景色不是靜止的,它們隨著詩人觀察角度的變化在移動,山、水、松、石在運動中一一展示在讀者面前; 人生、世事更不是停滯的,它們隨著歲月的流逝在變幻。這一切好似都與詩題的“帆” (fàn)字有關,因作者乘風揚帆的漫游,故所見所感皆產(chǎn)生于舟船飛速的行駛之中。
上一篇:李白《峨眉山月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張又新《帆游山》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