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趙鼎
寂寞柴門村落里, 也教插柳紀年華。
禁煙不到粵人國, 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 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臥, 莫管城頭奏暮笳。
〔粵人國〕指今廣東、廣西等地,古為偏遠的邊疆之地。〔龐老〕即龐德公,東漢人,曾隱居峴山農耕,劉表多次請他出山為宦而遭拒絕。此處泛指平民百姓,普通農家。
詩作者趙鼎在宋高宗時曾兩度出任宰相。他力辟和議,主張抗金,支持岳飛進兵收復失地;因而遭到秦檜的誣陷,被謫官潮州(今廣東潮安)任清遠軍節度副使。這首詩就是他被貶官潮州后,在一種非常郁悶、苦痛的心境下寫的一首尋求自我解脫的詩。
這首詩題為“書事”,但并沒有單純地記事錄聞,而是借記事以抒懷,表現了詩人壯志難酬,倍受打擊的極度憤懣情緒。
詩的前四句描述了荒涼偏遠的村莊過寒食節的生活景象。詩人到潮州后發現,在這偏遠之地,人們在過寒食節時也知道在門楣上插柳枝,也流行著全家老幼上墳掃墓的風習,只是寒食禁煙火的風習還沒有傳到這里。詩中的“也”、“亦”二字,寫出了邊疆與內地風習的一致性,同時也為“禁煙不到粵人國”的筆鋒突轉做了有力的鋪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而也就更容易引發詩人的牢騷和感慨。詩人從“粵人國”不禁煙火,聯想到晉文公禁煙火悼念的忠臣介之推,聯想到做忠臣而不為平民百姓所記念的悲劇,更增加了他內心的激憤和惆悵。接著他又以龐德公攜全家掃墓的典故,渲染了平民百姓舉家上墳掃墓的熱鬧氣氛,并借此表現了他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
詩的后四句緊承上聯,展開聯想,進行對比,抒發感慨。作者由平民百姓熙熙攘攘的上墳掃墓情景,聯想到歷代帝王的陵墓,凄凄清清,無人憑吊,只有山溪、野徑、梨花相伴,極目一片荒涼冷落景象。那煊赫一時的帝王陵墓,到頭來竟落得連平民百姓的墳墓都不如。這種聯想性的對比,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淡漠于政事,淡漠于功名的識破紅塵的心境。最后兩句又把這種心境加以生發:既然這樣,還是讓我們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吧,管他是非成敗、興盛衰亡呢! 這里的“暮笳”,是指北方軍情的危急。“莫管”寫出了一種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豁達和自慰。詩人正是借助于這種曠達無拘的反語,把他那不甘于消沉而又無力施展抱負的憤懣情緒和痛苦心境烘托得強烈、深刻,淋漓盡致。
上一篇:《寒食·宋·王禹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重山 端午·元·舒頔》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