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歸園田居》原文與翻譯、賞析
[晉]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①,性本愛丘山。
誤人塵網中②,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③。
方宅十余畝④,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⑤,依依墟里煙⑥。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⑦,虛室有余閑⑧。
久在樊籠里⑨,復得返自然。
〔注釋〕
①本篇選自《陶淵明集》。《歸園田居》共五首,本篇列第一。①適俗,適應世俗。韻,氣質,性情。②塵網,塵世的羅網,此指官場。③守拙,這是自謙之辭,指自己寧愿抱守愚拙的本性。④方宅,宅旁。方,旁。⑤曖曖,昏暗的樣子。⑥墟里,村落。⑦塵雜,世俗瑣事。⑧虛室,虛空閑靜的居室。余閑,閑暇。⑨樊籠,關鳥獸的籠子,此指仕宦。
〔分析〕
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陶淵明由于“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去了彭澤令而回到家鄉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隱居,此詩即作于第二年。
“少無適俗韻”四句從正反兩方面說明自己愛好自然,卑棄仕宦的天性。詩人以為自小就沒有隨俗流轉的性格,向往與大自然的親近,然而,像一只誤入歧途的飛鳥,竟投入世俗的羅網之中,蹉跎了許多美好的光陰。這里的“誤入塵網”云云顯然是指出仕為宦。因陶淵明自二十九歲起作江州祭酒,到四十二歲寫此詩時正好是十三年,所以有人以為這里的“三十年”應為“十三年”,正符合了他出仕的經歷。這四句以議論起調,氣勢浩邁,一正一反,開闔跌宕,而純任自然,從肺腑中來。
“羈鳥”二句用了比興的手法作一頓挫,使前四句中噴薄而出的感情激流得以舒緩。以自然之物興起思鄉之情在陶淵明以前就屢屢出現,如古詩“胡馬嘶北風,越鳥巢南枝”,張協《雜詩》“流波戀舊浦,行云思故山”,陸機“孤獸思故藪,羈鳥悲故林”等,然陶詩變化自然,極為熨貼。鳥戀舊林,魚思故淵,都象征著詩人自己對故鄉的眷戀,而且通過鳥和魚的具體形象,就極自然地將首四句的議論過渡到自己的隱退上去,遂引出“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兩句,緊扣題旨。“守拙”與首句相綰合,惟其無“適俗韻”,方能“守拙”。前八句已把詩人棄官歸田的緣由說得淋漓盡致。
“方宅十余畝”以下寫自己歸園后居處的環境。詩人用了極為平易樸素的句子來刻劃田居生活的平和恬淡。八九間草屋,周圍十余畝田地,便是詩人生活的全部天地。榆樹和柳樹的濃蔭遮住了他的屋檐。桃樹和李樹成行地羅列在堂前屋后,好一派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的景象! 正是在這種平凡而充滿生氣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主人愛好自然的本性和鄉間生活的寧靜安謐。“曖曖遠人村”以下便從自己的田園居所寫到了周圍更遠的景物。那遠處若有若無、時隱時現的是其他的村落,那輕柔裊娜、冉冉升起的是村落里的炊煙。深深的巷子里傳來狗的吠聲,高高的桑樹頂上雞在啼叫,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和諧,似乎有一種太古淳樸的意味。“雞鳴”兩句雖是化用漢樂府《雞鳴》中“雞鳴高樹顛,犬吠深宮中”之意,但十分貼切地寫出了村居的寧靜平和氣氛,正有《老子》中所說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意境。這四句中前兩句是遠景,寫目之所見;后兩句是近景,寫耳之所聞,然都逼真地描述了隱居生活的真實感受,故清人楊雍建《詩鏡》中說:“‘曖曖’四語極村樸,是田家野老景色。”這看來只是對環境的客觀描寫,其實正表現了詩人澹泊無為、寄情田園的心境,是他“性本愛丘山”的具體反映,所以從景物又回到自身。詩人的門庭中再沒有俗事塵務的糾纏,在虛靜的內室里有充分的閑暇可以自由支配,“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兩句雖也還是寫環境,然抒情和象征的成分都加重了,那排除俗情瑣事的門庭,那空曠虛靜的房屋,豈不是詩人超然脫俗、寂靜無為內心的象征?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兩句收束全篇,再次點明詩旨。詩人猶如長期受到束縛的籠中之鳥,一旦沖破樊籠,重新回到大自然之中,其歡欣雀躍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返自然”三字即是全詩的核心,與前文中的“性本愛丘山”及“守拙歸園田”等前后呼應。明代的黃文煥說:“‘返自然’三字,是歸園田大本領,諸首之總綱。”(《陶詩析義》卷二)清代詩人查慎行也說:“‘返自然’三字,道盡歸田之樂,可知塵網牽率,俱違本性矣。”(《初白庵詩評》)都道出了陶淵明寫這組詩的用意在于歌頌返回自然的懷抱與擺脫塵世的羈絆。這正體現了陶淵明潔身自好,不愿在污穢的官場中同流合污的清標亮節。因而,陶淵明的歸隱并不是一種失意文人無可奈何的自我消沉,而是一種對黑暗現實的蔑視與反叛,本詩中對澹泊無為、逃歸自然的向往,正是與對“適俗”、“塵網”、“樊籠”的厭惡和詆諆聯系在一起的。猶如法國啟蒙時代的盧梭、伏爾泰對自然的贊美正是對中世紀黑暗的叛逆一樣,陶淵明對重返自然的歌唱,也體現了他與現實抗爭的心聲。
開頭八句寫歸田的原因,可以說是整組詩(共五首)的一篇總序,以議論出之,跌宕飛動,而結到“歸園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寫田園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動的村居圖;最后兩句換筆另收,與起首一段呼應。全詩以質樸真淳的語言寫出,而音節鏗鏘,元氣淋漓,得自然之美。
本詩之所以成為陶詩中的名篇,還在于它淳樸自然的藝術風格,這與詩歌所表現的內容十分契合,全詩雖然章法厘然,多用偶句,然猶如大匠運斤,不見絲毫斧鑿之痕,純為一片天機,平淡中而有韻味,蘇軾所謂“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此篇足以當之無愧。
〔評說〕
惠洪《冷齋夜話》:“東坡嘗云,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視有奇趣,如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
李光地《榕村詩選》:“‘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直用漢樂府句,意退之推鮑、謝而遺陶者,此等處也。然意之所至,豈必詞自己出乎?不本于性情之教,但不以沿襲剽盜為工,非至論之極也。”
上一篇:散文賦《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歸園田居》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