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別離·秋窗風雨夕(第四十五回)
【原文】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①。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②。
抱得秋情不忍眠③,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④,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⑤,殘漏聲催秋雨急⑥。
連宵脈脈復颼颼⑦,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⑧,疏竹虛窗時滴瀝⑨。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注解】
①耿耿:微明的樣子,也形容心中不寧。這里字面上是前一義,要表達的意思上兼有后一義。
②秋夢綠:秋夜夢中所見草木蔥蘢的春夏景象。
③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傷情懷。
④搖搖:指燭焰晃動。爇(ruó):點燃。檠(qíng):燈架,蠟燭臺。
⑤羅衾:絲綢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擋。
⑥殘漏:夜里將盡的更漏聲。
⑦連宵:整夜。脈脈:通“霢霢”,細雨連綿。颼颼:狀聲詞,形容風聲。
⑧寒煙:秋天的細雨或霧氣。
⑨滴瀝:水珠下滴。
【背景】
這里黛玉喝了兩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時,天就變了,淅淅瀝瀝下起雨來。秋霖脈脈,陰晴不定,那天漸漸的黃昏時候了,且陰得沉黑,兼著那雨滴竹梢,更覺凄涼。知寶釵不能來了,便在燈下隨便拿了一本書,卻是《樂府雜稿》,有《秋閨怨》、《別離怨》等詞。黛玉不覺心有所感,不禁發于章句,遂成《代別離》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為《秋窗風雨夕》。
【賞析】
這是一篇樂府體詩,詩題《秋窗風雨夕》恰與它摹仿的《春江花月夜》的題目對仗,而且是“反對”。《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詩人張若虛所作,是一首寫離愁別恨的歌行。本詩在格調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別離·秋窗風雨夕”,前者是樂府題。代,猶“擬”,仿作的意思。一般情況下,樂府詩不另外再加題目,這里因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擬一個字面上與唐詩完全對稱的、更具體的詩題。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的是作者在溫馨恬謐的春夜里的綿綿情思,只有一點淡淡的哀愁和悵惘;而《秋窗風雨夕》則是凄風苦雨的秋夜,一個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涼的情緒如濃重的暗夜壓在她的心頭。這個猶如嬌花嫩草的少女,孤單寂寞地住在瀟湘館里,聽著暗夜中淅淅瀝瀝的雨點敲打著窗欞,想著自己凄涼的身世和未來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斷肝腸?“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突然到來的秋風秋雨,驚破了她綠色的幻夢,預感到她短暫的青春年華就要逝去了,這又是多么值得同情。對黛玉將來因悲愁淚盡而死,《秋窗風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鋪墊。
這首二十句的詩,竟用了十五個“秋”字,著力渲染了秋天肅殺、凄苦的氣氛。如果聯系全書其他詩詞來理解,這個“秋”字還應有它更深的含意。《紅樓夢曲》中說,“堪破三春景不長”,又說“說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頭來,誰把秋捱過!”再聯系詠菊詩中“露凝霜重”、“衰草寒煙”等句來思索,這個“秋”字的象征意義就更明顯了。大觀園群芳生活的時期,正是賈家開始“蕭疏”的階段,用季節比喻相當“初秋”。只消一場暴風雨,就要萬卉凋零,進入嚴冬,那時就真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了。
全詩情景交融,景為情設,情因景生,表現了曹雪芹高超的作詩技巧。
上一篇:紅樓夢《《好了歌》解注(第一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
下一篇:紅樓夢《參禪偈·寄生草·解偈(第二十二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