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
灞上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柳”這一意象總是與送別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柳與留字偕音,折柳送別,有依依不舍之意。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后,歷代文人以柳詠別者不斷。再者,在古典詩歌中,柳還常被當作另一形象來歌詠,即將柳比作妓女歌女,如白居易《別柳枝》“兩枝楊柳小樓中”。而韋應物《章臺柳》“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就更是為人所熟知的了。羅隱的這首《柳》,是將送別和妓女兩種意象有機地統一起來,構成一種新的詩歌境界。
頭兩句寫送別。灞上,在長安城東,當時人多在此送別。一見“灞上”,人們也就自然想到了“別”。頭一句是寫人事活動,而“送別”中自含“柳”意,故第二句是虛實雙承?!跋噘讼嘁馈保鲗懬槿伺R別時相親相偎,依依不舍的情態,而“不勝春”三字又點明這是在詠柳。濃春熏風中,柳絲嬌弱無力,垂枝相牽相挨,姿態裊娜,風情無限。后兩句承“別”意而作轉折性描寫。春天里,柳花點點,隨風輕飏,忽東忽西,飄浮無主。這種意象很容易使我們把它與妓女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對此情景,再回想上面的“相偎相依”,作者不無感慨的問道:“爭解垂絲絆路人”?爭解,是怎知的意思。這一問,頗耐人尋味,但含意亦頗難索。是同情?是諷刺?是諷刺它的水性楊花、風流輕浮,只知逢場作戲,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情愛呢?還是同情她的自身難主,身世無托而不得不佯隨人意?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讀者自可慢慢體會。
這是一首詠物詩,其特點是用擬人化的手法,亦物亦人,難分其是以人詠物還是以物詠人,喻體、本體交融成一體。能抓住柳的柳絲、柳花兩方面的特點,進行綜合描寫,反映出妓女的復雜的生活心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上一篇:薛能《折楊柳(十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羅隱《偶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