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龍
十載浮云傍逐臣, 歸來不改漢宮春。
摩挲金馬宮門外, 誰識當時諫獵人?
李攀龍(1514—1570),明代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進士。他做過刑部主事和郎中,陜西提學副使,借故告歸十年,起任浙江副使等職,是“后七子”的首腦。
詩題中的“明卿”即“后七子”之一的吳國倫。“卻寄”:回寄。因為楊繼盛彈劾奸相嚴嵩被殺,吳國倫帶頭出錢為楊繼盛辦葬事,忤犯了嚴嵩,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遭貶南康(今屬江西省)。約十年后,嚴嵩失勢。吳國倫返回京城。春天,李攀龍聽到這個消息后,寫這首詩深為吳氏抱冤,這時作者也在家閑居十年,故不無同病自慨之意。所以,這首詩既對吳國倫因仗義含冤被貶表示憤慨,也抒發了自己官場失意的怨恨之情。
首句是指吳國倫被貶謫南康十年一事。次句是說,吳國倫回到了京城,朝廷的春天沒有改變,仍象過去一樣,這就為下面的議論預設了伏筆。第三句是嘆惜吳國倫雖才氣橫溢,但身世坎坷,一直得不到重用。金馬,漢宮門名,凡征召的人,其中才能優異出眾者,得以待詔金馬門。如今,吳國倫雖返回京城,但政治命運并未改變,只能徘徊于金馬門外。這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吳氏懷才不遇、官場失意的神態,所以,它與“歸來不改漢宮春”是相呼應的。第四句是一個強有力的反問句。司馬相如嘗從漢武帝至長楊打獵,上疏諫獵。這里的“諫獵人”借指吳國倫。這句表達了詩人對吳國倫的不幸遭際的同情,也暗含自己閑居十年的憤慨。
這首詩,一二兩句敘事,既是徑言直說,又是以具體形象出之。第三句通過豐富的想象,把吳國倫回京后的不被重用以“摩挲金馬宮門外”的神態和動作十分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來了,有不盡之意于言外。第四句是議論,深含著作者的激憤之情。
上一篇:《春怨·劉方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春夢·岑參》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