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巴陵略平江、臨湘,人通城,無日不雨,至黃龍奉謁清禪師,繼而晚晴,邂后禪客戴道純款語,作長句呈道純
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對落暉。
野水自添田水滿,晴鳩卻喚雨鳩歸。
靈源大士人天眼,雙塔老師諸佛機(jī)。
白發(fā)蒼顏重到此,問君還是昔人非?
這首詩是黃庭堅詩直接談及佛理的作品之一,詩中牽涉到兩個人,一是和尚清禪師,一是“禪客”戴道純。前四句寫訪清禪師的過程;后四句寫和戴道純“款語”的內(nèi)容。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黃庭堅自戎州(治所在今四川宜賓) 貶所東歸,在荊州 (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沙市候命,經(jīng)冬過年。崇寧元年 (1102年)正月,他從荊州出發(fā),南下岳州,經(jīng)巴陵 (岳州治所,今湖南岳陽)、平江、臨湘 (今皆屬湖南),進(jìn)入通城(今屬湖北),然后下江西,到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探家。五月,又至江州 (治所在今江西九江) 與家人相會。這首詩是自分寧赴江州,途經(jīng)江西武寧時作,題中詳敘旅程。
起聯(lián),寫途中遇雨,到黃龍山才放晴。“山行十日雨沾衣”,即題中所說的“無日不雨”;“幕阜峰前對落暉”,即題中所說的“繼而晚晴”。幕阜山是盤亙于湖北、江西邊界的山脈,幕阜峰是它的一個山峰,和武寧黃龍山相對。當(dāng)時作者的舊友惟清和尚居住黃龍山,故作者過路時特地到山中看他。次聯(lián): “野水自添田水滿,晴鳩卻喚雨鳩歸。”寫雨后情況。久雨不停,野地積水,流入田中,使田中水漫,故有上句。《埤雅》: “鳩,陰則逐其婦,晴則呼之。語曰: ‘天欲雨,鳩逐婦; 既雨,鳩呼婦。’”歐陽修 《鳴鳩詩》:“天將陰,鳴鳩逐婦鳴中林,鳩婦怒啼無好音。天雨止,鳩呼婦歸鳴且喜,婦不亟還呼不已。”故有下句。這一聯(lián),兩 “水” 兩“鳩”鉤連作對,組織比較特殊。但這種句法,前人有之; 白居易有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云過北山云”之句,梅堯臣有 “南隴鳥過北隴叫,高田水入低田流”之句;作者“奪胎換骨”,也是有意出奇,故《竹坡詩話》仍稱其“語意高妙”。這兩聯(lián)表面是眼前事、眼前景的寫實,但言外對于晴雨、流水無常、鳩鳥喜怒無理的感慨,和下文的 “款語”談禪,自然也有聯(lián)系。第三聯(lián)贊美惟清并懷念寺中已故的老和尚。靈源大士,指惟清和尚,他晚年自號靈源叟,作者和他交情頗深。“人天眼”,謂能洞悉佛理,成為“人天法眼”。佛教分眼類為五: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人天眼”,“人天”倚為觀察事物者,自是 “肉眼” 以上的類屬,宋李昭著《人天眼目》一書,即是集禪宗要義的。“雙塔法師”,指惟清的師祖惠南、師父祖心兩個和尚,都是禪宗臨濟(jì)派的代表人物,死后的骨灰塔都建在山中,庭堅曾經(jīng)為祖心的骨灰塔寫過塔銘。“諸佛機(jī)”,指兩人也是洞悉佛法真機(jī)的。《大明錄》說:“文義俱明者謂之理,忘言獨(dú)契者謂之機(jī)。”故禪家認(rèn)為洞悉“佛機(jī)”是很重要的,其偈語說:“若人生百歲不善諸佛機(jī),未若一日而得決了之”。結(jié)聯(lián)說自己年老重游黃龍山,不知變化如何。“白發(fā)蒼顏”,用歐陽 《醉翁亭記》中語,表年老。“問君”,是自問;“還是昔人非?”用佛典。僧肇《物不遷論》: “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 ‘昔人尚存乎?’梵志曰: ‘吾猶昔人也,非昔人也。’鄰人皆愕然非其言也。”《物不遷論》宣揚(yáng)萬物雖動而常靜,變中有不變的道理,目的在強(qiáng)調(diào)空寂。文中引梵志的話,說“是昔人”又“非昔人”,似相矛盾,故引起鄰人的“愕然”驚異; 自僧肇視之,“非昔人”中仍有不變的“昔人”在,亦是常理。作者引用此典,感慨自己在生活上、政治上經(jīng)過種種的風(fēng)波和變化,身體也日趨衰老,世事無常,自己也何能獨(dú)外?然以疑問之句出之,言外又自表經(jīng)歷種種變化,而自己的堅強(qiáng)性格,猶能保持不變,目的在強(qiáng)調(diào)人的品德修持應(yīng)該有恒。
這首詩前四句的描寫,有生活實感,頗生動。后四句的議論,結(jié)合“白發(fā)蒼顏”、“重到”等等的描寫,也不抽象;雖用佛典,談佛理,但內(nèi)涵與佛家宗旨也有不同之處。“問君”句根底在人生實際,在道德品格的堅持,則是“外釋內(nèi)儒”的表現(xiàn)。
上一篇:禪詩《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自題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