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辛棄疾·賀新郎》賦琵琶
辛棄疾
賦琵琶
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①,幾番風月?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②。記出塞、黃云堆雪。馬上離愁三萬里,望昭陽、宮殿孤鴻沒,弦解語,恨難說③。遼陽驛使音塵絕,瑣窗寒、輕攏慢捻④,淚珠盈睫。推手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⑤。千古事、云飛煙滅。賀老定場無消息⑥,想沉香亭北繁華歇⑦。彈到此,為嗚咽。
【鑒賞】 辛棄疾的詞好用典故。典故若用得太多,往往給人炫耀學識之嫌;或者晦澀難懂。但用典如果恰到好處,不但不會削弱作品的藝術魅力,反而會使作品內涵更加豐富,更加跌宕多姿,耐人尋味。
詞的上闋開篇即用楊貴妃《霓裳羽衣》 的典故: 這把楊貴妃彈過的琵琶,自從開元盛世《霓裳曲》 罷,又幾經風雨。點明唐代的開元、天寶是盛唐氣象,而大宋何曾沒有過歌舞升平的輝煌呢? “幾番風月”,不經意地流露出歷史的滄桑感。此句很容易使人聯想到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安史之亂,繁榮安定的大好河山,頃刻之間便成為征戰沙場,致使生靈涂炭。這與靖康之難何其相似! 接下來寫白居易在潯陽江頭夜送客,聽到哀怨的琵琶聲,竟忘了畫船還在等他。遙想當年昭君和親出塞,漫天黃云,遍地白雪,這一去將遠行三萬里,只能在馬上彈琵琶來寄托思鄉之情了。回頭望漢家宮闕,只見孤雁出沒; 縱然琵琶能明白她的心思,然而此恨綿綿向誰說?詞人借以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傾訴自己有家難回的哀愁,抒發自己忠心為國,卻遭小人嫉妒而出走異鄉的苦悶心情。
下闋繼續用典。遼陽的使者音訊斷絕,寒窗中的女子輕攏慢捻,淚盈眼眶,凄凄切切。她滿腹情思地推手卻手,一曲《梁州》 彈得哀怨凄絕。這些往事早已如云飛煙滅,當年技壓群雄的賀老如今已杳無消息,沉香亭北的繁華也悄然沉寂。琵琶彈到這般地步,怎不叫人嗚咽! 這幾句抒發了往事如煙、盛朝不再的哀愁。上述“千古事” 雖然已經成為歷史,但如今國破家亡的現實,難道不令人痛徹肺腑嗎?寫到這里,作者想必也已經泣不成聲。“嗚咽” 二字表面看起來是在為古人感傷,實則恰恰是借古喻今,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岌岌可危的局面而痛心疾首。
這首詞從頭至尾用了一連串有關琵琶的典故,然而圓轉流麗,不為事所囿,讀起來毫無堆砌之感。加之這些典故大都是人們耳熟能詳并且能引起人們共鳴的感時恨別之事,這就更增加了詞作的縱深感,仿佛詞人的思想感情是從歷史的長河中汩汩涌出,豐腴而不累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說:“此詞運典雖多,卻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心中有淚,故筆下無一字不嗚咽。”
上一篇:《蔣捷·賀新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劉克莊·賀新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