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雙調·新水令 秋江送別——贈魯淵、劉亮
施耐庵
西窗一夜雨蒙蒙,把征人歸心打動。五年隨斷梗,千里逐飄蓬。海上孤鴻,飛倦了這黃云隴。[駐馬聽]落盡丹楓,莽莽長江煙水空。別情一鐘,江郎作賦賦難工。柳絲不為萍蹤,茶鐺要煮生花夢。人懵懂,心窩醋味如潮涌。
[沉醉東風]經水驛三篙波綠,向山程一騎紅塵。恨磨穿玉洗魚,怕唱徹瓊簫鳳。盡抱殘茗碗詩蒹。你向西來我向東,好倩個青山互送。
[折桂令]記當年邂逅相逢,玉樹蒹葭,金菊芙蓉,應也聲同。花間嘯月,竹里吟風。夜聽經趨來鹿洞,朝學書換去鵝籠。笑煞雕龍,愧煞雕蟲。要論交白石三生,要惜別碧海千重。
[沽美酒]到今日,短檠前,倒碧筒,長鋏里,掣青鋒。更加意敲殘王處仲。唾壺痕,擊成縫,蠟燭淚,滴來濃。[太平令]便此后隔錢塘南北高峰,隔不斷別意離悰。長房縮地恐無功,精衛填波何有用?你到那山窮,水窮,應翹著首兒望儂。莽關河,有月明相共。
[離亭宴帶歇拍煞]說什么草亭南面書城擁,桂堂東角琴弦弄。收拾起劍佩相從。撩亂他落日情,撩亂他浮云意,撩亂他順風頌。這三千芥子多做了藏愁孔。便傾盡別筵酒百壺猶嫌未痛。那堤上柳贈一枝,井邊梧題一葉,酒中梨傾一甕。低徊薜荔墻,惆悵薔薇攏。待他鶴書傳奉,把兩字兒平安,抵黃金萬倍重。
——耐庵施肇瑞譜于秋燈閣
這套散曲,系由民間傳抄而來,錄自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曲苑》第一輯。由王季思先生主編的《元明散曲選》也選入此曲,并由王季思先生作了注釋、說明。
據抄錄者趙振宜、黃俶成介紹:這套散曲是丁正華抄寄趙振宜的。丁正華1952年秋受蘇北文聯委托,與蘇從麟到江蘇興化、鹽城、大豐調查施耐庵的史料,在當年《文藝報》第21期上發表了《施耐庵生平調查報告》,公布了地方史志中和施氏族譜、耐庵墓碑上的有關史料;旋即又陪聶紺弩再次調查,發現了這套散曲。散曲是鹽城縣伍佑鄉(靠興化縣境)周夢莊提供給丁正華的。周1936年5月在白駒鎮施氏宗祠中從施逸琴先生處抄來的;施抄于何處,無考,僅稱是上代傳下來的。白駒鎮原有施氏宗祠,奉施耐庵為始祖;距該鎮九公里的施家橋莊有施耐庵墓。這兩個村的施姓居民都自稱施耐庵的后裔,并存有家譜,二十九代,世系清楚。所以,這套散曲為施耐庵的作品,當是可靠的。
散曲的被贈者魯淵,在支偉成的《吳王張士誠載記》一書中曾提到過。字道原,淳安人,元代進士。初任華亭縣丞,后遷浙西副提舉。張士誠起義,他曾被聘為博士。劉亮,據《泰州舊志》載,字明甫,吳郡人,亦曾仕于張士誠。施耐庵亦曾參加張士誠農民起義,所以三人之間當是戰友情誼。
這首套曲,共分七個部分,由八個曲子組成。
第一支曲子[新水令],表現三人在一起征戰的崢嶸歲月,健捷激裊。“征人” “千里逐飄蓬”,“飛倦了這黃云隴”。
第二支曲子[駐馬聽],寫別離的痛苦。面對“落盡丹楓,莽莽長江煙水空”的晚秋景色,“人懵懂,心窩醋味如潮涌”。
第三支曲子[沉醉東風],進一步寫離別時的情形。“經”、“向”、“恨”、“怕”,是離別時動作、情感的變化,最后,“你向西來我向東,好倩個青山互送。”
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回憶當年戰友之間的感情。“邂逅相逢,玉樹蒹葭,金菊芙蓉,應也聲同”,“嘯月”、“吟風”、“聽經”、“學書”,“要論交白石三生,要惜別碧海千重”。
第五支曲子[沽美酒],寫今日的生活與別離之痛。“短檠前,倒碧筒,長鋏里,掣青鋒”。要別離了,“唾壺痕,擊成縫,蠟燭淚,滴來濃”。
第六支曲子[太平令],寫別離后,相互之間依依思念之情。“隔錢塘南北高峰,隔不斷別意離悰”,囑咐朋友,“你到那山窮,水窮,應翹著首兒望儂。莽關河,有月明相共”。
第七部分,兩支曲子[離亭宴帶歇拍煞],描寫別離時的宴席與囑托。“便傾盡別筵酒百壺猶嫌未痛”;相互贈別,“堤上柳贈一枝,井邊梧題一葉,酒中梨傾一甕”。互相囑咐,“鶴書傳奉,把兩字兒平安,抵黃金萬倍重”。
整個套曲,語言通俗明白,雅俗兼備。由于施耐庵深入民間,長期生活于民眾之中,了解下層人民的生活,同情和支持民間的反抗斗爭,因此,他的創作風格,猶如在一片渾濁空氣之中吹進一股清風,具有清新、自然、深摯、質樸的本色,較元末散曲創作中所表現的與世隔絕的閑情逸致及逃避現實、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上一篇:中呂·山坡羊嘆世(二十六首選八)·其二十六·|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南呂·一枝花不伏老·關漢卿|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