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救沉志》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貞元季年夏1,大水,熊、武五溪2,斗決于沅3,突舊防,毀民家。躋高望之4,溟幸葩華5,山腹為坻6,林端如莎,湍道駛悍,不風而怒,崱嶷前邁7。浸淫旁掩8,柔者靡之,固者脫之,規者旋壞之,矩者顛倒之,輕而泛浮者彼磕之9,重而高大者前卻之,生者力音,殪者弛形10,蔽流而東,若木柹然11。
有僧愀焉12,誓于路曰:浮屠之慈悲13,救生最大。能援彼于溺,我當為魁。里中兒愿從三四輩,皆狎川勇游者,相與乘堅舟,挾善器,維以修?,杙于崇丘14,水當洄洑15,人易置力。凝矑執用16,俟可而拯,大凡室處之類,穴居之匯,在牧之群,在豢之馴,上羅黔首17,下逮毛物,拔乎洪瀾,致諸生地者,數十百焉。
適有摯獸18,如鴟夷而前19,攫持流蘗20,首用不陷,隅目旁睨21,其姿弭然22,甚如六擾之附人者23。其徙將取焉,僧趣訶之曰:“第無濟是為! 目之可里所,而不能有所持矣24。”
舟中之人曰:“吾聞浮圖之教貴空,空生普,普生慈。不求報施之謂空,不擇善惡之謂普,不逆困窮之謂慈。向也生必救,而今也窮見廢,無乃計善而忘普與慈乎?”
僧曰:“甚矣,問之迷且妄也!吾之教惡乎無善惡哉?六塵者在身之不善也25,佛以賊視之。末伽聲聞者,在彼之未寤也26,佛以邪目之。惡乎無善惡邪?吾向也所援而出死地者眾矣。形干氣還,各復本狀。蹄者躑躅然27,羽者翹蕭然,而言者淺淺然29,隨其所之,吾不尸其施也。不德吾則已,焉能害為?彼形之干,髬髵之姿也29;彼氣之還,暴悖之用也。心足反噬,而齒甘最靈30,是必肉吾屬矣,庸能躑躅諓之比歟?夫虎之不可使知恩,猶人之不可使為虎也。吾非自貽患焉爾,且將貽患于眾多31,吾罪大矣。”
子劉子曰:“余聞善人在患,不救不祥;惡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僧之言遠矣,故志之。”
【注釋】 1季年,末年。 2熊、武五溪;五條河。 3斗:通陡,突然。沅:沅水,在湖南省西部。 4躋(ji):登,升。 5溟幸:同溟幸,形容水勢混混茫茫的樣子。溟幸葩華:此指浪花翻滾,水勢汪洋。6坻(chi遲):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7崱嶷(zeni仄尼):高聳貌。8浸淫:積漸而擴及;漸進。 9硠磕,碰撞。 10殪(yi意):死。11柹:柿的異體字。 12愀(qiao悄):凄愴貌。 13浮屠:一譯作浮圖。佛教名詞。此指佛教徙。 14?(zuo):大繩索。杙(yi亦):系于木樁。 15洄袱(fu 伏):水回旋而流。 16矑(lu 盧):此指眼珠子。 17黔首: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謂,此指水中困繞的人。 18摯:通“鷙”,兇猛。 19鴟夷:皮制的口袋。 20蘗(nie):樹木的根株。 21隅目旁睨(ni):隅目,《文選·張衡〈西京賦〉》:“,隅目高眶。”薛綜注:“隅目,角眼視也。”即斜著眼睛看。睨:斜視。 22弭(mi 米)然:順服貌。此指猛獸失去了兇猛之勢。 23六擾:即六畜。《周禮·夏官·職方氏》:“其畜宜六擾。”鄭玄注:“六擾,馬、牛、羊、豕、犬、雞。” 24趣(qüu 區):通趨。訶:呵的異體字,大聲喝叱。 25六塵:佛教名詞。色、聲、香、味、觸、法的合稱。 26末伽:梵語“道”的意思,即佛理。聲聞:指聽到佛所說的法旨而悟解。《法華經》:“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末伽聲聞者,是指聽佛說法而悟解佛理的人。 27躑躅:徘徊不進貌。 28諓諓(jian 箭):巧言貌,能言善辯。 29髬髵(pier 批兒):猛獸鬃毛豎起的樣子。 30最靈:指人。 31貽:遺留。
【今譯】 貞元末年夏,發生洪災,熊、武等五條河,突然從沅水決口,沖破了舊的堤防,毀壞了農家。登高遠望,浪花滾滾,一片汪洋,水淹到了山腰,大山象是水中的小洲,樹林被淹,樹梢象水中的莎草,水勢如野馬來勢兇猛,沒有風卻巨浪怒吼,浪頭高聳向前奔涌,逐漸擴散四周。柔軟的被沖倒,堅固的逐漸被剝落,圓的被水旋轉著,方的被顛來倒去。重量輕能浮在水上的互相碰撞,重又高大的在前面阻擋,水中活著的竭力呼喊,死去的在水中舒展軀體,洪水沖向東,象一片木柿林。
有個僧人對此感嘆不已,在路旁發誓說:“佛教徙的慈悲,救生是最大的,只要能援救那些溺水的人與動物,我愿領頭。”周圍村子中的小伙子愿跟隨幾個領頭的。他們乘著很結實的船,拿著實用的器具,拴上大繩索,把一頭系在木樁上釘在較高的土山旁,水就回旋而流,人容易使勁,一個個都瞪著眼珠,拿著救護的器具,等到能救援的時候就救起落水的人和動物,凡是室中居住的,洞穴中居住的,放牧的,馴養的,上至百姓,下至長毛的動物,從巨浪中拯救出來,使他們獲得新生的,約有幾百。
正巧有個兇猛的野獸,象個皮制的口袋,順流而來,拼命抓著水中漂動的樹根,頭因此沒有被淹進水中。它斜著眼睛東張西望,它的姿態十分馴服,非常象六畜依附順從人。救援的人準備救起它。那位僧人上前喊住他們說:“不要救這頭猛獸!”眼看那獸,約一里之遠,卻沒有抓住任何東西而被淹死了 。
船中的人說:“我聽說佛教的教義以空為貴,空就要普渡眾生,普度眾生就會慈悲為懷。不求回報恩德就是空,不選擇善和惡就是普,不舍棄受困頓災難的就是慈。剛才只要活的就拯救,而現在看到窮途末路的卻舍棄不管。這難道不是考慮善惡而忘記了普渡眾生和慈悲為懷嗎?”
僧人回答說:“唉,你的提問真是迷惑而又沒有根據呵!我們的教義那能沒有善惡之分呢?身心中存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不善,佛對它們就象對賊一樣。聽佛說法而悟解佛理的人仍未覺醒,佛用冷眼視之。那能說沒有善惡之分呢?我剛才從死亡中救出的很多,形態復蘇,呼吸正常后,都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長蹄的徘徊不進,長羽毛的抖動著翅膀,而能說話的人都誠言相謝。讓他們(它們)各歸其所,我也不需要回報救命之恩。不過他們(它們)不報答我就罷了,那能加害于我呢?而猛獸恢復原狀后,鬃毛豎起,喘過氣來后,就會施用殘暴,滿足了自身的欲望后就咬對方,而它的牙齒是最喜歡吃人的。所以一定會吃我們這些人。那能與那些對我們依依不舍和誠言相謝的相比呢?老虎不能讓它們懂得報恩,就好象人不能讓他們變成老虎。這樣做我不僅自己留下災禍,而且將留災禍給眾多的老百姓呵,我的罪太大了。”
劉先生說:“我聽說善人在患難中,不拯救是不好的,惡人在位,不除掉也不好。僧人的話很具有深意呵,所以記載下來。”
【總案】 劉禹錫這篇文章,通過一個完整的故事闡述自己的觀點,含蘊深厚。本文語言生動,狀物鮮明。第一自然段描寫洪水泛濫的景象,栩栩如生,一連串排比的句法,氣勢非凡,先聲奪人。第二自然段以下描寫援救過程生動細膩,宛然如在目前。其中,僧人闡述教義善惡之段,更是入木三分,奇警動人,通過對比,妙理自現。最后作者以“善人在位,不救不祥,惡人在位,不去亦不祥。”的議論作結,更是妙喻引出妙理,耐人尋味。全文描寫生動,敘事簡潔,說理透辟,至于結構之嚴謹,文章過渡之自然,都給人以水到渠成,天衣無縫之感。
上一篇:文同《捕魚圖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晁補之《新城游北山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