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楚辭》·宋玉對楚王問
楚襄王問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1】?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 然, 有之。愿大王寬其罪, 使得畢其辭。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2】,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3】,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4】,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5】,雜以流徵, 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九千里, 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籬之鷃, 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昆倉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諸。夫尺澤之鯢, 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 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注釋】:
【1】遺行:有失檢點的行為。
【2】下里、巴人:通俗的民間歌曲,比較低等的音樂。
【3】陽阿、薤露:歌曲名,較下里巴人高級一些。
【4】陽春、白雪:比較高雅的歌曲名。
【5】引商刻羽:古代五音為宮、商、角、徵、羽。
【賞析】
《宋玉對楚王問》傳為宋玉所作,收入《楚辭》、《文選》等集子中。宋玉相傳為大詩人屈原的弟子,也是楚辭創作的杰出文學家。他生活楚襄王時期,這正是楚國將要衰亡的時代,有才華的宋玉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備受楚國舊宗室貴族的排擠和讒害。面對諸多形形色色的讒言,宋玉經常要為自身高尚的品格辯護,抨擊那些讒害他的小人。這篇文章就是寫宋玉在楚王面前表白自己的品行,諷刺那些讒佞小人,以求消彌楚王對自己的不理解,表現了他孤高耿介的性格。文章雖被收入《楚辭》中,但它不是騷體的詩,也不同于后代的賦,而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的這種問對的形式對后世賦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而文章想象豐富,比喻新穎,語言精練優美,形象瑰奇,更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文章以楚襄王對宋玉的提問開端:“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提問是正面直接的,近乎于責問, 充分體現了那種君主對臣下的盛氣凌人的關系。從楚襄王的提問中可以看出對宋玉的讒害是多么嚴重,眾口爍金, 使楚王不得不懷疑宋玉確有“遺行”, 致使他在宋玉面前提出這一令人難堪的責問。
對楚襄王提出的問題, 宋玉做了很巧妙的回答。他的對答分為四層,第一層宋玉以欲擒故縱的手法, 對楚王的責問, 馬上作出肯定的回答, 而且還是一而再, 再而三地肯定。“唯, 然, 有之”這三個不同形式的肯定,一來緩和了楚王責問所造成的緊張氣氛, 二來顯得很有層次, 如“唯”常是下對上表示接受意見用的肯定回答, 主要表現了宋玉對楚王的服從關系,“然”則是一般的肯定, 表示贊同對方說的話,“有之”是具體肯定自己有楚王所謂的“遺行”。這樣寫為文章增強了對話的氣氛。使讀者似睹人物對話時生動的情態。接著宋玉進一步以“愿大王寬其罪”繼續緩和氣氛, 然后一轉請求將自己的話說完,“使得畢其辭”引出下面的辯說。
宋玉的答辯并沒有糾纏自己是否有所謂“遺行”, 具體“遺行”是什么,而是用兩個別出心裁的比喻。為自己高潔卓越的品格辯護, 達到否定小人對他的誣陷的目的。在宋玉回答楚王對話中的第二層, 以歌曲有高下, 和者不同比喻人的品格有差別, 品行高尚的人反而往往不被眾人理解。宋玉以客有歌于郢中, 分四步層層深入, 先歌《下里巴人》這類通俗歌曲, 應和的人有數千人, 次歌《陽阿薤露》, 和者亦有幾百人, 再歌 《陽春白雪》這曲調高雅的歌曲, 應和的不過數十人, 最后他將 《陽春白雪》這類歌曲用更難更高妙的曲調演唱, 那么跟著應和的只有幾個人了。通過這個比喻, 旨在說明自身的品行沒有瑕疵, 是出類拔萃的, 反而不能被眾人理解, 從而從側面否定了那些讒佞小人加在他頭上的“遺行”一類的污蔑之辭。這一比喻匠心獨具, 而且婉轉得體。這段最后宋玉就此比喻總結道“是其曲彌高, 其和彌寡”, 委婉地點出比喻的意旨。
對答的第三層,宋玉接著又用鳳凰與鯤為喻, 突出自身志向高遠, 抱負不凡, 諷刺佞讒世俗小人。在上一層作者以歌曲為喻后, 更進一步以鳳鯤為喻, 旨在把自身與奸佞小人作鮮明對比, 抨擊小人對自己的讒害, 從而消除楚王對自己的成見。這一比喻, 作者用高飛九千里的鳳凰與雀對比, 以大鯤與小鯢對比, 想象生動奇特, 比喻出人意表。這個比喻雖然可以看出它是受到了 《莊子·逍遙游》關于鯤鵬寓言的影響, 但它的改造和再創作也是很明顯的, 并且信手拈來用在此處說明道理也是非常貼切的。
最后一層, 承接上層比喻,加以引申,指出“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 世俗之民, 又安知臣之所為哉!”正面否認自己有所謂“遺行”, 而表現自身圣潔的卓然不群的品行,駁斥“士民眾庶不譽之甚”的說法,從而否定楚王對自己的責問。結尾干凈簡練, 氣勢豪邁。
這篇文章只是短短的一問一答,卻包含了很高超的藝術技巧,其想象豐富,比喻層出不窮,語言瑰麗富于氣勢,引人入勝。
上一篇:《古文觀止·公羊傳·宋人及楚人平》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楚辭·宋玉對楚王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