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李姬傳
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曰貞麗(1)。貞麗有俠氣,嘗一夜博,輸千金立盡; 所交接皆當世豪杰,尤與陽羨陳貞慧善也(2)。姬為其養女,亦俠而慧,略知書,能辨別士大夫賢否,張學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稱之(3)。少,風調皎爽不群(4)。十三歲,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傳奇,皆能盡其音節(5)。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也(6)。
雪苑侯生,己卯來金陵,與相識(7)。姬嘗邀侯生為詩,而自歌以償之。初,皖人阮大鋮者,以阿附魏忠賢論城旦,屏居金陵,為清議所斥(8)。陽羨陳貞慧、貴池吳應箕實首其事,持之力(9)。大鋮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侯生游(10)。姬曰:“王將軍貧,非結客者,公子盍叩之? (11)”侯生三問,將軍乃屏人述大鋮意(12)。姬私語侯生曰:“妾少從假母識陽羨君,其人有高義,聞吳君尤錚錚,今皆與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負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后于賤妾耶? (13)”侯生大呼稱善,醉而臥。王將軍者殊怏怏,因辭去,不復通(14)。
未幾,侯生下第(15)。姬置酒桃葉渡,歌《琵琶》詞以送之(16)。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減中郎。中郎學不補行,今《琵琶》所傳詞固妄,然嘗昵董卓,不可掩也(17)。公子豪邁不羈,又失意,此去相見未可期,愿終自愛,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 妾亦不復歌矣! ”
侯生去后,而故開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鍰,邀姬一見(18),姬固卻之,開府慚且怒,且有以中傷姬。姬嘆曰:“田公寧異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贊于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 (19)”卒不往。
〔注釋〕(1)姬: 古代常用作對婦女的美稱,但有時也指侍妾。李香:秦淮名妓。后來孔尚任《桃花扇》塑造她為劇中女主角。貞麗:姓李,字淡如,秦淮名妓,香君的義母。(2)博: 賭博。立盡: 一會兒就光。陽羨: 古縣名,故城在今江蘇省宜興縣南,此處即指宜興。陳貞慧(1604—1656): 字定生。與侯方域、冒襄、方以智同稱為四公子。為明末愛國社團復社領導人之一。曾與顧杲、吳應箕等草《留都防亂公揭》,揭露、聲討阮大鋮。南明政權建立,阮黨死灰復燃,陳一度陷獄。明亡,隱居不出,清順治年間卒。著有《皇明語林》、《雪岑集》、《交游錄》等。(3)養女: 被他人收養作女兒者,此在妓院中常有。賢否(pi):善惡,好壞。張溥(1602—1641): 字天如,江蘇太倉人。與同里張采齊名,稱為“婁東二張”。他們聯合江南若干文士,建立“復社”,提倡興復古學,而后又繼承了東林黨敢于評議時政的傳統。著有《七錄齋集》,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因曾中崇禎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故稱“學士”。夏允彝(?—1646): 字彝仲,江蘇松江人。博學善文,與陳子龍等創建“幾社”,與復社相呼應。明亡,起兵抗清,兵敗投水自沉。因曾在吏部供職,故稱“吏部”。亟(qi):屢屢,頻頻。稱之:稱許她,贊美她。(4)風調: 即“風韻”,風度韻致。皎爽: 光明皎潔,爽朗豪邁。不群: 超塵拔俗,不同于一般人。(5)吳: 蘇州。周如松: 藝名蘇昆生,本河南固始人,后寄居蘇州府無錫縣,明末清初著名曲藝家。玉茗堂:明代戲曲家湯顯祖(1550—1617 )書室,在江西臨川。四傳奇: 湯氏所著的四部戲曲(唐人稱小說為傳奇,明人則稱戲曲為傳奇),即:《還魂記》(或稱《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紫釵記》。盡其音節: 盡數掌握《牡丹亭》等曲詞演唱難度很大的音律節奏。(6)《琵琶》詞: 明初浙江溫州瑞安人高明(則誠)所作戲曲《琵琶記》的唱詞。發: 發聲,吐音,唱歌。(7)雪苑: 侯方域的別號。取“雪滿梁苑”之意。梁苑為西漢梁孝王的名園,景色秀麗,為游樂和宴賓的勝地,地在河南商丘縣附近,故作者常借梁苑以點明自己的鄉里籍貫。侯生: 作者自稱。己卯: 崇禎十二年(1639)。(8)阮大鋮(1587—1646): 字集之,號圓海,安徽懷寧人。初依閹魁魏忠賢,制《百官圖》,陷害忠良楊漣、左光斗等; 魏敗,被廢為民,匿居南京,企圖混入復社,被揭發。后附權奸馬士英,擁立福王,任南明小朝廷兵部尚書。又編《蝗蝻錄》,刻意打盡復社志士。最后投降清兵,充向導,攻福建,被清兵殺于仙霞嶺。魏忠賢(1568—1627): 河北肅寧人,少無賴,賭博不勝,恨而自閹。天啟時勾結皇帝乳母客氏,結黨專權,殺害忠良。崇禎時,貶置鳳陽,途中自殺,士民磔其尸以解恨。論: 定罪處理。城旦: 秦、漢時的徒刑名稱,白天防寇,夜間筑城。此處作“徒刑”苦役的代稱。屏(bing)居: 隱藏行蹤而居。清議: 公正的輿論。(9)吳應箕(1594—1645): 字次尾,安徽貴池人。復社領導人之一。清兵破南京后,起兵抗清,兵敗被執,不屈就義。首其事: 首先揭發、聲討阮大鋮的罪惡事跡。持之力: 竭力堅持這件事。(10)假: 委托: 王將軍:阮之門客。(11)盍叩之: 何不請問他。(12)屏人: 屏退外人。(13)假母: 養母,指李貞麗。陽羨君: 指陳貞慧。吳君: 指吳應箕。錚錚: 剛正不阿的姿態。負至交: 辜負真心的朋友。世望: 世家望族。安事: 何事,何必侍奉。賤妾: 古代女子自謙之稱。(14)醉而臥:沉醉而酣臥。即表示不再接待和理睬王將軍。通: 交通,往來。不復通:即絕交。(15)下第:應考而未中。(16)桃葉渡: 金陵名勝之一,在今南京城內秦淮河與清溪合流處。相傳晉王獻之送其妾桃葉于此渡河,后人遂名其渡為桃葉渡。(17)雅: 向來,平素。中郎:東漢蔡邕(132—192)曾官左中郎將,故稱“中郎”?!杜糜洝芳匆圆嚏吲c趙五娘的故事為題材。學不補行: 學識的淵博不能彌補德行的缺陷。《琵琶》所傳詞:指《琵琶記》中蔡邕拋親棄妻,赴考入贅等情節。固妄: 誠然是虛誕的。昵: 親近。董卓(?—192): 字仲穎,漢臨洮(今甘肅岷縣)人。漢獻帝時擅權亂政,自封太師,禍國殃民,令人發指,后為王允、呂布所誅。曾重用蔡邕,被誅后,人皆慶賀,而蔡邕獨嘆息而色變,因此下獄而死。掩: 掩蓋。(18)開府: 原指開建府署、辟置僚屬,明、清時則督撫、漕撫也稱開府。田仰: 字百源,貴州貴陽人。馬士英親戚,南明弘光時為淮揚巡撫。鍰(huan): 古代重量單位,此處為貨幣單位?!叭冁D”即白銀三百兩。(19)寧:豈,難道。向:往昔,過去。贊: 陳說,評述。賣: 叛賣,負心。
〔鑒賞〕金陵為明皇朝的發跡地,太祖開國于此; 成祖雖遷鼎燕京,卻仍尊它為留都,保留著一整套朝廷級的政治機構。以后隨著江南地區工商業的發展,它又逐漸成為全國經濟重鎮。到了崇禎年間,中原農民起義勃興,關外戰事頻仍,燕京危機日益深重,使達官貴人、富商大賈,絡繹南渡,而明廷的財賦及“三餉”加派又半數刮自江南,這個陪都便更顯得其地位的重要。同時,石頭城下,社盛士眾,他們目擊朝政日非,猛烈抨擊禍國奸佞和殃民官僚,大聲疾呼:“蠲逋租,舉廢籍,撤中使,止內操?!?(吳偉業: 《復社紀事》)另一方面,秦淮河畔,燈紅酒綠,也不乏辭氣激昂或意志消沉的士大夫去買醉澆愁或征歌以娛的。這樣,金陵也就蔚為江南人文薈萃和政治斗爭的中心了。這些形勢,不能不使秦樓楚館中那些良知未泯的被侮辱被損害的底層女子也受到了現實生活的影響,或多或少地卷入于政治斗爭的風浪之中,而傾向當時的在野俊秀,李姬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上述的時代背景和地理條件之下,繼承著其父其叔反閹精神而作為復社名士的侯方域,于崇禎十二年,風華正茂的二十二歲上,離開中州,南來金陵,參加江南鄉試;而于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的那一年,因遭閹黨余孽阮大鋮的陷害,不得不出逃,以至投奔史可法和高杰。在這期間,“雪苑侯生”功名無成,而風月有緣,于文酒笙歌之會上,結識了“香君李姬”。而幾年之后,當“壯悔”之際,他不禁頻頻回憶這位聰慧、妍麗、豪爽、堅貞的南國妙姬的一往情深和卓犖不群的表現,乃以親聞、親見、親歷的史筆,追寫了這篇辭采高雅、形象生動的《李姬傳》來。
《李姬傳》是依時間順序而敘寫的,全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概述李姬的生活環境、性格特點和歌藝造詣,從而領起全文。一般人物傳記的開頭,多是交代其人的姓名、籍貫和世系,但本文的落筆,卻只簡介李姬的名字而不及其余,既不知其何許人也,亦不詳其若祖若父。下句雖提“母曰貞麗” ,而讀下去才曉得是“假母” ,而香君為其“養女”。這就令人不禁為她頓興孤苦伶仃、淪落風塵的身世之悲。虧得這個“假母”,秦淮名妓李貞麗平日 “所交接皆當世豪杰”,其中特別是能“與陽羨陳貞慧善也”,顯見此人倒不失為煙花中的異彩。這又告訴讀者她有這樣的生活環境還算是巨大不幸中的一點小幸。因此,香君在這等人家里逐漸成長起來時,與一般的“搖錢樹”有所不同,居然得以具有幾個性格特點: “亦俠而慧”、“略知書”、“能辨別士大夫賢否”,以及“少,風調皎爽不群”。無怪,她獲得了復社領袖張溥和幾社巨擘夏允彝的頻頻贊美。當年的復社和幾社,基本上繼承著東林黨的傳統,聲氣遍天下,議論傾朝野,在褒貶人物上,幾乎是“一經品題,便作佳士”的。他們如此稱許她,自然使她譽盛秦淮。
再說,香君從十三歲起,就拜著名唱曲家吳人周如松為師。她蕙心蘭質,勤學苦練,從而把文采風流,極難演唱的“玉茗堂四傳奇,皆能盡其音節”恰到好處; “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也”,更見其學業造詣的精湛,藝術態度的莊重,于是香君嶄然躍為南中歌臺舞榭上的新秀了。
第二段: 簡介侯生與李姬的相識機緣,追敘阮奸與清流的斗爭過程,盛贊香君敏銳的洞察能力和鮮明的政治態度?!把┰泛钌?應考未中,就寄寓下來,在寄情書卷壺觴之余,涉足花巷柳陌之中訪識了李姬?!凹L邀侯生為詩,而自歌以償之?!币粋€是英俊名士,詩思勃發; 一個是窈窕妙姬,歌喉宛轉,雙方一見傾心,彼此詩歌酬答,這么精練的一句,寫得何等瀟灑! 即使作者后來在《答田中丞書》中,尖銳辛辣地駁斥對方的造謠中傷時,也毫不諱言這段甜蜜的生活: “仆之來金陵也,太倉張西銘偶語仆曰:‘金陵有女伎李姓,能歌玉茗堂詞,尤落落有風調?!鸵蚺c相識,間作小詩贈之?!比欢?,正當知音難得,愛情方濃之際,忽然闖來了一位不速之客——王將軍。原來閹黨余孽阮大鋮“屏居金陵,為清議所斥”后,始終韜晦待時,賊心不死。他曾花言巧語,置酒高會,蒙蔽了一批嗅覺欠靈的人士,滿望混入復社; 但卻被陳貞慧、吳應箕等頭腦清醒的當世豪杰所識破,“首其事,持之力”,聯合“一時勝流”,發了一篇揭露和聲討阮逆過去罪行和當前陰謀的《留都防亂公揭》。此揭一出,“大鋮杜門,咋舌欲死”。(黃宗羲:《陳定生先生墓志銘》)現在,他又絞盡腦汁,耍弄花招,“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侯生游”。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蹊蹺嘉賓,李姬一眼察覺“王將軍貧,非結客者”,促請侯生“叩之”。果然,“侯生三問,將軍乃屏人述大鋮意”,真相大白了。于是,香君即向方域侃侃陳辭: 陽羨陳君“有高義”,貴池吳君“尤錚錚”,“今皆與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負至交乎? ”此其一。而侯府父、叔都是東林黨中領袖人物,一向反對魏閹的,“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此其二。末了又用了一句激將法式的反詰: “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后于賤妾耶? ”這一席私語密談充分反映了她愛憎分明的政治態度,展示了她“能辨別士大夫賢否”的炯炯慧眼,也說明了讀破萬卷書的公子遠不及 “略知書” 的 “賤妾” 。至此,方域宛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大呼稱善” ,而斷絕了跟王將軍,實質上是跟阮大鋮的交往關系。同時,香君也讓自己站到了正義與邪惡兩種勢力斗爭的風口浪尖上,令人為她贏得這次斗爭的勝利而大喜稱快。
第三段: 特寫侯生下第告辭,李姬置酒餞別,唱曲留念,贈言勉行的情景。崇禎十五年壬午,又照例舉行鄉試,可這次也正是大明帝國的最后一屆鄉試了?!昂钌碌凇?,那是很清楚的; 但 “李姬送別” ,這前后則有曲折復雜的情節。由于侯方域 “醉而臥” ,不理王將軍,“王將軍者殊怏怏,因辭去,不復通” ,自然更大大觸怒了其后臺阮大鋮。不久,適逢左良玉從長江中游地區統率大軍,東下金陵就食,留都城防空虛,人心浮動。當局以左帥原為方域之父侯恂昔日所一手提拔的將領,就請方域以其父名義,馳書左帥,喻之以義,動之以情,勸其按兵勿進。不意大鋮卻乘機倒打一耙,誣陷方域私向左帥通信,將里應外合,奪取留都云云。作者在《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中便憤揭其事: “昨夜方寢,而楊令君文驄叩門過仆曰: ‘左將軍兵且來,都人洶洶,阮光祿飏言于清議堂云: 子與有舊,且應之于內。子盍行乎? ’ 仆乃知執事不獨見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滅而后快也。仆與左誠有舊,亦已奉熊尚書之教,馳書止之” 。所以這次侯生別姬,是虧得好友通風報信,為避“莫須有” 的奇禍而匆匆出走的。
兩情繾綣,一聲霹靂,香君只好悄悄 “置酒桃葉渡” 以送方域,其凄愴欲絕的情懷,自可想見??墒撬吘?“風調皎爽” ,性格堅強,還是克制了極度的悲傷,強力唱起了那平日 “不輕發” 的詞曲,以佐酒留念。特別是她還引喻《琵琶記》中的角色,帶映桃葉渡頭的離人,撫今追昔,以贈言勉行。她諄諄告誡: “公子……中郎學不補行,今《琵琶》所傳詞固妄,然嘗昵董卓,不可掩也。” 這既是對那部戲曲作品《琵琶記》的概括印象,更是對這個歷史人物蔡伯喈的正確評論,她“能辨別士大夫賢否” ,還不限于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物。請看,比侯方域僅少一歲的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用了三大段文字嚴厲地批判了蔡邕的大愚大惡,憤然指出此人與董卓同流合污,“王允誅之,不亦宜乎?” 這里,香君給中郎下了 “學不補行” 四字按語,同樣為千古的評,擲地有聲,而其弦外之音,也不言而喻了。她殷殷叮囑: “公子……此去相見未可期,愿終自愛,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 ” 她展望時局,默察愛侶,又預感到今日一別,后會難期,公子前途,但愿牢記此曲,善自珍重了。這里,寥寥數言,尤寄一片厚望! 最后,她又對自己“尤工” 的《琵琶》詞,自誓從今以后,不是 “不輕發也” ,而是 “妾亦不復歌矣” ?!镑鋈幌暾?,唯別而已矣” ,何況這又多半是風云變幻,災禍橫飛中的永訣! 知音沒有了,《高山》、《流水》的琴曲還彈給誰聽呢?
第四段: 續載侯生去后,李姬鄙薄權勢,厭惡富貴,奮力卻聘的堅貞事跡,給傳記添上動人的余韻。侯生倉皇避禍他去之后,僅隔半載,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煤山,江淮一帶,馬士英、阮大鋮等閹黨余孽擁立昏聵淫亂的福王即位,成立南明小朝廷于金陵。一時黑云壓城,好人當道,復社諸公前后相繼,死的死,囚的囚,走的走,秦淮河邊的李姬孤芳自守,也更陷入困境了。她風調不群,才貌出眾,正是腐朽的統治集團中人妄圖玩弄的對象; 她政治立場如此鮮明,又是陰毒的阮大鋮之徒厲行報復的靶子?!岸书_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鍰,邀姬一見” ,一位首相老鄉親,開府大相公,外加三百雪花銀,在田仰本人的靈魂里是多么的了不得啊,香君卻視若糞土,“姬固卻之” ,決不受聘為妾。這充分發揚了這位冰晶玉潔的歌女的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浩然正氣。當然,這也沉重地反擊了迎面撲來的森然邪氣,頓使田開府惱羞成怒,使出 “且有以中傷姬” 的卑劣的手段來。于是,香君進一步認清了馬、阮集團的猙獰面目和丑惡本質,以及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天下烏鴉一般黑,“田公寧異于阮公乎?”同時也更深刻地記起了自己過去陳說侯生莫受大鋮籠絡,評述中郎嘗昵董卓那兩段話來,“吾向之所贊于侯公子者謂何?” 這樣,香君經歷了陣陣的狂風暴雨,頂住了道道的倒瀾逆流,把始終衛護對侯生的純篤愛情跟繼續進行對奸邪的正義斗爭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而“卒不往” 。作者行文至此,戛然而止,給全傳留下了無限余韻。
綜上所述,作者首先用簡練手法,勾勒了一個受“假母”影響、得豪士熏陶、獲名流贊許、經名師教導而出類拔萃地成長為色藝俱絕、才識兼備的歌女的形象。而后以生花妙筆,對這位聰慧、妍麗、豪爽、堅貞的歌女的學藝、識奸、送行、拒聘四個情節,作了精細的描述,從而生動豐滿地表現了她在當時說來具有明確的生活目的和政治理想,并為之始終奮斗的高尚情操和優秀事跡。這種高超的寫作藝術正如他在《與任王谷書》中所說的: “行文之旨,全在裁制,無論細大,皆可驅遣。當其閑漫纖碎處,反宜動色而陳,鑿鑿娓娓,使讀者見其關系,尋繹不倦。至大議論人人能解者,不過數語發揮,便須控馭,歸于含蓄?!?/p>
然而,在歷史的真實上,令人遺憾的是侯方域本人在國破家亡、山河變色之后,并不象其他三公子那樣,浪跡的浪跡,隱居的隱居,出家的出家,而是于順治八年,東南沿海與西南邊地尚在浴血抗清之際,“出應鄉試,中式副榜” ,而僅隔三載,遺下《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埋骨黃泉,卒年三十七。如此晚節,正違背了李香君的諄諄告誡,辜負了李香君的殷殷叮囑,“妾” 不賣“公子” ,而“公子”終于叛“妾” 了。達簡直是《李姬傳》的最大的 “敗筆” !
上一篇:《古文觀止·侯方域·李姬傳》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李陵·李陵答蘇武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