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寨兒令 道士王中山操琴
張可久
傍翠陰,解法襟。婆娑小亭深又深。軫玉徽金,霞佩瓊簪,一操醉翁吟。野猿啼雪滿遙岑,玄鶴鳴風過喬林。休彈山水興,難洗利名心。尋,何處有知音?
這首抒寫操琴的小曲,構思新穎,匠心獨運。作者不致力于正面摹寫道士操琴的音樂世界,而是在表現優美琴聲的同時,著力于抒發拋棄名利的歸山心態。
小曲章法分明,全曲分為三個層次描述,首寫上山,次寫聽琴,復寫感受。開頭“傍翠陰”三句,是寫在山中翠綠成蔭的小亭暫憩的情景。“軫玉徽金”以下五句鋪寫道士操琴的形態和音響。
“軫玉徽金”,即“玉軫金徽”。軫,是琴下轉弦的木柱,用來調聲。“玉軫”是指玉制的琴軫。“金徽”是一種琴的名稱。“霞佩瓊簪”是寫山中道士身戴霞佩、頭插玉簪的形態,而所彈的琴曲是《醉翁操》。“醉翁”本來是歐陽修的別號,他在滁州(今安徽滁縣)做官時寫過一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后人以此制琴曲,蘇軾據此填詞。
“野猿啼雪滿遙岑,玄鶴鳴風過喬林。”這二句形容美妙琴聲的音響效果。“玄鶴”,一名灰鶴。“野猿啼”與“玄鶴鳴”二句是上下相對,形象地描寫彈琴的美妙音響,時而如猿聲悲啼,大雪覆蓋遠山;時而如玄鶴長鳴,隨風飄過叢林。琴聲的起伏回蕩給人一種悲喜交替的樂感。
最后是寫自己聽琴的內心感受。張可久曾一度追求功名,由于“功名”不遂,沉淪下僚,所以萌生渴望歸老湖山的心愿。“休彈山水興,難洗利名心”,就是這種心境的率直表露。
“尋,何處有知音?”結句是借用俞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據《呂氏春秋·本味》記載,春秋時俞伯牙善于鼓琴,惟有鐘子期能從伯牙操琴的聲音中體會他的心事,知道他所想是高山或是流水。因為只有鐘子期能辨別他的琴意,所以后來鐘子期去世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這里所尋求的知音則是遠離官場的歸隱者。正因為無處覓知音,所以才產生“休彈”的感嘆,同時又深化了聽琴的感受。
上一篇:越調·寨兒令赴詹事丞二首(其二)·張養浩|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越調·寨兒令·鮮于必仁|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