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沾巾。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箋釋】
[峽口] 指西陵峽口,為長江出蜀的險隘。《通典》卷一八三“夷陵郡”:“峽州,今理夷陵縣。春秋戰(zhàn)國時并楚地,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漢并為南郡地。魏武平荊州,置臨江郡,后劉備改為宜都郡,吳改夷陵為西陵,常為重鎮(zhèn)。晉宋齊并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后周改為峽州。陳嘗得之,為重鎮(zhèn)。大唐為峽州,或為夷陵郡,以扼三峽之口,故為峽州。西通蜀江。”陸機《辨亡論下》:“彼若棄長技以就所屈,即荊楊而爭舟楫之用,是天贊我也。將謹守峽口,以待禽耳。”《水經(jīng)注·江水二》引《直都記》:“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杜甫《峽口》其一:“峽口大江開,西南控百蠻。”
[天涯]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輯評】
《唐詩鏡》卷三三:意好,第格稍卑。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二○:“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客中送客,自難為情,況又“萬里”之遠耶?況又“同為客”耶?
司空文明詩亦以情勝,真到處與盧允言可云魯、衛(wèi)。
【評論】
苻載《劍南西川幕府諸公寫真贊并序》:水部司空郎中曙字文初:風(fēng)儀朗邁,振拔氛囂。玉氣凝潤,鶴情超遼。文燭翰苑,德成士標(biāo)。問望何有,羽儀中朝。
《詩藪內(nèi)編·近體上·五言》:司空曙《別韓紳》、《送史澤》,韓翃《送陳錄事李侍御》,于良史《冬日野望》,李益《別內(nèi)弟》,文皆中唐,妙境往往有不減盛唐者。
《唐音癸簽·評匯三》:司空虞部(曙)婉雅閑淡。語近性情,抗衡長文不足,平視茂政兄弟有余。
《詩境總論》:司空曙“蒹葭有新雁,云雨不離猿”,“云雨”句似不落思慮所得。意何襞積?語何渾成?語云:“已雕已琢,復(fù)歸于樸。”“窮水云同穴,過僧虎共林。”昔庾子山曾有“人離或?qū)Τ病敝洌淦嫒ね纵^險也。凡異想異境,其托胎處固已遠矣。老杜云:“勛業(yè)頻看鏡,行藏獨倚樓。”語意徘徊。司空曙“相悲各問年”,更自應(yīng)手犀快。風(fēng)塵閱歷,有此苦語。
徐獻忠《唐詩品》:文明詩氣候清華,感賞至到,中唐作者前有繼躅,后罕聯(lián)肩。誦之口吻調(diào)利,情意觸發(fā),可謂風(fēng)人之度矣。如“云白當(dāng)山雨,風(fēng)清滿峽波”,“澹日非云映,清風(fēng)似雨余”,景象依然,模寫切至。如“酒杯同寄世,客棹任銷年”,“他鄉(xiāng)生白發(fā),歸國見青山”,情寄婉轉(zhuǎn),綽有余思。如“連雁下時秋水在,行人過盡暮煙生”,景物蕭然,含思凄婉,雖桓大司馬漢南之嘆,是無過矣。
《詩源辯體》卷二一:中唐李嘉祐(字從一)、司空曙(字文明)、盧綸(字允言)、韓翃(字君平)五言律,入錄者更少,七言律與絕句為勝。盧、韓七言古尚有可采者。
《詩源辯體》卷二一:中唐五言律,曙如“江天清更愁”、“黃葉前朝寺”,綸如“隔窗棲白鳥”……七言絕,曙如“萬事傷心”、“罷釣歸來”,綸如“出關(guān)愁暮”、“登登山路”等篇,句法音調(diào)已入晚唐。
又:曙五言律,如“中散詩傳畫,將軍扇續(xù)書”,七言律,如“云生客到侵衣濕,花落僧禪覆地多”、“講席舊逢山鳥至,梵經(jīng)初向竺僧求”,乃晚唐奇僻之漸,學(xué)者所當(dāng)慎始。
《載酒園詩話又編·司空曙》:司空文明每作得一聯(lián)好詩,輒為人壓占。如“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可謂情至之語,李益曰“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則情尤深,語尤愴,讀之者幾于淚不能收。“池晴龜出曝,松暝鶴飛回”,寫景亦佳,又有包佶“鳥窺新罅栗,龜上半欹蓮”,尤得點染之趣。正如劉毅樗蒲,方矜得雉,不意他人又復(fù)成盧而去。詩有以謔而妙者,如“無將故人酒,不及石尤風(fēng)”是也。
《三唐詩品》卷二附十三家:其源出于沈、宋,而音思就短,彌近晚唐。在大歷十人之中,亞于盧、李。七言稀見。絲結(jié)一歌,
上一篇:《長安曉望寄程補闕》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題桐廬李明府官舍》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