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形象,而不是概念;美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怡悅和享受,而不是抽象的理論思考。我們讀《紅樓夢》,讀一些著名的小說,誰不是全身心地沉浸在里面,如醉如癡,如蜜蜂般撲在花粉上面, 而忘記了這是采粉釀蜜, 忘記了其它的一切呢?
然而, 雖然這樣,如果我們能夠對我們的審美享受進行一番反省和沉思,再用理論的光芒來照耀它一下,讓它的美對我們來說, 不僅是直觀性的, 而且是經過有意識的開掘和咀嚼的;不僅是印象式的,而且能夠徹里徹外展示它全部的豐富性和多義性;這時,我們所能夠欣賞和享受到的美,將會在數量上無限增加,并在質量上有所提高和升華。正因為這樣,所以人類一方面不斷地創造美, 另方面又不斷地研究美。研究不是欣賞,但卻有助于欣賞。因此, 我們不僅要讀小說, 還要讀有關小說的評論和研究。
俞汝捷同志喜歡讀小說, 他被小說之美迷住了。但他不滿足于一般的品賞,淺嘗輒止;他要探幽尋勝,探討小說之美的秘密。我覺得他的探討是有成績的, 至少對我來說,是有啟發的。我讀著他的稿子,跟著他的足跡,愈是讀下去,愈是增加了對小說之美的理解, 因而也就多多少少能夠欣賞小說之美究竟美在什么地方了。他沒有采取一般理論文章那種嚴格的邏輯思維的方式, 而是侃侃而談, 娓娓動聽。他的文筆清秀而又俊美,想像豐富而又生動,他的分析也比較切合實際。正因為這樣, 所以我愿以一個讀者的身份, 向讀者們推薦這本書。
但是,人生是有限的, 藝術是無涯的,任何一本著作都不可能窮究某一個問題的所有方面。汝捷同志的《小說24美》, 自然也不能例外。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去探討小說之美,從藝術風格、人物塑造、它所反映的生活畫面以及小說這一文學樣式的特殊規律等等去探討。汝捷同志則主要從藝術風格方面去探討。他在他所探討的范圍內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這就難能可貴了。至于其它的方面,希望汝捷同志和其他有志于此的同志,繼續去進行探討。
(《小說24美》,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7年版。)
賞析 這是蔣孔陽教授為俞汝捷所著《小說24美》所寫的“序”。俞汝捷1943年生,是一位青年學者,浙江上虞人,1966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曾在武漢愛武中學、區進修學校任語文教員,后任湖北省社科院文研所副研究員。著作有《幻想和寄托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文言小說與主體表現》。《小說24美》是他1981年為《青年文學》撰寫“小說之美”的系列文章的匯集,他仿古代《詩品》的體式,從古今中外的小說實際出發,歸納出小說24種美的表現形態,以形象的語言侃侃而談,寫成一種現代“小說品”。此書的內容分為四類:第一,側重于小說整體風格的賞析;第二,從人物性格、語言、氣氛、細節、結構以及結尾等方面去探討小說美的表現;第三,側重于小說技巧的品評;第四,側重于現代派小說風格的介紹。蔣孔陽教授的“序”就是針對此書有感而發的。
首先,蔣先生講文學作品中的美及其作用。“美是形象,而不是概念”;美能帶給人“如醉如癡”的“精神上的怡悅和享受”。
其次,蔣先生指出研究美的必要。他認為通過審美享受的“反省和沉思”,作品的美對讀者來說,“不僅是直觀性的,而且是經過有意識的開掘和咀嚼的;不僅是印象式的,而且能夠徹里徹外展示它全部的豐富性和多義性”。讀者欣賞和享受到的美,“將會在數量上無限增加,并在質量上有所提高和升華”。
再次,品評《小說24美》之優點。蔣先生認為: (一)此書在內容上對小說之美的探覓是有成績的。“我讀著他的稿子,跟著他的足跡,愈是讀下去,愈是增加了對小說之美的理解”;(二)突破了一般理論文章嚴格的邏輯思維方式,避免了講義色彩,帶有較多的形象性,侃侃而談,娓娓動人;(三)剖析比較切合實際;(四)文筆清秀俊美,想像豐富生動。
最后,指出《小說24美》之不足。蔣先生認為:此書主要從藝術風格去探討小說之美,而從小說特性(如人物塑造、對生活美的反映等)方面的探討稍嫌不足。
總之,“序”文高屋建瓴,親切平易。既有對審美活動的宏觀分析,又有對《小說24美》的具體評述;既指出該書的特點,又對作者提出希望。循循善誘,殷殷切切,充分體現了前輩學者對后學的獎掖和期望之情。
從寫作看,“序”文生動活潑,無板滯之氣;意蘊深邃,頗有耐讀和沉思之美。
上一篇:《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尚書別解》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