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漁·木本①》鑒賞
草木之種類極雜,而別其大較有三: 木本、藤本、草本是也②。木本堅而難痿,其歲較長者,根深故也;藤本之為根略淺,故弱而待扶,其歲猶以年紀; 草本之根愈淺,故經霜輒壞,為壽止能及歲。
是根也者,萬物短長之數也,欲豐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農老圃之事,而得養生處世之方焉。人能慮后計長,事事求為木本,則見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驚,其為身也挺然獨立。至于斧斤之來,則天數也,豈靈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不力而務為茍且,則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其生③,不為明日計者,彼且不知根為何物,遑計入土之淺深,藏荄之厚薄哉④! 是即草木之流亞也。
噫!世豈乏草木之行,而反木其天年,藤其后裔者哉?此造物偶然之失,非天地處人待物之常也。
(《閑情偶寄》)
這是一篇運思精妙之作。
首先是在立意上,作者設一“根”字為全篇之骨,借言草木來談論人生: 要象木本那樣扎根深土“挺然獨立”;不學藤本的為根淺薄,毫無定見,“因人成事”; 更不學木槿的“不知根為何物”,得過且過,“不為明日計”。全文哲理精警,寄托深邃,讀后可給人以許多啟迪。
其次是在表現手法上,作者深諳比較之道,全文自始至終都將幾種植物放在一起,用互相對舉的語言加以比較說明。如開篇通過“堅而難痿”、“弱而待扶”、“經霜輒壞”; “深”、“略淺”、“愈淺”等詞,十分準確而又形象地概括了木本、藤本、草本各自不同的生長特點,并從中得出了“是根也者,萬物短長之數也,欲豐其得,先固其根”的結論。至于“見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驚,其為身也挺然獨立”; “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 “不為明日計”等句子,更是使木本,藤本和與草本為伍的木槿人格化,從而很好地表達了“人能慮后計長,事事求為木本”的人生追求。這種比較方法的運用,既鮮明生動地突出了各種事物的特征,又巧妙地闡明了文意,顯示了高超的匠心。
再次是在結構上,作者以草木分類開篇,然后談到植物的生長規律,再自然地過渡到對養生處世之方的探討,最后又回到草木之行上來,以感慨作結,使全文顯得思路清晰,層次鮮明,首尾貫通,渾然一體。
上一篇:《先秦·禮記·曾子易簀》鑒賞
下一篇:《唐·陸龜蒙·杞菊賦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