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陳鐸散曲《醉太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挑擔
麻繩是知己,匾擔是相識,一年三百六十回,不曾閑一日。擔頭上討了些兒利,酒房中買了一場醉,肩頭上去了幾層皮,常少柴沒米。
陳鐸(約1488—1521),字大聲,號秋碧。下邳(今江蘇邳縣)人。家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將家子,世襲錦衣衛指揮。精曉音律,擅長制曲,“以樂府名于世。所為散套,穩協流麗,被之絲竹,審宮節羽,不差毫末。”(《明詩綜》卷第三十八)他不僅能編,而且還能唱,因而還流傳有這樣一段佳話:“偶因衛事謁魏國公于本府,徐公問:‘可是能詞曲之陳鐸乎?’陳應之曰:‘是!’又問:‘能唱乎?’陳遂袖中取出牙板,高歌一曲。陳公揮之去,乃曰:‘陳鐸金帶指揮,不與朝廷作事,牙板隨身,何其卑也。’”(《金陵瑣事》)盡管未能討好,卻充分說明了確實是位能制能唱的高手。
他以散曲聞名,尤以寫閨情的《三弄梅花》一闋飲譽當世。所著散曲集有《滑稽余韻》、《月香亭稿》、《可雪齋稿》、《秋碧軒稿》和《梨云寄傲》等,其中當以《滑稽余韻》最有價值。《滑稽余韻》共集有一百三十六首散曲,全用方言俚語寫成,有寫各種匠人(如《瓦匠》、《銀匠》、《篾匠》、《鏇匠》、《木匠》、《機匠》、《鐵匠》、《氈匠》等)的,有寫商販攤鋪的,有寫媒婆、巫婆的,有寫獄吏、地痞的,從各行各業的中下層勞動人民到統治階級的爪牙,充分表現了明弘治正德間的社會狀況和商業、手工業興旺發達的景象。《水仙子·瓦匠》、《醉太平·挑擔》都出于《滑稽余韻》。
《瓦匠》一首,以方言口語用對比手法贊美瓦匠的精神及其卑視權貴以勤奮勞動自豪的崇高志尚,真誠心態躍然紙上。其中頭三句屬聯珠對,由“恰”、“初”、“重”三字相綰,這位瓦匠忙碌及其對職業的熱愛,一并傳出。接著以“弄泥漿”、“數十年”二句加以概括,更見其操守之堅。因此,他對“金張第”、“王謝宅”之蔑視,實屬出諸肺腑,極為自然。這二句不乏調侃戲謔之味,益顯其意志彌堅。最后說“都不如手鏝堅牢”,充分抒發了他的自豪感,充分肯定了勞動的價值。此曲和《醉太平·挑擔》均系北調。“北曲以遒勁為主,南曲以婉轉為主,各有不同”(魏良輔《曲律》)。故“曲有兩不雜,南曲不可雜北腔,北曲不可雜南字”(《曲苑·曲律》)。而在《水仙子·瓦匠》這曲中,“金張第”、“王謝宅”二句,與諸前后各句迥然有別,這兩句不僅用典,并且儒雅而有文采了,但有“游麋鹿”、“長野蒿”二語雜之,在綺麗中又不乏俗意,柔中有勁,仍不失北調之基因。而正是有了富于變格性的這兩句,不僅強化了內容,并且在藝術上也有變化了,給此曲添了光彩。全曲末三句由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諸句脫化而出,而又不乏新意:“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詩人不僅承認并歌頌勞動和勞動者的價值,而且還對勞動者所處的苦難際遇寄以深深的同情,抨擊了不公道的社會制度。散曲《醉太平·挑擔》便表現了這一內容。同是寫普通勞動者。《瓦匠》著重寫其自豪感,瓦匠是個在勞動中傲視一切、睥睨榮華富貴的高大形象,而《挑擔》中的挑夫則是一年忙到頭,仍落得“常少柴沒米”的窮困處境而將挑得的一些錢便在“酒房中買了一場醉”的顧盼茫然、在窮愁中得過且過的形象,立意與前者迥然有別。而這兩首小令,都以勞動者的口語來表現,顯得格外親切自然,看似淺而實富有內蘊,都經得起咀嚼品味。
以上兩首小令,都有明白如話的特點。明朱權曰:“有文章者謂之樂府,如無文飾者,謂之俚歌。”(《新曲苑·丹丘先生曲譜》)像這樣的小令在《滑稽余韻》集中可說是比比皆是,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這是陳鐸散曲的一大特色。表現在《滑稽余韻》中,能有那么多作品,能以極為鮮明的態度肯定并歌頌勞動,同情“凍餓窮民”,嘲諷丑惡,針砭社會,在元明散曲作家中是極為罕見的。這是代表陳鐸思想感情和作品風格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
上一篇:散曲·無名氏散曲《醉太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歐陽修文《醉翁亭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