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子路從而后》原文與翻譯、賞析
《論語》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②,以杖荷蓧③。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④,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⑤。
子路拱而立⑥。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⑦,見其二子焉⑧。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⑨。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⑩?欲潔其身,而亂大倫(11)。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2)。”
〔注釋〕
①本篇選自《論語·微子》。從而后,跟隨孔子行路而落在后面。②丈人,老丈,老人。③荷,肩負。蓧(diao掉),古代用以除草的一種農具。④“四體”二句,是針對子路而言,“責其不事農業,而從師遠游”。四體,四肢。⑤植其杖而蕓(同“耘”),拄杖耘田。植,插。杖,比為一種耘田用的杖。⑥拱,拱手,以表敬意。⑦為黍,煮黍米飯。⑧見(xian現),同“現”。此句意為使他的兩個兒子出見客人。⑨不仕無義,不出來做官就失去君臣之義。⑩“長幼”四句,長幼之禮尚不可廢,君臣之義又怎可廢除呢?(11)大倫,古代以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其中君臣之義又最大,故稱大倫。倫,序。(12)“君子”四句,意為君子參政,只是做他該做的事情罷了。至于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實現,那是早已知道的。
〔分析〕
這是第四位隱士。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其事亦當在孔子六十三歲時。
那天子路隨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用拐杖挑著竹器的老者正往田間去。他恭敬地請問丈人是否看見自己的老師,卻受到一通訓斥。老者指責子路四體不勤快,五谷不分植,斷然回答不知誰是老師。說完便把拐杖植入泥中管自蕓草了。子路為其氣勢所懾,竟垂拱雙手,恭敬地站在田邊。丈人見子路誠懇恭敬的樣子,不免改變了態度,把他帶到家中留宿,熱情地殺雞煮飯,讓兒子出陪,情意濃濃的,與白天的冷漠相比,熱情得簡直換了一個人。
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告訴了此事。孔子意識到又是一位隱士,便讓子路返回致意,希望丈人能出仕救世。孔子認為不出仕不合道義。丈人讓兒子出陪子路,說明丈人同樣認為長幼之節是不可廢的,那么五倫之首的君臣之義為何卻又廢棄呢?孔子認為不能因潔身自好而亂了君臣大倫。君子出仕的本意只是為了盡自己的義務。盡管這個社會道已不能通行,君子也早已知道這個現狀。但正因為道之不能行,才更需要君子早日出仕,來盡自己的一份責任。孔子很希望那些高尚之士能共同努力的。
文章最后的這番議論是本章的重點,雖出自子路之口,卻正是孔子思想的明確表述,也可以認為是幾次途遇隱士的一次總結性的表態。
幾乎所有的隱者都對孔子的救世行動持否定態度,孔子也確實有些悲涼,但卻從未動搖過救世的決心。孔子沒有向命運屈服過,他的一生都在和命運抗爭。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離開家園,周游列國達十四年之久,雖途遇種種艱險,如為匡人拘囚,受桓魋威嚇,在陳絕糧等,明知道不行于天下,還是一以貫之地繼續行道,硬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接輿的諷勸,長沮、桀溺的嘲諷,全都未能改變他行道救世的決心。孔子那種為實現理想而積極有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秀傳統的再現。
從藝術上看,這篇文章又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隱士的形象。這同樣是一位躬耕隴畝的隱士,也同樣的姓名無考,僅以其動作與年齡被稱為荷蓧丈人。隱士而不知其真實姓名,恐怕更符合隱士的特征。文章以荷蓧丈人的語言和行動刻劃了他的形象和思想。從他對子路的訓斥可知他對孔子微有不滿,很可能是反對他不從事生產而徒事游說的做法;而從他熱情款待子路一事又可看出他對孔子人品的敬重。文章刻畫了一位感情真摯、善惡分明的老者形象,雖出言不遜,有點倨傲,卻真誠熱情,這些我們都能在字里行間感受到。
〔評說〕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蓋丈人之接子路甚倨,而子路益恭,丈人因見其二子焉。則于長幼之節,固知其不可廢矣,故因其所明以曉之。……仕所以行君臣之義,故雖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廢。然謂之義,則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茍者。是以雖不潔身以亂倫,亦非忘義以殉祿也。……范氏曰:‘隱者為高,故往而不反。仕者為通,故溺而不止。不與鳥獸同群,則決性命之情以饕富貴。此二者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者為難。惟圣人不廢君臣之義,而必以正,所以或出或處而終不離于道也。’”
李贄《四書評》:“動得子路拱立,其人可知己。”
上一篇:詩詞·散曲《嬌女詩》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孤憤》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