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谷梁傳·虞師晉師滅夏陽
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①。虞無師,其曰師②,何也? 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 為主乎滅夏陽也。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滅夏陽而虞、虢舉矣③。
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④: “君何不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⑤,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 “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⑥,則如之何?”荀息曰: “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 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⑦,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 公曰: “宮之奇存焉⑧,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 “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于君。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諫,少長于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⑨。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宮之奇諫曰: “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又諫曰: “語曰: ‘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 挈其妻子以奔曹⑩。
獻公亡虢,五年,而后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 “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注釋】 ①夏陽:古虢國的屬邑,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②虞: 古國名,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師: 軍隊。③虢 (guo): 古國名。舉: 攻占。④荀息: 晉國大夫。⑤屈: 古地名,在今山西省吉縣東北。乘: 馬。垂棘: 春秋時晉國地名,以出產美玉著稱,今在山西省境內。⑥幣: 禮物。⑦中府: 宮內的府庫。⑧宮之奇: 虞國大夫。存: 在。⑨知: 同“智”。⑩奔: 出奔、逃亡。曹: 古國名,在今山東省菏澤、定陶、曹縣一帶。
【譯文】 不是國家而說“滅”,是重視夏陽。虞國沒有軍隊,這里說虞國的軍隊,是為什么呢? 因為它排在晉國前面,所以不能不說虞國的軍隊。它排在晉國之前是為什么呢? 因為它是滅夏陽的主謀。夏陽是虞國與虢國的邊塞城邑,滅了夏陽,虞國與虢國都將被攻取。
虞國是滅掉夏陽的主謀,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晉獻公打算攻打虢國,大夫荀息說: “君王您為什么不用屈地出產的名馬和垂棘出產的璧玉作為禮物去向虞國借路呢?” 獻公說: “這些可是晉國的寶物啊。如果虞國收下我的禮物卻不借路給我,那怎么辦?” 荀息說: “這是小國用來事奉大國的禮數。如果它不借路給我們,必定不敢收我們的禮物。如果收下我們的禮物而把路借給我們,這就像是我把璧玉從宮中府庫取出來保存在宮外的庫房中,把寶馬從內廄牽出來養在外廄一樣。” 獻公說: “宮之奇還在虞國,他一定不會讓虞君接受禮物的。” 荀息說: “宮之奇的為人,是心里明白事理而行為懦弱,又是從小在國君身邊長大的。自己心里明白,所以說話就簡略,懦弱則不能強諫,從小在國君身邊長大,國君就會不重視他的話。況且有這么好的珍玩寶物在眼前,而亡國之災卻在另一國滅亡之后,這種事是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想得到的。我猜想虞國國君只具有中等以下的智力。”
獻公于是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向虞君進諫說: “晉國的使者言辭謙卑而禮物豐厚,一定會對虞國有所不利的。” 虞公不聽勸諫,收下了晉國的禮物,答應借路。宮之奇又勸諫道: “俗話說: ‘沒有了嘴唇牙齒就會受寒’,大概就是指的這種情況吧?” 宮之奇隨后帶著妻子兒女出逃到曹國去了。
獻公滅掉虢國,五年后攻占了虞國。荀息牽回了寶馬、取回了璧玉,對獻公說: “璧玉還是原來的樣子,馬卻變老了。”
【鑒賞】 本文在《谷梁傳》里算是寫得比較好的。它記錄了晉獻公欲伐虢,荀息建議給虞國獻禮借道,對虞國君臣分析十分中肯,認為宮之奇 “中知” 以上智力,虞君“中知” 以下智力。后來事實印證荀息的判斷是無誤的。對話十分生動,結尾以荀息的詼諧作結,富有戲劇性。不過,宮之奇提出的 “唇亡齒寒”,則是千古以來鄰國相處的重要原則。
禮記《禮記》是儒家五經之一,有《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之分。據說《禮記》原有一百三十一篇,漢宣帝時,戴德刪定為八十五篇,此為 《大戴禮記》。其后戴德之侄戴圣再次刪定為四十六篇,此為 《小戴禮記》。東漢時,馬融增入三篇,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的本子。其中的大部分是戰國時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三傳弟子所記。它記載的主要是儒家的禮儀制度,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古代的社會情況。《檀弓》是《禮記》 中的一篇,分為上、下篇,主要記載禮儀制度、注意事項、孔子和門人及其他歷史人物有關禮制的言論、行為,其語言簡潔質樸,有一定的文學性。
上一篇:《古文觀止·明文·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鑒賞
下一篇:《古文·袁家渴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