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摸魚兒》原文賞析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兒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為蹤跡之,無見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驗,其事乃白。是歲,此陂荷花開無不并蒂者。沁水梁國用時為錄事判官,為李用章內翰言如此。此曲以樂府“雙蕖怨”命篇。“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清之瑞露,春動七情。”韓偓《香奩集》中自敘語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如果說元好問《摸魚兒》(恨人間、情是何物)是對大雁愛情的歌頌及對其不幸命運的悲慨,而這首詞則是對人間兒女同樣情況的歌頌與悲慨。題序中說:“大名民家小兒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所謂“私情不如意”,大概是封建禮教的壓迫,致使這對真誠相愛的兒女投水自盡。衛道之士也許認為這是“無恥”、“輕生”,但元好問卻對他們表示深厚的同情,而相信“此陂荷花開無不并蒂者”的神話般傳說,遂賦此詞。關于此詞的撰寫年代,吳庠《遺山樂府編年小箋》說:李用章“乙亥自澤州避兵南遷至福昌,丙子遺山亦自忻州避兵南渡,寓居福昌縣之三鄉鎮,故得與用章相識,聞其述泰和中往事,而有此‘雙蕖怨’之作。”按吳氏之說可信。丙子是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元好問二十七歲。
元好問《摸魚兒》(問蓮根)詞意
元好問寫這首詞,系有感于這對情人死后化為并蒂蓮之傳說,所以就以蓮起興,既能切題,而又增加了藝術形象之美。開頭用詰問的口氣說,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暗示情人真摯的感情與悲慘的命運。“雙花”二句點出并蒂蓮即是殉情兒女之精魂所化。下面用空靈蕩漾之筆,反復哀嘆。換頭處借用韓偓《香奩集》自敘語,筆勢宕開。“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二句,尤為沉痛。“相思樹”用韓憑夫婦故事,比喻貼切。相傳韓憑為南朝宋康王舍人,其妻何氏貌美,康王奪之,憑自殺,妻亦投臺而死。宋人埋之,二冢相近。其后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有鴛鴦各一,恒棲樹上,悲鳴動人。宋人號其樹曰相思樹(見晉干寶《搜神記》)。結尾“蘭舟”以下數句,料想重來時看到紅衣(蓮花)
半落,狼藉風雨的凄涼情況,暗喻對于殉情兒女悲慘遭遇的惋惜之意,不即不離,悠然不盡。
這首《摸魚兒》詞比起同調的“雁丘辭”來,更為哀怨纏綿,韻味濃郁,亦同樣具有張炎所謂“模寫情態,立意高遠”之特長。
此詞亦有不合律之處。如下片“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流年度”應作一逗,屬下,不應于立。如辛稼軒《摸魚兒》詞中相應之句作“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方為正格也。
上一篇:《陳繼儒·攤破浣溪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余懷·摸魚兒》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