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蘇 洵
至和元年秋②,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無居人③。妖言流聞,京師震驚④。方命擇帥⑤,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⑥。眾言朋興,朕志自定⑦。外亂不作,變且中起⑧。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⑨。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⑩?”乃推曰(11):“張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親辭,不可(12),遂行。冬十一日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13),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14)。”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15)。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凈眾寺,公不能禁(16)。
眉陽蘇洵言于眾曰(17):“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18),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19)。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20),未墜于地。惟爾張公,安坐于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21)。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22)。為天子牧小民不倦(23)。惟爾張公。爾繄以生,惟爾父母(24)。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25)。人皆曰蜀人多變,于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26)。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碪斧令(27),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于盜賊,故每每大亂(28)。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29),惟蜀人為易。至于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30)。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31)。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32)。’嗚呼! 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33)!”皆再拜稽首曰(34):“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35),無以像為也(36)。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于斯(37),雖然,于我心有不釋焉(38)。今夫平居聞一善(39),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鄰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長短小大美惡之狀,甚至或詰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40)。而史官亦書之于其傳,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則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41)。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42)。”蘇洵無以詰,遂為之記。
公,南京人,為人慷慨有大節,以度量雄天下(43)。天下有大事,公可屬(44)。系之以詩(45),曰:“天子在祚,歲在甲午(46)。西人傳言,有寇在垣(47)。庭有武臣,謀夫如云(48)。天子曰嘻,命我張公。公來自東,旗纛舒舒(49)。西人聚觀,于巷于涂(50)。謂公暨暨,公來于于(51)。公謂西人,安爾室家(52)。無敢或訛,訛言不祥(53)。往即爾常,春爾條桑,秋而滌場(54)。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駢駢(55)。公宴其僚,伐鼓淵淵(56)。西人來觀,祝公萬年。有女娟娟,閨闥閑閑(57);有童哇哇,亦既能言(58)。昔公未來,期汝棄娟(59)。禾麻芃芃,倉庾崇崇(60)。嗟我婦子,樂以歲豐(61)。公在朝廷,天子股肱(62)。天子曰歸,公敢不承(63)? 作堂嚴嚴,有廡有庭(64)。公像在中,朝服冠纓(65)。西人相告,無敢逸荒(66)。公歸京師,公像在堂!
〔注解〕
①本篇選自蘇洵《嘉祐集》。張益州,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太守張方平,字安道,南京(今河南商丘一帶)人。《宋史》本傳稱其“少穎悟絕倫”,“慷慨有氣節”。至和時以侍讀學士知滑州,徙益州。②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年號(公元1054年—1055年)。③野,村野。居人,居民。④京師,京都。此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⑤方,正當。擇帥,指選擇征伐邊寇的將領。⑥毋養亂,毋助變,指不要因延誤時機而釀成亂子,也不要因處理過急而激其生變。⑦朋興,猶言紛起。朕,秦以后天子的自稱。⑧外亂,指邊寇入侵。中起,內部發生。⑨以文令,用公文下令安撫。以武競,用武力鎮壓平息。⑩孰,誰。此句謂誰能在文武之間采用折衷的處理方法。其,當,表示祈使。撫,安撫。師,軍隊。(11)推,薦舉。(12)以親辭,以要照料雙親為由加以推辭。不可,不允許,未獲準。(13)歸屯軍,召回戍守的士卒。撤守備,撤除守備的設施。(14)“寇來”二句,言如寇來自有我在,不用你們操勞費心。(15)朔旦,元旦,陰歷正月初一。(16)凈眾寺,在益州(成都)西北,又名萬福寺。禁,阻止。(17)眉陽,蘇洵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眉陽即眉山,故稱。(18)萌,萌芽,跡象。(19)急,急躁,緊迫。弛,松懈,怠慢。(20)如器之攲(qi欺),形容局勢可危,如器物將傾。攲通,傾側不平。(21)徐,緩慢地,從容不迫地。 正,擺平扶正。(22)油然,自然而然。矜容,得意的樣子。(23)牧,治理。古代將統治人民比作放牧牲畜。(24)“爾繄”二句,意謂生育你們的是父母。繄(yi醫),是。(25)“民無”二句,謂百姓善惡沒有一定的習性,只是依靠、等待上司而已。(26)繩,糾正,制約。(27)重足,并起雙腳。屏息,止住呼吸。這里以此形容百姓膽小純樸。碪斧,指嚴刑酷具。碪同“砧”(zhen真),又借為椹,古代腰斬時所用墊板。(28)每每,常常。以上五句分析大亂的起因在于常常用酷刑對待善良無辜的平民。(29)約,約束。驅,施行。(30)急之,逼急了他們。齊魯,春秋時的齊國和魯國,在今山東省一帶。齊國是孟子的家鄉,魯國是孔子的家鄉,兩地受儒教影響最深,故歷來被認為是禮義之邦。二句說至于逼急了他們而發生叛亂,雖然像齊魯這樣的禮義之邦也在所難免。(31)“吾以”二句,謂我用齊魯之地的禮義去對待蜀人,蜀人也就自然會用齊魯之人來作為自身的榜樣。(32)肆意,任意,不受任何拘束。威,威力,武力。劫,脅迫。齊民,猶平民。忍,忍心。(33)未始見,從來沒有見到過。(34)稽(qi起)首,古時一種叩頭至地的跪拜禮。最為恭敬。(35)功業,指張公治蜀的政績。史官,古代負責記載國家和地方大事的官吏。(36)無以像為,用不著畫像。(37)何事于斯,怎么肯從事于此。斯,指為張公畫像事。(38)我,此用作復數,我們。不釋,放不下,消除不了。(39)平居,平常,平時。一善,一件善事。(40)詰,詢問,打聽。(41)固,鞏固,牢固。(42)無助,沒有幫助。(43)度量,器量,胸襟。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狀》:“惟公質貌魁杰,度量宏大。”雄,稱雄。(44)屬,同“囑”,委托,任用。(45)系,附。(46)祚(zuo作),皇位。甲午,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歲在甲午。(47)西人,即蜀人,因蜀地在宋都開封之西,故稱。垣(yuan元),墻,此指邊城。(48)武臣,武將。謀夫,文吏。如云,極言其多,如云之聚。(49)來自東,指從京城而來。在蜀人眼中,開封在東面,故云。纛(dao道),大旗。舒舒,形容旗幟迎風飄揚舒展的樣子。(50)巷,小街。涂,道路。(51)暨(ji 既)暨,果敢堅決的樣子。《禮記·玉藻》:“戎容暨暨”。于于,徐緩從容的樣子。《莊子·應帝王》:“其覺于于。”(52)安,安定,安穩。室家,家庭,家人。(53)訛,造謠。不祥,不吉利,不可信。(54)往即爾常,像你們平常一樣去生活。條桑,語見《詩·豳風·七月》:“蠶月條桑。”修剪桑枝,此泛指春季中的農活。滌場,語見《詩·風·七月》:“十月滌場”。打掃場院,此泛指秋季中的農活。(55)囿(you右),園林。駢駢,繁茂興盛的樣子。(56)僚,僚屬。伐鼓,擊鼓。淵淵,形容鼓聲平和雍容。(57)娟娟,儀態端莊秀美的樣子。閨闥,女子臥室。閑閑,悠閑自得的樣子。(58)哇哇,小兒學語聲。能言,會說話。(59)期,必定。棄娟,拋棄,棄置。娟,通“捐”。(60)芃(peng 朋)芃,長勢茂盛的樣子。倉庾,倉庫,室內為倉,室外為庾。崇崇,高聳的樣子。(61)樂以歲豐,為年成好而高興。(62)股肱(gong工),喻輔佐帝王的左右重臣。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63)承,允承,聽從。(64)嚴嚴,雄偉莊重的樣子。廡(wu午),走廊。(65)朝服,朝廷命官的服裝。冠纓,帽子和帽帶。(66)逸荒,因偷懶閑散而荒廢。
〔分析〕
張方平于仁宗至和年間治蜀平亂,《宋史》本傳亦有記載。蘇洵這篇《畫像記》即以此為內容,通過蜀人為張方平留像一事的緣起的記述,贊揚了“約之以禮,驅之以法”的治民思想。
如果排除內容層次而僅從表達方式來看,這篇文章由記事、議論和頌揚三個部分組成。
在記事部分,作者入手便直接點明有寇將至的言傳所發生的時間、地點,接著分邊地和京師二層,交代了謠傳所產生的嚴重后果。正是在這種百姓流離、朝廷不安的形勢下,文章借天子之口,有意渲染了處理這一事件的困難。這就是說,客觀上要達到“毋養亂,毋助變”的目的,主觀上則“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必須拿出一種處于文武之間的妥善的處理辦法。這一記述既表明天子對此事的重視,又為人物的出場制造了一種非同尋常的氣氛。這種氣氛與接下去寫張方平的從容態度適成鮮明的對比。張公至蜀,即“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作者僅用十八個字,便將人物處亂不驚、指揮若定的膽識和容貌展示無余,使人看到了張方平胸有成竹、舉重若輕的大將風度。事情的結果果然不出張公所料,不僅當年春節“蜀人相慶如他日”,而且時歷一年,仍然平安無事,以至“相告留公像于凈眾寺”。這段文字記載了張方平治蜀弭亂的起因、經過和結局,非常簡潔明了,并且詳略有致、聲色兼備,同時又在最后從容點題,為下文發揮議論留下話題。前人曾嘆賞它“敘事古勁”,以為筆法出自《尚書》,是蘇洵創作中不可多得的筆墨,是很有道理的。
在記事的基礎上,作者借與蜀人的對話,就弭亂、治蜀和留像三層,充分發表議論。他首先指出,四川當時所面臨的局勢,屬于“有亂之萌,無亂之形”的“將亂”狀況,這種狀況比“未亂”和“既亂”都更難處置,急了慢了都會誤事。文章在此以“如器之攲”來比喻形勢,以“安坐于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來刻畫張公處理非常事件的杰出才能,給人印象生動、鮮明。同時,下面又特別提出“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既與上文“公不能禁”一語暗相呼應,使人對這位有功而不自矜的長者肅然起敬,又為以后對留像的議論穿線過渡,可謂一筆多用,語關前后。然后,作者就勢轉述張公對治蜀亦難亦易的看法。如果說前面的記事和議論主要是從外表勾勒人物處事的形象,那么這段不同意所謂“蜀人多變”和對“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碪斧令”的談話,則從更深的層次,表現出張方平“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的內心,從而使人物的形象顯得更加豐滿、更加充實。換一個角度看,這段張方平政治見解的轉述,又揭示了他何以能在短短的一年內使蜀境大安、人民相慶,以及為何受到百姓的擁戴,乃至不顧他本人的反對而為他留像的真正原因。作者通過對張方平愛民思想的贊嘆,實際上也表達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既然張方平厚待蜀人,那么他受到蜀人的擁戴和感恩是很自然的。文章在轉入留像的議題時,有意避直就曲,先設“無以像為”和“公意不欲”加以反對,然后又避開正面回答,而是舉“平居聞一善”的生活小事為例,以小見大、由淺入深地說明人們對做了好事的人自然想知道他的為人,記住他的形象;而經常看到他的形象,又能更好地銘記他的為人和行事。這樣,文章層層推進,波瀾迭至;最后,作者用“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一語收束,筆力千鈞,使人無可迎拒。
文章最后部分用詩的形式稱揚張方平的政績。作為全文的總結和補充,它首敘蜀亂,次言命師、平亂,繼寫公宴,婦子樂歲,末歸結于感恩留像,層次分明,音韻亢爽。尤其是其中描寫公宴其僚、西人祝壽的安樂融洽,禾盛倉盈、婦喜子樂的興旺歡悅,為前文所不備。它對在記事和議論部分中不便插入的張方平的政績,作了形象的反映,從而充實了全文的內容。這段頌揚寫得典雅清和,許多地方化用了《詩經》的意思和句子。如寫農人“春爾條桑,秋爾滌場”,即用《豳風·七月》“蠶月條桑”、“十月滌場”的句子;寫“公宴其僚,伐鼓淵淵。西人來觀,祝公萬年”,又有《小雅》宴樂之意。所以前人稱其得于國風,又謂其有“風雅遺音”。然而最重要的是作者善取風神而不著痕跡,以古詩的形式、音韻來表現自己文章的內容,顯得古樸渾厚,一如己出。
由此可見,此文集記事、議論和頌揚于一體,而且是各臻其妙,不能不看作是蘇洵的力作。據《宋史》本傳載,張方平“守蜀日,得眉山蘇洵與其二子軾、轍,深器異之”。以后他又向朝廷和歐陽修等人極力推舉蘇洵。因此蘇洵為報知遇之恩,在這篇文章中運用各種手法,盡力稱頌張方平的為人和政績,那也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本文記事雅潔,議論精湛,頌揚高古,是一篇比較全面地反映蘇洵文學創作成就和特點的佳作。
在相傳為張方平所寫的《文安先生墓表》中,有稱蘇洵文章為“左丘明《國語》,司馬遷善敘事,賈誼之明王道,君兼之矣”諸語,如果再加上前人對此文附詩的評語,那么是很能概括地反映出這篇文章的思想和藝術特點的。
〔評說〕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詞氣嚴重,極法度。益州常稱老蘇似司馬子長,此記自子長之后,殆不多得。”
乾隆編《唐宋文醇》:“不屑屑述益州治狀,措辭高渾而精彩,光芒溢于毫楮。”
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前敘事,后議論。敘事古勁,而議論許多斡施回護,尤高。末一段,寫像處說不必有像,而亦不可無像。三、四轉折,殊為深妙。系詩一結,更見風雅遺音。”
上一篇:文言小說·戲曲《席方平》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歸園田居》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