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山中問答》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李 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②,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③,別有天地非人間。
〔注釋〕
①本篇選自李白《李太白全集》。②何意,一作“何事”,為什么。棲,棲息,這里是隱居的意思。碧山,又名白兆山,在今湖北省安陸縣境內。③窅(yao咬)然,深遠的樣子。
〔分析〕
富庶安定的盛唐社會,使“心雄萬夫”(《與韓荊州書》)的年輕詩人李白,產生了施展政治抱負的強烈愿望,“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做一番安社稷、濟蒼生的轟轟烈烈事業。于是二十五歲的李白“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開始了以湖北安陸為中心的第一次全國漫游。本篇大約就作于這一時期。
安陸境內,有一座風景優美的碧山,李白經常去那里棲息、盤桓。他對碧山的流連,引起了人們的疑問,這首《山中問答》就是李白用詩的形式作的答復。
“問余何意棲碧山”:從別人的這種疑問中,透露出詩人對碧山有著特殊的喜愛,一入碧山,竟是要樂以忘返。不然,偶一登臨何至于引起人們的疑問呢! 是呀,既然要建功立業,為什么又要在青巒碧崖間隱居呢?
“笑而不答心自閑”:只是微微一笑,卻并不直接作出回答。詩人的心境,就像那悠然自得的白云一樣,閑適淡泊得真夠可以!
“桃花流水窅然去”:碧山之中,灼灼其華的桃林、潺潺遠去的流水,映入詩人的眼簾,使詩人對山林的喜愛之情難以抑制,于是脫口而出——
“別有天地非人間”。“別有天地”已經說明另有一種世界了,但詩人覺得意猶未足,還要進一步用“非人間”三字加以強調,提醒我們,這確實是與人世不同的另一個世界!
李白對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有著由衷的熱愛,他“觀奇遍諸岳”(《望黃鶴山》),寫出了許多熱情洋溢的贊歌。祖國山河的壯美自然是令詩人神往、使詩人禮贊的一個原因;但另一方面,也許是更重要的一面,乃在于這個山水世界與人世不同。詩人通過游歷、通過尋找施展政治抱負的活動,逐漸認識了官場的腐敗、社會黑暗的一面。他經天緯地的理想和才華,在現實世界中到處碰壁。而大自然卻是何等清瑩潔凈——那里泉自晶瑩花自芳,哪有人間世界那種污穢、腐敗!詩人的性格又豪放不羈,一旦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那種要求解放、要求自由的精神,就如同“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唐釋玄覽詩),找到了寄托。這怎能不讓詩人在碧水青山之間陶然而醉、樂以忘返!《山中問答》就是以問答詩的形式,抒發了對祖國山水的熱愛,表達了詩人淡泊功名利祿的閑適心情,同時,也是對現實世界流露的一種不滿。
這首詩一、二、四句全用敘述,只第三句寫景。第二句該答不答,宕開一筆寫閑適心情。第三句寫景,為全詩開拓境界,也為第四句蓄勢。想不答又不能不答,用具體描寫山林之美,進一步刻劃閑適的心情,為第四句作鋪墊,使第四句特別凝重有力,集中體現了全詩的主題思想。
全詩不用夸張、不用比喻,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暢,卻能于通俗中見含蓄、平淡中蘊深味,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杰作。
〔評說〕
李東陽《麓堂詩話》:“詩貴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杜子美‘鉤簾宿鷺起,丸藥流鶯囀’、‘不通姓氏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銜泥點涴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王摩詰‘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此詩信手拈來,字字入化,無段落可尋,特可會其意,而不可拘其辭也。”
上一篇:詩詞·散曲《山中寡婦》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山石》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