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春夜聞笛后的感慨。
首句寫笛音喚春。“寒山”是吹笛的地點。“喚春歸”乃笛音的感情內涵。可以想見,這是一個春天的夜晚,一陣笛音悠悠從遠處寒山飄來,好像在深情呼叫春天的回歸。
次句承前寫“遷客”的感受。“遷客”,被貶謫在外的官員,這里指詩人自己。李益于大歷四年(769)中進士,出任鄭縣尉,由于長期得不到升遷,便放棄官職,到今河北省一帶去游歷。這種浪跡江湖、到處飄泊的生涯,對于胸懷拿云壯志的詩人說來,無異于一種貶謫。“相看”的“相”字具有指代作用,所以所謂“相看”,就是看自己,完全一副顧影自憐情狀;尤其是當聽到呼叫春天返歸的笛音,想到自然界已進入溫暖季節而自己卻仍寄人籬下,更不免產生一種孤寂感。
三、四句詩人忽發奇妙想象。他相信,在南方洞庭湖一帶艱難過冬的無數大雁,聽到從寒山發出的呼叫春天已經到達北方的笛音,一定激動得一夜不曾合眼,等不及天光放亮就會一個個爭先恐后地向北方飛來。大雁是一種候鳥,每年秋分后飛往南方,次年春分后北返。想大雁北來在即,而自己竟南歸無望,兩相對照,他痛苦地體味到,連大雁都可以尋找到自己的歸宿,而自己卻前途渺茫,更是不勝悲凄。
在詩人所寫邊塞詩中,有不少以聞笛聽角為題材的詩,然而卻不感到單調重復。比如這首詩與《聽曉角》都意在表現一種愁悶凄涼心緒,其感情的觸發物又都同屬于管樂器;但是二詩卻有著很大不同,(1)其鴻雁聽到樂聲后行為反應不同;(2)聲音內涵不同;(3)本詩以群雁的命運反襯人的命運,而《聽曉角》則以“寒鴻”(即邊塞大雁)的心理反應類推“人”的心理活動。再如與《夜上受降城聞笛》一詩比較,二詩的相同和相異點更是昭然若揭:它們主旨相同,所用“聞笛”視角完全一致;然而在表現手法上卻大相徑庭,《夜上》重在環境氣氛的直接渲染和心理活動的直接顯現,而《春夜》則更其重視意境的烘托和反襯手法的使用。由此可見詩人深厚的生活功力和執著的藝術追求。
上一篇:李益《臨滹沱見蕃使列名》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楊巨源《折楊柳》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