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薛福成
窗外有棗林,雛雀習飛其下。貓蔽身林間,突噬雀母1。其雛四五,噪而逐貓,每進益怒。貓奮攫之2,不勝,反奔人室。雀母死,其雛繞室啁啾3。飛人室者三。越數(shù)日,猶望室而噪也。
哀哉! 貓一搏而奪四五雛之哺4,人雖不及救,未有不惻焉概于中者5,而貓且眈眈然惟恐不盡其類焉6。烏乎!7何其性之獨忍于人哉?物與物相殘,人且惡之,乃有憑權位、張爪牙、殘民以自肥者,何也?
1噬:咬。2攫:抓取。3啁啾:小鳥叫聲。4哺:指哺育雛雀的雀母。5概:通“慨”。6眈眈然:垂目下視的樣子。7烏乎:同“鳴呼”。
【析點】 母雀被貓咬,雛雀竟與貓搏,“噪而逐貓”,雛雀護母之情,可感;衛(wèi)母之勇,可佩。雀母死后,雛雀“越數(shù)日,猶望室而噪”,思母之情更可憫。雛雀這小小生靈,令人格外愛憐。所以,作者寫凡目睹此情景的人,“雖不及救,未有不惻焉概于中者”,信矣! 然而你再看那貓,對于四五只凄惻的雛雀也不肯放過,“眈眈然惟恐不盡其類”,恨不得一口全吞入腹中,何等殘忍! “嗚乎! 何其性之獨忍于人哉?”作者正道出讀者的心聲。行文至此,似當煞住了罷? 不,作者在此“烏乎”之后竟出人意料地又將筆鋒陡然一轉,再次發(fā)問:“物與物相殘,人且惡之,乃有憑權位、張爪牙、殘民以自肥者,何也?”好厲害! 此一筆猶如匕首、投槍,照直刺向權貴們的心臟。不是么?貓與雀相殘,終歸不是同類,何況貓與雀都是不懂人性的畜牲! 而那些“殘民以自肥者”呢? 其殘忍,其罪惡,不是更遠過于畜牲么!
此文的感人力度來自敘事的生動,此文的警策力量源于議論的犀利。生動敘事是犀利議論的基礎;犀利議論是生動敘事的生發(fā),且體現(xiàn)其主旨,敘事與議論相融相生,相得益彰
上一篇:《貓?zhí)枴吩膢翻譯|賞析
下一篇:《貓虎說》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