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劉克莊
昨者匆匆擲印歸,六年岑寂閉柴扉。
歲荒奴僅拾殘穗,日晏婢方羹苦薇。
寧渴莫賒鄰近酒,盡寒不著借來衣。
中年但祝身強健,要臥松風坐釣磯。
劉克莊為建陽令時,曾作《落梅》詩,中有句云:“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因此被指為“訕謗當國”,坐廢十年。觀此詩“昨者匆匆擲印歸,六年岑寂閉柴扉”,當即作于廢官閑居時期。詩的首聯寫他擲印歸家,壯歲閑居,倏忽已是六年。次聯寫眼下貧寒清苦的生活。第三聯正面表述矢志不渝的節操。最后一聯,以達觀之想,自勉自慰。整首詩顯示了詩人在貧困寂寞中的心理矛盾,而以守道安貧的自勉自勵,求得內心的平衡。
“寧渴莫賒鄰近酒”,語本前人而略有變化。《尸子》載:孔子過盜泉而不飲,惡其名也。陸機本此作《猛虎行》云:“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惡木豈無枝,志士多苦心……。”此處曰:“莫賒鄰近酒”,意謂寧受饑渴,也不屈己于人。“盡寒不著借來衣”,似用陳師道故事。陳師道是蘇門六君子之一,持身嚴謹。家素貧,晚年為秘書省正字,因預郊祀,寒甚而無綿衣。趙挺之與之有姻親,借以衣裘。師道鄙其人品,不屑取服,遂以寒疾而死。這兩句詩直抒志向,剴切勁健。上句“寧”與“莫”連用,下句“盡”與“不”相用,顯示了一種決絕毅然的語氣。
自古以來,有墦間乞食的無恥之徒(《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也有不受嗟來之食的剛直之士(見《孔記·檀弓》下)。孔子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自然是讀書人的座右銘,然當窮愁潦倒之際,物議入耳,饑寒傷身,仍不能不在曲直進退之間有所思慮。陶淵明詩云:“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劉克莊此詩也是貧富榮枯的心理交戰后的產物。“六年岑寂閉柴扉”,他所面臨的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困苦。壯歲閑居,他應有“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陶淵明詩句)的焦灼;削職為民,他應聽得到小人幸災樂禍的流言蜚語;門庭冷落,他要耐得住親舊不來往的寂寞。這些,都不是強作達觀所能壓下去的,只能理智地分析,以道義節操砥礪自我,屏除一切是非毀譽的干擾,從而達到“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的沉靜心境。這首詩是作者內心矛盾的剖白,也是自警自勵。他繼承了優秀文化傳統中的人格精神,也為后人提供了新的人格典范。
上一篇:《貧交行·[唐]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賞春·[唐]羅鄴》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