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已冬,惜字庵僧為梓橦君索聯句,題之曰:眾造此業,留一字遺臭無窮; 帝赫其靈,化億身除惡未盡。書畢,又遺以長篇,感慨系之,非敢助秦虐也。
惜字庵僧苦惜字,終日提籃走街遂。
傴僂掇拾不辭勞,安得分身遍大地。
世間書卷日紛紛,錦軸牙簽倍可憐。
誤人子弟千萬億,無邊罪孽欲通天。
廢擲泥涂差足慰,如彼兇人方棄市。
快絕何當復收恤,辛苦焚埋煩衲子。
浩蕩王仁遍八區,當年曾及道旁枯。
為德誰能別善惡,吾師之意豈然乎。
我懷郁結未敢陳,囁嚅欲告梓橦神。
那能盡毀群士業,一洗世界無纖塵。
咄哉秦帝真神人,定是文昌變化身。
據《海寧州志》記載: 惜字庵在北門外一里,即瑞像院。明代末年, 僧悟源提筐挾篋, 拾道旁紙墨文字, 久而成囷, 疊至屋梁,則作佛事以焚之,風雨寒暑不輟,三四十年如一日。清順治十年 (1653年)的十一月,悟源又要作佛事祭祀梓橦帝君,請陳確寫一幅對聯,陳確寫罷,意猶未盡,又作了這首詩送給悟源。“梓橦君”,又作“梓潼君”,是中國民間所傳諸神之一,本姓張,名亞子,居蜀之七曲山,晉時人,戰死,人為立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其掌文昌府事,故元加號為帝君,漸與掌文運之文昌帝君相混。
此詩從開頭到 “安得分身遍大地”為第一層,描寫悟源老和尚辛勤拾紙字的狀況。一個 “苦”字,寫出悟源的執著。人以之為“苦”,他卻樂此不疲,幾近于癡。同時,詩人對悟源的行為頗不以為然的態度,也透著這個 “苦”字而微露端倪。接下兩句“傴僂掇拾不辭勞,安得分身遍大地。”是對悟源拾紙字的具體描寫。一個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地拾紙不輟的老衲形象躍然紙上。這也是對“苦惜字”的補寫。“安得分身遍大地”一句,則是揣擬悟源的心理活動。他終年拾紙不輟,毫無他想,唯一的念頭就是愿自己分身千萬,去拾盡大地上所有的字紙。這樣實寫和虛寫相結合,悟源惜字拾紙的特點便得到了充分表現。
從“世間書卷日紛紛”句至“辛苦焚埋煩衲子”句為第二層,詩人筆觸突轉,極寫世間文字文章之可惡可恨。世間的書籍日多一日,而且以錦作套,以象牙為簽,裝飾得十分華美。然而其內容都是胡說八道,教壞了眾家子弟的心術,使他們學會了害人和做假。這些書籍罪大惡極,丟在路旁污泥之中,就好像兇惡的罪犯被押至刑場斬首,是大快人心的事,悟源又何必辛辛苦苦去收拾焚埋呢。這里所極寫的書籍文字的極可惡可恨,與第一層描繪的悟源極惜字紙形成巨大反差,造成一種強烈的感染效果。
從“浩蕩王仁遍八區”句到“吾師之意豈然乎”為第三層,作者在筆勢上又略作回環,為悟源留余地。詩人猜想悟源之所以拾紙不輟,大概是想到字紙中也好壞相混,如果任其污朽,就冤枉了其中闡述正道、有益人心的文字吧。最后一層,作者仍堅持己見,認為世間文字中好的幾乎沒有,愿掌文運的梓橦帝君燒盡士子們搖頭晃腦誦習的那些舉業文章之類,使世界復歸清寧。寫到這里,詩人自然聯想起曾經焚書坑儒的秦始皇來。秦始皇此舉歷來遭到謾罵攻擊,而在詩人看來,秦始皇燒掉那些橫議是非之書,有利于真正有價值的文化的成長,乃是大有功于文運,不啻為文昌帝君之化身。
此詩有如下幾點值得注意。佛教傳入中國后,衍生了各種流派,人們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信仰它。在民間,有的人不出家做和尚,但戒殺生,不吃葷; 有的則不完全忌葷,而是間隔性地戒葷; 有的堅持晨夜誦念阿彌陀佛名號; 有的一邊數米粒一邊念佛,以數完多少升多少斗米為敬佛功德; 有的刺血寫經; 有的定期布施僧人等等。這些信仰方式,往往是把對佛教的信仰與民間原有的某些習俗結合起來而形成的。悟源和尚拾字紙,一方面是一種信仰佛教的行為,另一方面又是古代民間由于缺乏文化知識而形成的一種對文字、文具等的神秘崇拜感的體現。讀此詩,對我們了解民間五花八門的信佛方式不無裨益。
其次,悟源的這種行為,作為士大夫的陳確是大不以為然的。此詩雖因悟源拾紙之事而發,申述的意義卻與悟源拾紙的行為本身大相徑庭。陳確曾從劉宗周學,以“慎獨”為宗旨,重在踐履,對程朱、陸王理學特別是前者很不滿,認為他們是侈談道學,反而湮沒了孔孟之學的真諦。此詩即借悟源拾紙之事作反面伸發,主張盡去此等議論。
陳確本人是一個理學家,不可能信仰佛教暨禪宗的學說,但理學實與佛學存在著一定聯系。此詩主張盡去文字,使天下復歸清寧,我們從中不難看出禪宗“不立文字”之類主張影響的痕跡。
上一篇:禪詩《悟禪三首寄胡果(選一)》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感悟妄緣題如上人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