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建安詩歌·曹操·步出夏門行(選二首)》鑒賞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踴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本篇選自樂府《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于《相和歌辭·瑟調曲》。《步出夏門行》有前奏曲“艷”一章、歌四章,即:《觀滄海》是其中的第一章;以下是《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這組詩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時所作。該年五月出征,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勝利班師,經過碣石山。
這首《觀滄?!罚蚨置俄偈?,就是寫他路過碣石時登山望海的景象,氣勢雄渾。這首詩,也是我國詩歌最早以寫景為主要內容的名作,可算是我國山水詩的遠祖了。《觀滄海》,仍是曹操利用樂府舊題而賦的新篇。
* * * *
此詩文字淺近,不作很多疏解,就可讀懂。這里,只要把兩個通假字、兩個名詞和一個疊詞弄清了就可以讀通全詩。
兩個通假字:竦,通“聳”,高高豎起,而“峙”,是特起之狀。踴,通“涌”,洶涌。
兩個名詞:碣石,不是石名,而是山名。據考,此山海拔695公尺,曾位于古代灤河口附近(即今大蒲河、七里海一帶)的渤海岸邊,北魏時已沉入海中(一說,未沉,于河北昌黎縣境)。山島,是海島,是島上之山,當然不是“山上之島”。
一個疊詞:澹澹,水波搖蕩的樣子。
全詩只有十四句,中心內容是寫登山觀海的景象,是一首山水詩。如果仔細咀嚼詩歌的內蘊,包含如下幾層意思:
一、二兩句,是其第一層意思:登山觀海;
三至六句,第二層意思:波光山色;
七至十六句,是第三層意思:大海壯闊胸懷;
最后二句,第四層意思:借歌抒情詠志。
詩人就是這樣逐層深入地展開了對海空景色的盡情描摹,給人們畫了一幅出色絢麗的山水畫——“初秋??請D”。你看:
建安十二年(207年)秋,曹操率大軍北征烏桓歸來,路經渤海,他帶著戰(zhàn)塵,以“幽燕老將”的軍人氣概,撥亂英雄的政治胸襟和詩人的豐富想象,登上了“碣石”山巔,放眼無垠的“滄?!保灰娔呛2ㄊ幯?,海山屹立,海木蔥蘢,一派蓬勃生機,使人不勝欣喜;一陣蕭瑟秋風,大海掀起巨浪,洪波萬丈,銀山千疊,映掩著日月光暉,雄奇壯麗,更是令人神往。于是,詩人那種素有的豪氣就因此而迸發(fā),并索性讓自己的聯想和想象馳聘??铡K裕陀小叭赵隆焙汀靶菨h”兩聯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詩句的凝成。他在想象中,把一個秋夜的深邃星空同無邊滄海融為一體,描繪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恢宏氣勢和壯麗景色。
這樣,使原來是一首寫景的小詩,帶上了濃烈的感情色彩和奮發(fā)的達觀精神,《觀滄?!窂亩蔀橐黄L格沉雄、意境壯闊、千古贊頌的山水詩名作。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的評語中,就曾稱頌說:“有吞吐宇宙氣象”。
* * * *
山藉詩名世,詩以山留傳。這在我國歷史上是常見現象。這首帶有首創(chuàng)性的、以“碣石”為題(《觀滄海》又名《碣石篇》)的山水詩杰作的流傳,令此名山更為顯赫。
在古代,曾有六七個帝王登臨碣石山,或題辭賦詩,或紀游刻文。
最早登臨的是公元前215年時的秦始皇東巡,在此刻下了《碣石門辭》;
接著,西漢武帝于公元前110年夏,登上碣石主峰觀海。后來因名此峰為“漢武臺”;
至東漢末年,魏王曹操北征凱旋歸來,經此處,登臨觀海,又賦名詩《觀滄?!?
此后,不斷有帝君王侯來此觀賞。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唐太宗李世民等,都曾在此賦詩刻石。
在現代史上,也有不少偉人,如李大釗、周恩來和胡耀邦等,都曾登臨名山,并為此賦詩著文或題辭。
曹操的《觀滄海》,就是最具典型性的詩作。它的主要特色:景、情、志三位一體,渾然天成,并為后世于山水詩、描景詩中抒情言志開了先河。全詩除了首尾幾句是一般敘述之外,其余各句幾乎句句既是寫景狀物之辭,又是抒情述懷之語。因此,給詩歌帶來特別雋永的韻味和十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影響異常深遠。
一九五四年夏天,毛澤東主席在北戴河時,曾填詞一闋《浪淘沙》。北戴河海濱離碣石很近,引起詩人的追念。因此,在詞中就寫進了“往事越千年(約在1700多年前),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典實,特別是詞的結尾,還化用了曹詩“秋風蕭瑟”一句,因格律之需而變換詞序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梢?,曹詩對后世影響之大。
上一篇:《先秦詩歌·楚辭·屈原·楚辭·離騷》鑒賞
下一篇:《先秦詩歌·《詩經》·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