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滿井,是位于北京安定門東三里外的一口古井,因“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時不落”而得名。井中飛泉噴薄,冬夏不竭。井旁蒼藤豐草,掩映著清清的泉水、錯落的亭臺,景色極為優美,是明清兩代北京近郊一處有名的風景區。這篇短小的游記散文以清新的筆調,描述了寒冬將去、春天將來的北方田野的景色,顯現出大自然的盎然生機,流露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作者由城居不見春敘起,以春寒的料峭為出游作了鋪墊,接著寫郊外探春,并逐層寫出郊外早春景色誘人,而最后歸結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回應開頭困居局促之狀,迥然有苦樂之異和天淵之別,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本文頗有深意,令讀者回味無窮,產生無限遐想。
文章不長,卻牢牢扣緊了“春意”二字。在簡潔準確地點明了游記的時間、地點后,作者便由遠及近,由面及點,層次分明地記游。首先,以一幅僅十二字的鳥瞰圖,就凝練、灑脫并富有感情地把春景勾勒出來,完成了面的描繪。緊接著作者移步換景,始寫水,繼寫山,后寫田野,將三組優美的特寫鏡頭,借助于遣詞造句的高度技巧,動靜相宜地突出了早春景物生機盎然的特點,極富個性。接著,作者又加入了對人物踏青郊游的描寫,更說明了春天確實已經到來了。然后將動物描寫得悠然自得而又充滿歡樂,仿佛作者當時的心情。最后,作者發出了由衷的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可以說作者以他特有的自然、清新、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春回大地、萬物欣欣向榮的圖畫。
文中多處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既能傳山川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著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更為行文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例如,“若脫籠之鵠”一句以物比人,非常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剛從“局促一室”中解放出來,出城游玩,投入大自然懷抱的喜悅心情,給人以具體可感的印象。又如以“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比喻波光,以物比物,寫出了水光的清冷而又明麗的特點,相當準確。再如:“如倩女之礣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以人比物,把靜態的、無生命的山色,比作動態的有生命的美女梳洗秀發,寫出了春山的娟凈可愛,準確地傳達出春天所獨有的溫和、明媚和生機勃勃的氣息。
文章抒情色彩比較濃。作者說“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而他的游記的字里行間又何嘗不是“皆有喜氣”呢。“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是激情的自然流露,而描繪滿井的湖光山色、游客、動物等,無一不飽含激情。
筆中含情、借物喻人是本文的兩大特點,字里行間那種清新恬靜的田園之韻,讓讀者明白了什么叫做抒寫性靈。
上一篇:滁州西澗
下一篇:濫竽充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