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風恬月淡時,臥看云影入玻璃。
輕舟忽向窗前過,搖動青蘆一兩枝。
苑墻曲曲柳冥冥,人靜山空見一燈。
荷葉如云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
寧宗慶元三年(1197)間,姜夔長期憑依的蕭德藻為其子接去池陽,他不得不從湖州移家杭州,寓居傍山臨湖的孤山西泠一帶,寫下了《湖上寓居雜詠》(十四首)組詩。這里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二、第九首,都寫湖上夜景,但又別有自己的面目。
其一:兩首詩觀賞的視角不同。前一首詩所寫是在“窗前”椅榻上“臥看”所見,視點相對集中,是在相對固定的定格范圍里觀賞外界的景物,即從一方窗戶中收觀月光下的湖水、湖水中的云影、窗邊的一兩枝青蘆。后一首詩則顯然是站在某一較為高曠的地點上所見,由近而遠地展示、遙看,視點不斷地移動延伸,視角也隨之擴大、變化,苑墻、空山、燈火、荷葉、小船,逐步推現(xiàn)。
其二:兩首詩的景境不同。前一首詩由于視點的相對固定、視角的相對狹小,它所展現(xiàn)的只是一方窗戶中所見的景物:蕩漾的湖水,幽淡的月光,水中云影的飄移,幾株疏疏的青蘆,一葉舟影輕輕掠過,帶動青蘆微微搖曳,柔和、寧靜、清幽,是一幅小品特寫。后一首詩因為視點的不固定,視角、視野也隨之移動、變化、擴大、延展,極似活動的鏡頭:曲曲苑墻,冥冥柳陰,空山燈火,荷叢小舟,不斷呈露推現(xiàn),一切都在流動之中。兩者相較,景境有明顯的大小、寬狹、遠近、深淺之別,給人的感受也自然迥然殊異。
其三:兩首詩的色調(diào)光度不同。同是寫西湖之夜,但前一首詩寫的是淡月之夜,有清光映照,又是窗前近看,所以湖水的清明,水中云影的移動,窗邊青蘆的顫搖,都在淡月光照中顯得清晰,具有一定的亮度,整個圖景的色調(diào)明凈柔和。后一首詩則是無月之夜,惟一的光亮只是遠處空山上的一星燈火,苑墻、柳陰、空山、荷葉、小船等景物,都似畫面上的剪影,色調(diào)濃重。
其四:兩首詩內(nèi)含的情思不同。前一首詩是從窗前“臥看”,視點、景物、視角都在定格的范圍之中,加上柔和的月光,微微漾動的湖水,作者的心緒也如水中的云影一樣輕輕動蕩,小舟的掠過,青蘆的搖曳,只引起一陣漣漪,然后復歸平靜,反映出作者此時心緒的幽微柔淡。后一首詩視界寬闊,景物由近而遠地延伸,陸上的苑墻、柳陰,更遠的空山和一星燈火;水上如云片一樣的荷葉,以及在荷云中穿行的小船。兩詩的結(jié)尾,都寫到水上的小船,一是“輕舟忽向窗前過,搖動青蘆一兩枝”,輕舟掠過,引起景物的動蕩,但只是一兩枝青蘆的搖曳而已,從而更襯出景境、心靜的恬靜。另一是“荷葉如云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荷葉如云,是湖荷生長茂盛,堆疊如云,一葉舟影,在如云的荷葉中穿行飄移,出沒隱現(xiàn),越去越遠,直至搖曳進西陵橋下。它與夜色朦朧中的苑墻、柳陰、空山、荷葉映襯,再加上遠山的一星燈火的閃爍,更顯示舟影的輕靈飄渺,整個畫面充滿了引人深思的意味,它反映了詩人的幽渺高遠的心緒活動。
這兩首詩都寫西湖夜景,一以深微見勝,令人悠然神往;一以幽遠動人,境界深邃。作者曾經(jīng)認為詩有四種高妙,其中“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白石道人詩說》),為意高妙。這兩首詩可以說是情思幽微、韻致高妙之作。
上一篇:張孝祥《野牧圖二首》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姜夔《綠萼梅》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