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②,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③,獻愁供恨,玉簪螺髻④。落日樓頭,斷鴻聲里⑤,江南游子⑥,把吳鉤看了⑦,欄桿拍遍,無人會⑧,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⑨?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⑩。可惜流年(11),憂愁風雨(12),樹猶如此(13)!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14),揾英雄淚(15)!
〔注釋〕
①本篇選自《稼軒詞》。大約作于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一說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作者任建康府通判時,抒寫詩人展望失地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抑郁和虛度年華的悲憤心情。建康,今南京市。賞心亭,據《景定建康志》載,在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為丁謂所建。今廢。②楚天,古代長江中下游一帶地區為楚國,故楚天指南方的天空。③岑(cen),小而高的山。目,望。韓愈《城南聯句》:“遙岑出寸碧,遠目增雙明。”④玉簪螺髻,婦女頭上的碧玉簪和螺形發髻。玉簪比喻尖形的山,螺髻比喻圓形的山。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縹緲峰》:“似將碧玉簪,撒入明月中。”⑤斷鴻,失群孤雁。⑥江南游子,作者離開故鄉山東流寓南方,故自稱江南游子。⑦吳鉤,古代吳地制造的一種彎形的刀。李賀《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⑧會,領會,理解。⑨鲙(kuai快),通“膾”,把魚肉切細。盡,盡管。季鷹,張翰字,吳郡(今蘇州)人。《晉書·張翰傳》說,他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聯想到家鄉的菰菜(即茭白)、蒪(chun純)羹和鱸魚膾,便說:“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棄官回鄉。⑩求田問舍,訪求、置買田地房舍。劉郎,劉備。《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載:劉備曾對許氾無救世之志,只為個人置田買房作富翁的行為表示鄙視。這里用以嘲諷當前平庸的生活,實際是對自己長期閑散表示不滿。(11)流年,歲月如同流水一般過去。(12)憂愁風雨,比喻國勢飄搖于風雨之中。(13)樹猶如此,《世說新語·言語》:“桓公(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這里用以表示歲月虛度,壯志未酬。(14)倩(qian欠),請,央求。紅巾翠袖,年輕女子裝束,這里借指歌妓、侍女。(15)揾(wen問),揩拭。
〔分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是作者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建康府通判任上,一說作于五年后的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在建康江東安撫司參議官任上。從全篇感情來看,取前者說法較妥。當時辛棄疾三十五歲,南歸已七年,目睹南宋朝野上下,不思抗金復國,自己又不為朝廷所用,歲月蹉跎,壯志難酬,內心十分焦灼和痛苦。是年秋天,他登樓遠眺,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
此詞分上下兩闋,每闋都有四個層次。上闋開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這兩句寫江上秋色。“楚天”,指作者登上賞心亭后看到的西南方向的天域,古代是楚國的地方,就是現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蘇一帶。“清秋”,點明時令特點。江南的秋季,天高氣爽,長空明凈,作者能夠極目遠眺。他的目光跟著江水向遠處延伸,看到“水隨天去”,天水相連,寥廓江天,一望無際。這是一幅壯觀的南國清秋圖。此二句皆言秋,古代秋和愁是連在一起的,所以這里的“秋”,隱露悲涼,蘊含著“愁”,為全詞定下了基調。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寫遠山,“遙岑”即遠山。按理這三句的順序應當是“遙岑遠目,玉簪螺髻,獻愁供恨”。但作者作了變動,把“獻愁供恨”放在中間,除了聲音上的限制之外,主要是為了突出自己胸中的愁和恨。“遙岑遠目”即遠目遙岑,意謂放眼望去,那遙遠的北方是高高低低的山。“玉簪螺髻”是修飾“遙岑”的,是說“遙岑”就像那時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形發髻。這里用比喻和擬人手法把遠山比作美人。作者由遠山聯想到北方淪陷區,那里已被金兵占領,人民正在異族蹂躪下痛苦呻吟,渴望得到解救。然而朝廷一味求和妥協,他想收復失地,愿望難以實現,內心非常憂慮。所以遠山映入眼簾,給他帶來的只是愁和恨,就像是美人在向他傾訴心中的痛苦。此三句,作者移情及物,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吐內心之愁恨,展示出自己憂愁國事的情懷,使前面秋色中隱含的愁情明朗化。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寫作者當時的處境。這里先交代登臨的時間和地點,當時作者是站在太陽已經落山的樓上,即賞心亭樓閣上。“斷鴻”,指離群的孤雁,因落單而悲鳴。“江南游子”是作者自指,他遠離故鄉,漂泊江南,是個有家難歸的游子。此三句,以西沉的落日和孤雁的悲鳴來渲染環境氣氛的凄涼,前兩句寫的是賞心亭周圍的景色,寓有喻義,“落日”喻國勢危殆,“斷鴻”喻作者自己飄零的身世,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江南游子”的感慨。這里從寫景過渡到寫人,把人物置于景物之中,使所描寫的環境氣氛成為人物形象的一種陪襯,有力地烘托出“江南游子”孤獨失意的心境。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四句,寫報國無門的悲憤。“吳鉤”,本是春秋時吳王闔閭的武器,后來作為寶刀的名字。“把吳鉤看了”這一句,是化用杜甫的《后出塞》里“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看吳鉤”是表示藉以建功立業。辛棄疾本是抗金英雄,南下后一直被投閑置散,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寶刀也被閑置鞘中,不能暢飲敵血。人不盡其才,物不盡其用,有志報國,無路請纓,遂將一腔憤慨,發泄在“欄桿拍遍”之中。這兩句是寫人物的行為舉動,十分傳神。“把吳鉤看了”的“了”和“欄桿拍遍”的“遍”,都有到了盡頭的意思,前者表示看了又看,后者表示拍了又拍,生動地表現了英雄壯懷未遂的激憤。“無人會,登臨意”,是說沒有人能夠領會作者登上賞心亭的用意。此句直抒胸臆,感喟世無知音的苦痛。
詞的上闋,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抒發了自己展望失地、報國無門的郁憤。
下闋開頭:“休說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作者在這里運用了晉代張季鷹的典故(《世說新語·識鑒》)。季鷹是張翰的字,他是蘇州人。鱸魚出在松江一帶,離蘇州很近。據說當時張翰在洛陽做了一個不大的官,心情不太舒暢,到了秋天,他家鄉的鱸魚上市了,便辭官歸鄉,去吃鱸魚了。“鲙”,通膾,將肉切細。辛棄疾在這里以張翰自況,是說自己不愿像張翰那樣,只為鱸魚堪鲙而棄官回家,忘情時事。一來他的家鄉在淪陷區,有家歸不得,二來他還希望自己能報效國家,不應該回去。所以句首用“休說”來否定,句末用“歸未”作設問,表達了自己欲歸不能的心態。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這里又用了一個典故,是《魏志·陳登傳》里的故事。“求田問舍”是指買田置房,即經營個人家業。三國時,許氾同劉備一起在劉表那里做幕僚,許無救世之志,只想買田置房做富翁,劉備批評了他這種不謀國事,只圖私利的思想。辛棄疾運用這個典故,是說自己不屑于學許氾為了個人生活而忘了國家的憂患,否則死后就無顏去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劉郎)了。用“羞見”來否定許氾的行為,正表明自己壯心不已。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這里也有一個典故。“流年”即歲月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令人憂愁。“樹猶如此”是用《世說新語·言語》里東晉桓溫的故事。桓溫北伐,經過金城,看到當初自己做瑯琊內史時種的柳樹都已經有十圍粗了,他慨然嘆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攀住枝條,流下眼淚。后來庾信《枯樹賦》改為“樹猶如此”。辛棄疾引用此典,主要是慨嘆自己歲月流逝,功業未就,連樹都不如的遭遇。這正是下闋的核心,抒發了作者大志未酬、不堪虛度年華的郁悶憂傷。
最后三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再次感嘆世無知音,與上闋結尾遙相呼應。“倩”,即請;“揾”,擦拭。“紅巾翠袖”,本指女子裝飾,這里代美人,也可專指歌女。實際上這里是指能理解、安慰作者的知心人。辛棄疾本是出生入死于沙場的英雄豪杰,今天登樓遠眺竟也潸然淚下,足見痛苦之深。但他的志向、他的壯心,無人理解,無人同情,只好請一位美麗的女郎來擦干他的淚水。英雄淚美人拭,這是古代的一種習慣寫法。
詞的下闋,作者以文為詞,連用三典,層層深入地剖析自己的內心活動,委婉而貼切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和感慨。
縱觀全詞,上闋寫景抒情,下闋借古述懷,感情濃郁深沉。結構上,起承轉合,章法分明。上闋起句破空而來,境界闊大,通過所見所聞所作,縱開并展現題旨:在登臨遠眺,手拍欄桿,把看吳鉤中,一片建功立業之意隱隱流出,又通過“無人會、登臨意”來收合,轉出下闋。下闋引用典故,層層轉折:“鱸魚堪鲙”以“季鷹歸未”轉,“求田問舍”以“劉郎羞見”轉,而“倩何人”三句,與“無人會,登臨意”照應,收結全文。可見結構既曲折又嚴謹,把作者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評說〕
譚獻《譚評詞辨》:“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落落數語,不數王粲《登樓賦》。”
上一篇:詩詞·散曲《氓》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江南曲》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