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 燈謎一組》其一:硯臺(賈政)
其一:硯臺(賈政)
身自端方(2),體自堅硬。
雖不能言,有言必應(3)。
【注釋】
(1) 燈謎一組:元妃元宵省親后,二十一日寶釵做生日,寶玉、黛玉、湘云三個人鬧誤會在此后的幾天內(nèi),元妃送出燈謎,并要家人制作燈謎送進宮內(nèi),也就是約在這段時間的二十四五日。
(2) 端方:端正,這里指謎底硯臺方方正正。
(3) “雖不”二句:言,作動詞,指說話。前一個“言”,指硯臺說話;后一個“言”,指人說話。必應,必定應答。“必”與“筆”諧音,即由筆來應答(硯臺的功能研墨供筆蘸用)。
【譯文】
有一樣東西,外表方方正正,質(zhì)地非常堅硬。它雖然不能說話,你有話說它必定應答。
其二:爆竹(元妃)
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1)。
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2)。
【注釋】
(1) “能使”二句:盡,完全。摧,摧毀,毀壞。民間傳說爆竹能鎮(zhèn)邪驅鬼,故說“妖魔膽盡摧”。束帛,絹帛五匹為一束,每匹從兩端卷起,共十端。《儀禮·士昏禮》:“納征、玄纁、束帛、儷皮,如納吉禮?!边@里指謎底爆竹用紙層層卷緊,狀如束帛。
(2) “一聲”二句:一聲,指爆竹點燃炸響。方恐,正在驚恐。相看,對它(炸響的爆竹)看。已化灰,爆竹炸響后即化成灰。
【譯文】
有一樣東西,能使妖魔鬼怪肝膽盡摧,它身如束帛,聲若驚雷。它大吼一聲,震得人驚恐,回頭一看它已化成了煙灰。
其三:算盤(迎春)
天運無功理不窮,有功無運也難逢(1)。
因何鎮(zhèn)日紛紛亂,只為陰陽數(shù)不通(2)。
【注釋】
(1) “天運”二句:天運,天命,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主宰人類。歷史上天運、天命觀念長期存在。無功,沒有人為之力。理不窮,道理不會窮盡。難逢,很難相逢(碰在一起),意謂沒有天命緣分,即使有人為之力,也不成夫妻。
(2) “因何”二句:因何,因為什么。鎮(zhèn)日,整天。紛紛亂,即亂紛紛,雜亂紛擾。陰陽,哲學上對立的概念。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天地間一切事物皆有對立的兩個方面,如一座山,向著太陽的一面為“陽”,背著太陽的一面為“陰”。數(shù)不通,自然之理(天數(shù)、理數(shù))不合。全句暗示迎春之后與孫紹祖結合,天數(shù)不合,吵鬧不斷。
【譯文】
只要有天命緣分,即使沒有人為之力,道理不會窮盡;只有人為之力而沒有天命緣分,二者也難相逢。為什么整天雜亂紛擾?只因為陰陽錯配天數(shù)不合。
其四:風箏(探春)
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1)。
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2)。
【注釋】
(1) “階下”二句:階下,臺階下,代指庭院。仰面時,仰面觀看。時,表示動詞所指的動作時間范疇,本身沒有意義。清明,指清明時節(jié)。妝點,妝飾,引申為點綴。柳永《柳初新》詞:“漸覺綠嬌紅姹,妝點層臺芳樹?!弊羁耙恕7浅_m宜。
(2) “游絲”二句:游絲,原指蜘蛛等昆蟲吐的絲,因其飄在空中,故稱游絲。這里喻指牽住風箏的細長線。渾無力,形容斷線風箏飄搖脫去狀。渾,全,滿(整個風箏)。莫向東風怨別離,不要對著東風怨恨斷線風箏脫去無蹤影。全句暗示探春之后渡海遠嫁。
【譯文】
有一樣東西,孩子們愛在庭院里仰面看它,清明時節(jié)用它來裝點天空最為適宜。牽住它的細線若是斷了,它就全身使不出勁,任憑東風裹著飄去;請不要對著東風怨恨,它從此和你們長相別離,杳無音訊。
其五:更香(1)(黛玉)
朝罷誰攜兩袖煙(2),琴邊衾里兩無緣(3)。
曉籌不用雞人報,五夜無煩侍女添(4)。
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5)。
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6)。
【注釋】
(1) 更香:古時用來計時的香,又稱篆香,上有刻度,分成十二個時辰,可點燃一晝夜。
(2) “朝罷”句:宮廷里焚香,臣子朝罷歸來,衣袖攜帶香煙。杜甫《和賈舍人早朝》詩:“朝罷香煙攜滿袖?!睌y,攜帶,這里作“沾染”解。
(3) “琴邊”句:琴邊衾里,代指閨房。兩無緣,指閨房用的香與宮廷用的香沒有因緣關系(不是同一類香)。
(4) “曉籌”二句:曉籌,即更籌,古代夜間計時報更的竹簽?!缎绿茣ぐ俟僦疽弧罚骸胺沧嗍?,遣官送之,晝題時刻,夜題更籌。”亦名“更簽”。《陳書·世祖紀》:“每雞人伺漏,傳更簽于殿中……亦令驚覺也?!彪u人,就是宮廷里專管計時報更的人。這里“曉籌”代指天亮時刻。五夜,整夜(一夜分五個更次)。
(5) “焦首”二句:焦首、煎心,更香從頭部燃燒到中間,頭部被燒焦,心受煎熬。還、復,又。全句暗示黛玉之后的艱難處境與愁苦受煎熬情狀。
(6) “光陰”二句:荏苒(rěn rǎn),(時間)漸漸過去。任變遷,任憑變化。
【譯文】
朝罷歸來誰還攜帶著兩袖煙?宮廷有香煙,閨房也有香煙,但二者沒有因緣關系。閨房整夜不必麻煩侍女往香爐里添加,到了天亮也不用侍女來報時。它從清早燃燒到晚上,又從晚上燃燒到清早,日日又夜夜、月月又年年;它從頭部燃燒到中心,額頭焦爛了,心受著煎熬。時間就在這燃燒中漸漸地逝去,光陰必須予以珍惜,不論風雨陰晴任憑它變遷。
其六:鏡子(寶玉)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1)。
像憂亦憂,像喜亦喜(2)。
【注釋】
(1) “南面”二句:喻指人照鏡子。歷代皇帝多朝南坐,臣子朝見面朝北,比喻人和鏡子里的影子,方向正好相反。
(2) “像憂”二句:我依據(jù)的版本是“像”;有些版本中作“象”,可能出自“舜象”典故。傳說象是舜的異母弟,象想謀害舜,舜對象仍很好,舜說“象憂亦憂,象喜亦喜”(見《孟子·萬章上》)?!跋蟆迸c“像”同音,比喻人照鏡子,人憂鏡子里的像亦憂,人喜鏡子里的像亦喜。
【譯文】
我面向南而坐,它面朝北對著我。我憂愁它也憂愁,我歡喜它也歡喜。
其七:竹夫人(1)(寶釵)
有眼無珠腹內(nèi)空(2),荷花出水喜相逢(3)。
梧桐葉落分離別(4),恩愛夫妻不到冬(5)。
【注釋】
(1) 竹夫人:用竹篾編成的鏤空竹簍子,圓柱形,長約三四尺,或用整段粗竹做成,周圍遍鑿洞,夏季置于床席,或抱著睡覺以取涼。唐代名“竹夾膝”,后又名“竹奴”、“青奴”、“竹夫人”。蘇軾《送竹幾與謝秀才》詩:“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蹦旧献终?。
(2) “有眼”句:描寫“竹夫人”的形狀。
(3) “荷花”句:荷花出水,代指夏天。喜相逢,人抱著“竹夫人”睡覺,喻指結婚。
(4) “梧桐”句:梧桐葉落,代指秋天。分離別,人跟“竹夫人”分離,喻指離婚。
(5) “恩愛”句:人跟“竹夫人”夏天“結婚”,秋天“離婚”,到不了冬天,比喻夫妻婚姻短暫。暗示寶釵將來與寶玉結婚,寶玉不久便出家當和尚去了,夫妻婚姻壽命短促。
【譯文】
有人討了個老婆,有眼無珠腹內(nèi)空空,剛在荷花出水的夏天歡歡喜喜地相逢,才到梧桐葉落的秋天就離別了,恩愛夫妻到不了冬天。
【鑒賞】
寶玉參禪,自題偈、自解偈,元春和弟妹們制作的燈謎,都透露出讖語式的不祥之兆
元妃正月十五夜省親后,賈府仍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第二十二回安排了兩個情節(jié):一個是慶賀寶釵十五歲生日,開宴點戲;一個是奉了元妃之命,賈母帶領孫兒孫女寶玉、迎春等人制燈謎、猜燈謎。本來都是歡歡喜喜的事,卻因寶釵所點的戲,加上寶玉、湘云、黛玉三人之間鬧誤會,引起寶玉參禪,自題偈、自解偈;大家制作的燈謎,又都透露出讖語式的晦氣、不祥之兆,兩個情節(jié)都籠罩上了陰影。
寶釵所點的戲叫《山門》,從戲名來看就與出家、佛門沾邊(此戲演的是魯智深),內(nèi)容更是形象具體:英雄、處士落得“剃度在蓮臺下”,“芒鞋破缽隨緣化”。鬧誤會后,寶玉先是煩惱而傷心大哭,后來自嘲自解地題偈、解偈,進行參禪,透露出看破一切、放下一切,欲達到佛教最高境界的心思。戲、偈分明是針對寶玉下的讖語——與寶玉的最后結局相符。各人制作的燈謎,基本上跳不出為自己下讖語。元妃的爆竹燈謎,響聲如雷,不是象征她被封為鳳藻宮尚書、賢德妃的顯赫聲勢嗎?“回首相看已化灰”,不是象征她僅在四十來歲上就死去嗎?迎春的算盤燈謎,謎面意思非常清楚,她是在說自己將來與孫紹祖的婚姻是錯配而不合天數(shù)。探春的斷線風箏燈謎與她將來渡海遠嫁相符。黛玉的“更香”燈謎,“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與她在以后的命運走向過程中的愛情、處境上的艱難、受煎熬心情完全吻合。寶釵的“竹夫人”燈謎謎面說,夏天荷花開放時才“喜相逢”,秋天梧桐葉落時就“分離別”,一場夫妻“不到冬”,不是十分切合她將來與寶玉做不長夫妻嗎?賈政看了各人的燈謎,特別是看了寶釵作的燈謎,覺得她小小年紀,言語不祥,憂慮寶釵等“看來皆非福壽之輩”,佐證了各人的燈謎都是讖語。賈政因此“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來覆去甚覺凄惋”,佐證了歡歡喜喜的事情籠罩上了陰影。
讖語,參禪,放下一切,達到佛教最高境界,乃是曹雪芹頭腦中存在的宿命論、虛無主義思想的延伸——佛教禪宗思想。禪宗是佛教的主要一支,即通過參禪靜思,達到心領神會、大徹大悟的境界。如果說前面的《好了歌》、《〈好了歌〉解》,反映的主要是無所作為、虛無主義,那么在這里明確透露的佛教禪宗思想可以說是前進了一步:“有所作為”,走佛教禪宗之路。但這僅僅從曹雪芹的角度來看是前進了一步;在我們看來還是跳不出宿命論、虛無主義。不是嗎?且不說佛教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產(chǎn)物,單說在“有我、無我”、“是你、非你”,在“最高境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有立足境、無立足境”等等上兜來兜去,企圖證明什么,但又證明不了什么,不能自圓其說,就足以看出十足的宿命論、虛無主義?!都t樓夢》中的佛教禪宗思想是很濃厚的,不止一處地加以直接描寫或間接流露,可見曹雪芹本人的佛教禪宗思想是多么濃厚。
為什么曹雪芹會有濃厚的佛教禪宗思想?封建統(tǒng)治者崇尚并竭力推行宗教,有助于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以致在中國歷史上佛教非常盛行,對人民的影響和麻痹非常大,曹雪芹也受到深刻的影響;而他個人的切身經(jīng)歷,即家庭的大起大落,更助長了他的佛教禪宗思想。他一方面敏銳地感覺到封建社會由盛而衰,一方面又想“補天”,但又自覺“無才補天”,于是就很自然地從佛教中尋求寄托、尋找出路。每當社會進行大變革,家庭、個人的命運也隨之大起大落,身為知識分子的社會成員,必將面臨自己命運走向的抉擇,這是一條客觀規(guī)律。抉擇的過程是曲折的、痛苦的。俄國十月革命是一場空前的社會大變革,著名作家阿·托爾斯泰的不朽巨著《苦難的歷程》三部曲,就是反映知識分子在這場社會大變革中進行曲折、痛苦的命運抉擇。托爾斯泰說:我們在海水中泡了三次,在沸水中煮了三次,又在清水中漂了三次,我們才變得干凈和自由。這話再形象、深刻不過地反映了知識分子在社會大變革中進行命運抉擇的曲折與痛苦。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清朝康熙年間任江寧織造,累官至通政使,兼任兩淮巡鹽使,曹府的榮華富貴、聲勢顯赫,與《紅樓夢》中賈府在元妃封為尚書、賢德妃前后一個階段的鼎盛狀況相似;但后來在封建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固有的重重矛盾下迅速衰亡敗落下去,又與《紅樓夢》中賈府迅速衰亡敗落的情況相似。在敏銳地預見到社會大變革的前夕,在家庭與個人遭遇大起大落的情況下,曹雪芹進行個人命運的抉擇,由于“無才補天”,由于受到時代的局限,以及佛教的深刻影響,在“十年辛苦不尋?!钡那?、痛苦的抉擇中,最后選擇了佛教禪宗思想,自認為這是最好的理想與出路。他把佛教禪宗思想全力傾注在《紅樓夢》中有著自己影子的主人公賈寶玉身上,以至于其他許多重要的人物身上都不同程度地烙上了佛教禪宗思想。
但是,曹雪芹也有強加的痕跡。寶釵所點的戲《山門》,且不說該戲的名稱就帶有佛門的意思,唱詞十分悲切哀傷,但寶釵卻是事先熟悉此戲、此唱詞,大加贊賞,說什么這出戲的“排場詞藻都好”,又說點唱的那段戲文(即“剃度在蓮臺下”那一段)“極妙”。這明顯有強加給寶釵的味道。寶釵的志向、眼界高著哩,她是要候選進宮的,此次由母親和兄長帶了來投奔京都賈府,其中有一個目的就是“待選”。小說中寶釵初次出場時,曹雪芹通過“回頭詩”袒露了她的心跡:“君恩或可待”,她是很堅決的。如果說她因父親早死而心生憂慮,但小說至此生日點戲時,從沒有作過伏筆鋪墊。按理說此次生日,距離介紹她出場時說的她欲“候選進宮”,不過是“旋即”的日子,她的心境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就出現(xiàn)了變化,應該仍是“候選心境”,仍是快樂的、積極的,怎么會對宿命論、虛無主義味道濃厚的《山門》發(fā)生這么大的興趣?怎么會對其中特別悲切哀傷的唱段產(chǎn)生共鳴,大加贊賞呢(共鳴才會贊賞)?所以我說曹雪芹強加給薛寶釵。引起賈政黯然憂慮的寶釵所制的“竹夫人”燈謎,也有強加的味道,難怪在專家學者中產(chǎn)生了分歧看法,有的認為該燈謎不是曹雪芹所作,謎面粗俗也不符合寶釵的思想性格、為人品質(zhì),認為是后人偽托加上的。
上一篇:《文采風流(李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五律一首(真真國一名少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