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望》翩仙接《乙瑛》,峻嚴《孔羨》毓《任城》。
歐、徐倒置滋流弊,具體還應溯《巨卿》。
這是包世臣專論漢、魏、晉隸書及晉、唐隸、楷諸淵源關系的一首絕句。
《呂望》,即《呂望表》,又稱《齊太公呂望表》,西晉隸碑。顧炎武《金石文字記》: “《太公呂望表》,八分(隸)書,太康十年(289)三月。今在(河南)汲縣西門太公廟?!端涀ⅰ酚盅浴抵蟹蛾柋R無忌為汲令,立碑于其上。”此碑明代已斷裂為二,后佚。清人黃易先后訪得兩段,合而為一。歷來對此碑評價甚高。劉熙載《藝概·書概》:“晉隸為宋、齊所難繼,而《孫夫人碑》及《呂望表》,尤為晉隸之最。”此碑閑雅舒展,凝整而又飄逸,充分表現了波磔之美,猶如云中白鶴,翩然欲仙。包世臣認為, 《呂望表》的這種風格,來自東漢《乙瑛碑》。他在《藝舟雙楫·歷下筆譚》中也說: “《太公望碑》是《乙瑛》法嗣,結字宕逸相逼,而氣加凝整?!?《乙瑛碑》,全稱《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又稱《孔廟置守廟百石卒史碑》、 《孔廟置守廟百石孔龢碑》。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此碑“八分(隸)書,永興元年(153)六月,今在曲阜縣廟中。后人刻其上曰漢鐘太尉(繇)書……非也?!北挠浰就絽切邸⑺究遮w戒以魯相乙瑛之言,上書請于孔廟置百石卒史一人,執掌禮器廟祀之事,桓帝準可。時乙瑛已離任,遂以孔龢補之。此碑情文流暢,骨肉勻適,波磔分明,秀逸超翔。包世臣的論斷是正確的, 《呂望表》對于《乙瑛碑》,確實是一脈相承的。
“峻嚴《孔羨》毓《任城》”。毓,孕育、化育。包世臣又認為,西晉的《任城》是由魏《孔羨》化育而出的。 《孔羨》,即《孔羨碑》,又稱《魏魯孔子廟碑》、 《孔羨修孔廟碑》、 《封孔羨碑》。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刻, 記孔子二十一世孫孔羨封為宗圣侯,使司孔子之釋奠及修理孔廟之事?,F亦存山東曲阜孔廟,為魏隸名跡。該碑風格方整平滿,寬博大度,渾樸嚴密,氣雄力厚,包世臣以“峻嚴”二字概括,甚是恰當。 《任城》,即《任城太守孫夫人碑》,全稱《晉任城太守羊君夫人孫氏碑》,作于西晉泰始(265—273)年間,隸書,今置山東泰安岱廟。此碑風格方峻遒勁而含圓柔,嚴整峭拔而含婉麗,顯然是由峻嚴的《孔羨碑》孕育而變化。包世臣《藝舟雙楫·歷下筆譚》也說: “《孫夫人碑》是《孔羨》法嗣,用筆沈痛不減,而體稍疏雋。”
“歐、徐倒置滋流弊”。歐,即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人稱歐陽率更,見伊秉綬《雜題法帖》一詩賞析。徐,即唐代書法家徐浩,人稱徐會稽,見包世臣《論書十二絕句(其十)》賞析。這句論述唐楷和晉隸的關系。包世臣在自注中寫道:
西晉分書,有《太公望》、 《任城太守孫夫人》二碑,雖峻逸殊科,而皆曲折頓宕,姿致天成。至率更法《任城》,會稽法《呂望》,唯于波發注意,其牽引環轉處,多行以今隸(即正楷)之法, 中郎蔡邕)洞達之風息已。
他認為西晉隸碑, 《任城》之“峻”, 《呂望》之“逸”,雖然風格殊異,但都是“曲折頓宕,姿致天成”,因為它們都上承漢、魏隸碑,而漢、魏隸碑又體現了東漢大書法家蔡邕“骨氣洞達” (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的特色。到了唐初, 大都宗法《任城》,以歐陽詢為代表,承其“峻”;直至晚出的徐浩,才開始宗尚《呂望》, 承其“逸” (參見包世臣《歷下筆譚》)。但是,歐、徐的楷書特別注意發揮晉隸的波磔筆意,其牽引環轉之處,失去了以蔡邕為代表的漢魏隸書的“洞達”之風。由于歐、徐著重繼承西晉隸書的部分特點這個“流”,而忽視其“源”——漢隸的曲折頓宕、姿致天成,因而包詩稱之為“倒置”。當然, “倒置”以后,易于滋生流弊,所以包世臣對唐代書法有“分法不古,隸勢因之”之嘆。
“具體還應溯《巨卿》”。具體,事物之各組成部分全部具備。 《孟子·公孫丑上》: “具體而微?!?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zhux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朱熹注: “具體而微,謂有其全體,但未廣大耳?!卑莱颊J為,唐代的隸、楷失去中郎的洞達之風,缺少曲折頓宕、姿致天成之質,而流于極意波發,其實卻平直乏姿,開其端者并不是歐、徐,三國時魏隸碑《巨卿》已具其體,不過沒有廣為流行罷了。 《巨卿》,即《范式碑》。洪適《隸釋》: “《故廬江太守范府君之碑》,……魏明帝青龍三年(235)縣長薛君鄉人翟循等所立。范君名式,字巨卿……”唐李嗣真《書后品》評此碑為“風華艷麗,古今冠絕”。包世臣正是不滿此種風格,他認為由歐、徐上溯, 《范式碑》正是失去漢碑洞達天成的風格的開端。這一分析是不無道理的,試看該碑,結體略方而中宮收斂,波挑收筆極意強調,且有肥媚的特點,這類意向,部分地在歐、徐楷書中有所體現,于是古意漓失。
這首論書詩以宏觀的歷史意識和細致的藝術分析為特色,它表達了包世臣特定的書藝審美觀。
上一篇:《其七》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其五》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