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隴靖邑王氏族譜》(全部)
第一篇 名人題詞(略)
第二篇 王氏族譜序
修史傳志,承古拓今,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追本溯源,不忘故土祖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宋以來,國人為使先德不宜聽其湮沒,世序不可以無考,齒序不可以無稽,始修族譜。族有譜,所以序昭穆,明倫次,考世系,識宗支,尊祖聚族,久遠無極。譜引先人嘉言懿行以勸后輩,而特著仕宦、軍旅、簪纓、節操、孝悌等方面中之佼佼者,不僅可揚家族之名聲,亦是閭里之榮耀,對于治家修身、惇典睦族、揚善抑惡、傳播文明,有著其它方面不可取代的作用。可見族譜這一閃爍東方文明的家史,乃是國史、地方志必要之補充。正確而為之,肯定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盛世撰志,家興修譜。改革開放以來,國強民富,人們安居樂業,百花爭艷,萬象更新,修譜之風亦悄然興起,海外華裔有遠涉重洋來大陸尋根的,臺灣同胞有排除種種干擾回鄉探親祭祖的,是知譜牒墨跡,乃生命線索,天地至文。
我邑瓜園王氏,屬靖遠望族之一。明正統二年隨靖虜衛建立從山西太原遷來,繁衍生息,本固枝榮,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今有祿邦諸君,團結族人,尋根典祖,調查考證,重修牒譜,報本心腸明鑒,和族大義可嘉。王氏族譜既繼承了傳統譜志的記事內容、章法風范,又緊跟時代,改革創新,注入新的內涵,堪稱為一部內容翔實、文字典雅、格調新穎的族譜。我想王氏族譜的重修,定能起到明晰世系、和睦族人、扶孤濟困、奮發向上的借鑒作用,是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有益貢獻。余曾任職靖遠,又系鄉誼,讀看王氏族譜,感慨良多,謹述上言,權以為序。
白銀市政協副主席原靖遠縣長縣委書記 趙得琮敬撰
農歷戊寅年臘月初一日
第三篇 王氏族譜序
靖遠瓜園王氏,源于山西太原,乃舉國之大姓也。明中葉以軍武戍邊適靖虜衛(即靖遠縣城),遂遷居靖虜衛,至今歷五百余年。以耕讀傳家,講孝悌、重教育、慎擇交、賞進取,門風忠厚樸誠,重義輕利,代有人才。王氏族譜之修,為歷代族人所重。同治兵燹,舊譜蕩然無存,遂使族規泯沒,族訓無聞,族史缺略,難以考究,逮本世紀末,欣逢盛世,國運昌盛,民康物阜,族人長者相約,議修族譜,祿邦等諄諄致意,囑余參議協修,余忝承雅囑,曷可推委,唯誠惶誠恐,盡心為之。蓋因修譜之事,源遠流長,規矩甚多,既無舊章可以抄襲,又不能盡承陋規,取舍之間,只能與王氏族人共議,合情合理,完備周詳而已,設有不周,天人共諒之。修譜者,宗族之盛典也,立規者,宗族之本根也,示訓者,宗族之源泉也,本固則枝繁葉茂,源旺則果鮮實香,故修譜、立規、示訓,宗族之大事也。昔南朝顏之推為嚴氏家訓二十篇,代代傳習,人才輩出,如顏思魯、顏師古、顏果卿、顏真卿等,皆曠代之大儒;宋司馬光為家范十卷,訓示后代,其后裔代有人才,名揚青史。故顏氏家訓、司馬家范,概為后世名門望族所汲取,工整楷書,布于祖宗祠前,以為累世訓示。遍覽諸史,累朝累代都有一些官宦貴族,治家既無訓范,子弟不學無術,涂脂抹粉,滑腔油調,輕佻狂傲,目中無人,考試則托人帶筆,應對則預習學舌;轉瞬之間,權力喪盡,錢財耗散,紈绔子弟,一無所能,漂泊窮流,轉死溝壑,家道一衰而不復振,前車之鑒,足以為戒。可知修譜之事,至重、至慎、至大,家譜之修,所以明治家之道,育子有方,讀書之切,做人之要;禮教之,恭行之,子孫成才之道,無逾于此。瓜園王氏后裔,續先圣英武,承祖宗訓誡,重修家譜,明家規,示訓誡,廣盛德,慎思慮,美言行,必能使祖宗光大,可盛! 可嘉! 可賀! 是為序。
《白銀市志》主編白天星
第四篇 重修王氏族譜序
引 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尊祖敬宗、報本追遠的光榮傳統。由此而發展起來的撰修家譜、族譜活動累世不衰,盛世尤著。由于家譜、族譜是一家一族的生命史,記錄著其發源、生息繁衍的過程,是“純正血統的主靠藍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極為重視牒譜修撰。我王氏先祖歷來重視修撰牒譜。自二世祖得廣遷居靖遠后即議修譜,經幾代先祖的修整完善,到清朝中期,家族已有一部比較完整翔實的記錄宗族淵源、世分繁衍、宗輩關系、人口發展和遷徙情況的族譜。此譜當時供奉于王氏宗祠,成為族人繼承和弘揚祖先的優良傳統、嘉言懿行,教育子孫后代的生動教材。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九月,陜西回民反清軍入靖,攻取東灣子、瓜園等地,我王氏宗族人口、財產遭受嚴重損失,宗祠、族譜皆毀于兵燹。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戰亂平息,王氏族人曾議重修族譜,后因牽頭人病歿,修譜之事因此中輟。此后一百三十多年,由于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等原因,王氏宗族再未動議修譜之事,族人生男生女取名排列無固定譜系,隨長方而定,宗族的歷史也無譜牒可考。
國無史、郡無志、族無譜,如同木無本、水無源。王氏宗族近一百三十多年來無譜牒族訓之現狀,對生活在今天的族人來說,無疑是一大缺憾。尤其是隨著宗族人口的發展,輩分的延續,族無譜則亂的危機困擾著每個知情達理的王氏族人。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民殷國富,盛世修譜,蔚為風氣。一九九二年初,宗族靖泰公提出重修族譜的動議,由衛邦、祿邦向有關人員作了通報,并協商提出了先做宣傳動員和有關準備工作,待條件成熟后,再議此事的主張。據此要求,登賢、登泰、登譚三人作了積極的努力,并就撰修族譜事宜向宗族各分支通了信息,并初步搜集了一些相關資料。經宗族各房頭各住地代表反復協商,就重修族譜一事形成了共識,統一了思想。在此基礎上,宗族各房代表于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聚會瓜園,正式商定重修族譜事宜,與會者一致認為,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期,重修一部王氏族譜顯得十分必要。重修的原則是:
(一)從太祖占國被賜為“王”姓后即為新族譜的起點,以考證和掌握的史實資料為依據,在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客觀反映王氏宗族歷史和現狀的全貌。
(二)重修新族譜以“知淵源,明世系,別婚姻,繼傳統”為根本的出發點,力求客觀公正。
(三)摒棄舊的宗法觀念,上譜立傳堅持男女平等,有男則男,有女則女。
(四)新族譜在內容的表述上應略古詳今,立足現代,突出當代。在文字寫法上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通俗易懂,為多數族人所理解和接受。
(五)重修族譜自始至終堅持節約從簡的原則,不興師動眾,不大操大辦,不浪費財物。
(六)在重修族譜的過程中,一切事宜均由各房代表平等協商處理,不允許有凌駕于族人之上的封建族長角色存在。
經宗族各房代表一致推舉,成立王氏族譜編委會,由祿邦任總編,登賢為編委會主任,登泰、茲、森為副主任。懷著崇敬先祖蔭庇,激勵后輩奮進的責任感,對族人重托,誠惶誠恐,義不容辭。修譜中首先遇到的難題是資料不全。盡管有定邦、衛邦、巨邦、有邦及鏡等宗族諸顧問的大力支持,又有登剛、登譚、登謀和浩、華榮、華儉、俊文、振武等編委的鼎力相助,經多方搜集、考證,找到了許多過去從未面世的珍貴資料,但一遇到具體問題需要說明時,仍覺得證據不足。因此,祿邦等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求助于《明史》、《明太祖實錄》、《明成祖實錄》、《清史》和《靖遠縣志》,求教于一些搞地方志的專家學者及家族中的年長者,經過數月的考證分析和潛心研究,終于寫出了族人現在看到的這篇文字,就算是對族人重托的一個交代,也算是對祖先敬了一份報本追遠之心。
一、宗族淵源及歷史變遷
在中華民族姓氏的大家庭中,王姓人口最多,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對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抽樣統計,全國“王”姓,總人口約有一億。王姓作為我國第一大姓,不僅分支眾多,而且大多數是由王族之后改姓的。在王姓眾多支脈中,最興旺的屬太原王氏。據史書記載,東周靈王有太子名晉,聰明早慧,才識過人,能言善辯,未成年就已名聞諸侯。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京師洛陽附近的谷、洛二水泛濫成災,威脅王宮,靈王準備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晉認為這不是好辦法,便提出“因勢利導,順其自然”的治水方略,靈王不僅未采納其建議,還因此廢掉了他的太子名位,太子晉被廢后,他的家人一下子由王室成員變成了黎民百姓。為了紀念他們曾是王族的身份,便以“王”為姓。后因天下絕大多數王姓人都尊奉太子晉為祖先,也就有了“天下王氏出太原”的說法。
靖遠瓜園王氏,既屬于太原王氏的一個分支,又與宋朝趙氏皇族有密切的親緣關系。據考證,十四世紀中葉,元末紅巾軍起義,天下大亂。在這王朝更迭的年代,河南滑縣一個名叫趙輔臣的青年農民(相傳為宋朝皇室之后),為報國仇家恨,毅然棄農從戎,投奔到朱元璋的農民軍中。公元一三六八年趙輔臣隨征虜大將軍徐達攻打元大都(今北京),在戰斗中立下軍功,經徐達保舉晉升為將軍,后被派往太原戍邊。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1年),趙輔臣在征討元朝王室殘余勢力的戰斗中捐軀,按明朝世襲兵制之規定,趙輔臣的長子趙國黨承襲了大將軍之位,仍統兵鎮守太原。趙國黨繼承父業后,恪盡職守,整飭軍紀,操練人馬,時刻準備對付犯境之敵。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7年)蒙古韃靼部舉兵南下,攻克大同府,進逼南京。在朝廷安危的緊急關頭,太原守將趙國黨統兵奮力抵抗,出奇制勝。捷報傳到南京,明太祖龍顏大喜,破例加封趙國黨為守都王(在此之前,明太祖未封過異姓王),賜姓為“王”,令其更名為王占國,入太原王氏宗族。占國在太原,深得當地軍民尤其是王氏族人的擁戴。在族人的撮合下,占國娶太原名門閨秀李月花為妻,生育四子,取名為:得鵬、得江、得地、得廣。
占國為官公正清廉,體恤百姓。長年駐守邊關,每逢災年,軍隊糧草供給發生困難,他便發動官兵墾荒屯田,自給自足。這本是為朝廷分憂解難的明智之舉,卻遭奸佞的誣陷。永樂十六年(公元1419年),明成祖朱棣聽信讒言,以占國違反《大明律》“功臣不得私置田土”的規定為由,削去其王位,治罪處斬。占國遇害后,在族人和眾家丁的扶持下,李月花攜四個未成年的兒子逃至位于太原西北部的柳槐灘(今山西興縣境內),母子以農為生,相依為命。十七年后,老夫人李月花因病仙逝,王氏四兄弟已長大成人。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后,為解決因土地兼并和賦稅的繁重而導致的“流民”、“逃戶”等社會問題,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令各地核查人口,并編造《逃戶周知冊》。為躲避這次人口清查,王氏四兄弟逃離柳槐灘,向西進入陜西境內。到陜西后,得鵬病歿;得江思鄉心切,又返回山西;得地、得廣經人介紹加入前去戍邊的隊伍,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農歷三月來到靖虜衛(今靖遠縣城)。來靖虜衛不久,為生計所迫,得地去了肅州(今甘肅酒泉),得廣定居靖虜衛西鄉(今烏蘭鄉西灘村)。從此,得廣以農為本,兼做小本生意。不幾年置田產、建房屋,娶妻張氏,生子仲若,子又生孫,傳宗接代。
得廣的子孫后代,在西灘定居后,歷經五世,人丁興旺,到了六世祖儉和時,娶妻陳氏,只生了三個女兒,為傳王氏香火,其小女招婿楊氏,生下四子:太成、太淵、太山、宏麥,并將三子太山過繼給陳姓,為使四個兒子記住自己是王門之后,王楊氏鑄造四尊銅佛,讓他們各帶一尊。后因戰亂,兄弟四人為謀生遂各奔東西(太成留靖遠,太淵去海原,太山過繼給陳姓,宏麥去青海)。臨別前太成、太淵、宏麥兄弟三人將母親送給自己的銅佛供奉于王氏宗祠,太山帶一尊放在陳家,由老大太成依照原樣重鑄銅佛四尊,兄弟四人各帶一尊,作為后代子孫日后相認的證物。后來在王氏族人中代代相傳的故事中,提到的三尊銅佛,就是太成、太淵、宏麥兄弟三人分手前供奉于王氏宗祠中的三尊銅佛。從有關銅佛的故事可以看出,王氏先祖對佛教的信奉是十分虔誠的。同時這則故事相傳至今充分說明,王氏宗族在定居靖遠后的發展中,確實經歷過一次使后人難以忘卻的變遷。
王氏祖先定居西灘后,一直以農為生。至明朝萬歷年間,由九世祖王洪嶺組織族人實施了來靖遠后的第一次人口遷徙。族人離開西灘,沿黃河而下,至距縣城三十里處的瓜園灘,興建家園,開荒種田。從此,王氏家族在瓜園這塊風水寶地繁衍生息,世代相傳,至今共二十代,由于族人奉行耕讀傳家,勤儉創業的治家宗旨,一代又一代的王氏子孫發揚先祖勤勞勇敢、頑強拼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光榮傳統和精神,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部家族的文明史。如今的瓜園王氏宗族,已成為靖遠縣一個人丁興旺、長幼有序、英才輩出、聞名遐邇的大家望族。
二、人口發展及宗族繁衍
王氏宗族自二世祖得廣定居靖遠,至今561年,相傳27代。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王氏宗族的興衰始終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相聯系。每當國家政權鞏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王氏宗族的人口就有大的發展,外流人口也相對減少。在明朝嘉慶、萬歷年間和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間及當代,王氏宗族人丁興旺,比較強盛。相反,每逢社會動蕩,外族入侵,兵荒馬亂或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王氏宗族人口發展緩慢或出現負增長,外出謀生或舉家外遷的現象也比較突出。明末清初和清朝同治年間及本世紀上半葉的民國年間,王氏宗族的人口都曾銳減,人口外流現象也比較嚴重,一些房頭因無男丁,不得不靠女兒招婿或由其他房頭過繼男丁來頂門立戶,有個別房頭流落在外,下落不明。但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王氏宗族的歷代祖先都以靈活機智的適應能力和堅韌頑強的求生能力,順應時勢的發展變化,使家族人口不斷發展,分布面越來越廣。王氏宗族在靖遠的人口發展及其分蕃情況可分以下幾個階段表述:
第一階段(自二世祖得廣到八世祖太成),王氏族人生活在靖虜衛西鄉,從正統二年三月開始,大約到明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8年)左右,歷經七代,列入世系圖表的先祖共30人,其中男15人,女15人。因經商或逃荒流落在外至寧夏海原等地的2人(即第八世),過繼外姓1人(第八世),其后代的詳情無法可考。相傳在這一階段亡故的族人,大多數葬在西灘祖塋,此塋地后被河水淹沒,未留下任何遺跡。
第二階段(自九世祖洪嶺到十五世祖貴遠),九世祖王洪嶺率族人遷居瓜園村,為族人的生存發展爭得了更大的空間,奠定了王氏宗族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礎。從此,王氏宗族在瓜園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傳至貴遠共七代,生存時間大約從明朝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8年)開始至清朝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左右,列入世系圖表的先祖共38人,其中男21人,女17人,因為官去北平的1人(第九世),從軍去河南開封等地的3人(詳見世系圖表),經商或逃荒去涼州(今武威)、海原、會寧及本縣北灘、興隆等地的6人(詳見世系圖表),過繼外姓3人(第九世1人、第十一世2人),其后代詳情無法考證。相傳,這一階段亡故的族人,大多數葬在紗帽山、筆架山等塋地,十三世祖王學年原葬紗帽山,后遷進西灘祖塋,經族人共同商議于一九八四年冬遷到砂梁村乃家溝安葬,這是王氏宗族迄今為止保存時間最長的祖墳。
第三階段(自十六世祖王鈞至二十八代孫全寶),從清朝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開始至今,約二百四十三年左右,歷經十三代,共有1 678人,其中男644人,女1 034人(包括已出嫁的女性)。從十六世祖王領、王鈞、王明弟兄三人開始,按親緣關系分為三個房頭:大房頭自十六世傳至二十六世,共十一代82人(男37人,女45人);二房頭自十六世傳至二十五世,共十代128人(男52人,女76人);三房頭自十六世傳至二十八世,共十三代1 468人(男555人,女913人)。這是王氏宗族由強到弱,又由弱到強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今天族人分蕃局面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族人絕大多數仍生活在靖遠縣東灣鄉瓜園村。另外,隨著人口的遷徙,在靖遠縣、平川區境內先后開創了靖遠縣高灣鄉五百戶村、葛埫村、靖遠縣東升鄉馱糧村、平川區共和鄉老莊村等四個王氏族人生存發展的分蕃地。列入世系圖表的這一階段已故先祖和宗族后裔共219人,其中男93人,女126人。其中:亡歿在清朝中后期的,大多數葬在滕家堡子和吳家邊山灣;亡歿在清末或民國年間的大多數葬在吳家邊山灣祖塋;1949年之后直至今天,族人亡故大多數葬在居住地附近,無相對集中的塋地。
通過深入細致的考察統計和認真審核落實,截至1998年8月底,王氏宗族共有現世人口1459人,其中男551人,女908人(包括已出嫁的女性)?,F世人口共七代,輩分最高且年齡最長的為第二十二世祖鳳謙(時年87歲),輩分最低年齡最小的為第二十八代孫全寶(乳名,時年4歲)。王氏宗族的現世人口絕大多數仍生活在祖籍瓜園村,另有一些族人分蕃居住在靖遠縣高灣鄉五百戶村、葛埫村、靖遠縣東升鄉馱糧村、平川區共和鄉老莊村。具體情況如下:
靖遠縣東灣鄉瓜園村,是王氏宗族來靖遠以后的主要發祥地,現有族人共1078人。因參加工作,離開瓜園村到外地安家居住的111人,主要分布在靖遠縣城、平川區寶積鎮、長征、白銀市、蘭州市、北京市和南京市等地。
靖遠縣高灣鄉五百戶村,是王氏宗族定居瓜園后最早向外遷徙人口的地方。是第三房頭的二十二世祖鳳春等人,為了擺脫貧窮,尋求新的生活環境,于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來到這里定居生活,傳至二十七世王庭(乳名)已有六代,共117人,其中:已去世17人(男8人,女9人),現世人口100人。因參加工作,離開五百戶村到外地安家居住的11人,主要分布在靖遠縣城和白銀等地。
靖遠縣高灣鄉葛埫村,是第三房頭的二十一世祖廣年等人,為了改善生活環境,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來到這里,務吊莊稼,后定居生活,傳至二十五世王發發(乳名)已有5代,共181人,其中:已去世的22人(男10人,女12人),現世人口159人。因參加工作,離開葛埫村到外地安家居住的18人,主要分布在靖遠縣城、武威、窯街等地。
靖遠縣東升鄉馱糧村,是第三房頭二十三世公安邦、二十四世公登孝、登廉等人,因拓展新的生存環境,種植旱地莊稼,彌補水地產糧不足,于民國九年(1920年)前先到東升鄉馱糧村舊莊溝居住,后因地震,登孝等人遇難,遷移東升鄉紅灣村半川子社定居,開荒種田。1941年,又從半川子村遷移到東升鄉馱糧村(即現居住地)。1984年,因國家興修引黃灌溉——興堡川電灌工程,東升鄉柴新村地域平坦,灌溉條件便利,部分王氏族人又從馱糧村遷移到距離原居住地向北10公里的柴新村新農村定居,自到東升鄉傳至二十八世王六六(乳名)已有5代,共129人,其中:已去世7人(男4人,女3人),現世人口122人。因參加工作,離開馱糧村到外地安家居住的26人,主要分布在靖遠縣城、白銀市、蘭州市、玉門市、酒泉市、新疆、金塔、石嘴山等地。
平川區共和鄉老莊村,是第二房頭的二十二世祖鳳謙、鳳琪、鳳儉等人,為謀生計于1945年前后從瓜園來到這里,后因天災人禍,加之地方勢力排擠,鳳謙、鳳琪返回瓜園,鳳儉仍留在此地頑強奮斗。1947年秋,鳳儉娶老莊村吳步義之長女吳興蘭為妻,曾回瓜園村居住一年左右,于1949年初又回到老莊村,從此安家落戶,傳至二十四世登嵩,共三代19人,其中:已去世1人,現世人口18人。因參加工作,在白銀、長征等地居住的7人。
三、宗族世系及宗輩關系
王氏宗族世系,顧名思義是指被明太祖賜為“王”姓以后的宗族世系。故以占國為王氏宗族第一世祖,亦稱始祖、太祖。根據考證,王氏宗族在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前,有較為完善的族譜,從已排出的世系圖表看,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階段,族人生子取名,多數時候還是注重宗輩的區分和譜系的排列。但在一些特定的歷史時期,由于社會的動蕩、生活困難、人口外流和族人對文化教育不夠重視,對后代取名,未能遵守譜系,隨意性很大。同時,也有幾代先祖追求當時的社會時尚,喜用單字取名,有的父子兩代都取單字名。總體上講,這一階段,王氏族人的命名和宗輩關系是明確的 (詳見王氏宗族世系圖表本書略)。
清朝同治四年后,因王氏族譜毀于戰亂,族人生子取名無固定譜系可循,只能按照大房頭所排字輩為序,這就形成了今天絕大多數族人共同遵循的取名規則。由于現行的取名規則未能和同治四年前保存的族譜所定譜系銜接,所以,出現了不同輩之間的重名現象,第十七世和第二十二世都以“鳳”字排輩取名。另外,隨著家族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向外遷徙,族人居住地逐漸分散,宗族未能及時設牒上譜,在瓜園居住的各房頭與分蕃而居的族人聯系疏遠,在取名上又不作統一要求,加之一些遷居在外的族人,根據在新居住地人口的發展,以長幼為序,再分房頭,由此造成了思想概念上的混亂和名字叫法上的不統一,這是可以理解的。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的原則,只要我們將這一時期宗族世系考證清楚,將宗輩關系排清理順,就達到了,目的,至于同一輩族人名字的叫法不統一無關要緊,也沒有必要讓他們將已叫出的名字更改。但是,從這次重修王氏族譜之后,這種不統一的現象應該不再重演。
為使今天的族人及其后代們了解王氏宗族自始祖占國開始到二十八世全寶(乳名),共二十八代人的世系和宗輩關系,特列如下一覽表(略)。
四、人才培養及其成就
王氏宗族在靖遠的發展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經歷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革。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王氏宗族抓住時代給予的每一次機遇,重視加強子孫后代的文化教育,把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輸送有用人才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一代又一代王氏宗族的優秀子孫,牢記先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誨,學文習武,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社會的進步而英勇奮斗,勤勞不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杰出人物:其中有精通兵法,善于治軍,官至北平督司的王洪財;有勤奮習武,深明大義,在同治五年三月保衛靖遠城的戰斗中建立軍功,被授六品軍功的王成年;有熱愛教育事業,參與創建靖遠敷文學校并出任校長,后又調任縣督學、女子學校副校長的王鳳麟;有熱心公益事業,為興修靖樂渠盡心盡力的王鳳翔;有一心為公,帶領葛埫村群眾為改變貧困落后面貌苦干實干,被評為勞模的王鳳鵬;有處事公正,熱愛集體,教子有方,為造福老莊村做出貢獻的王鳳儉;有早年就讀于黃埔軍校,積極投身國民革命,曾任國民軍團長、副師長、軍參謀長,隴東師管區副司令、武威保安副司令,起義后任解放軍師長、西北軍區參事室參議、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的王浩鼎;有學貫中西、飲譽海外,在海洋地質、冰川凍土、沙漠、滑坡等領域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中科院研究員、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所長王靖泰;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英勇捐軀,被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稱號的王秀邦;有在朝鮮戰場英勇戰斗,轉業后在經貿、工商等工作崗位上做出貢獻的王鈞。同時,王門女性在宗族的發展中,勤儉持家,相夫教子,敬老撫幼,聰明賢惠,奉獻社會,功不可沒。二十一世祖太母王雍氏和二十三世祖太母王高氏、王吳氏就是王門女性的典范。在上述英才楷模的身上集中體現出王氏家族忠心報國、堅貞不屈、公而忘私、崇德揚善、勤勞質樸、扶危濟困、樂于奉獻的優良家風和傳統美德。他們在生前或去世后,都以自己的業績和影響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瓜園王氏在靖遠的地位。
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新時代,王氏宗族更是新秀輩出,精英薈萃。表現在:
(一)在農業方面。家居瓜園的族人在治理黃河水患、防止土地鹽堿化、農作物品種改良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討,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在靖遠縣率先運用水稻旱育稀植新技術,并取得成功,為全縣糧食增產做出了突出貢獻,培養造就了一批種田能手和“土專家”。同時,還涌現出了一些自學成材的能工巧匠,他們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承認。
(二)在工交商貿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王氏族人通過不同的途徑離開農村,進入工交商貿領域的目前有64人,其中擔任廠長(經理)的3人,從事技術研究和管理的25人,一般職工39人。
(三)在文教衛生方面。族人中投身文化教育的有28人,其中從事教育行政管理的2人(處級1人,科級1人),從事教學工作的26人(高教4人,中教8人,小教14人);在醫療衛生領域工作的10人,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醫師9人,護士1人,取得中級以上職稱的9人。
(四)在黨政管理方面。目前王氏族人在省、市、縣(區)和鄉(鎮)四級黨政機關及其事業單位工作的34人,其中縣(處)級干部5人,科級干部7人,一般干部22人。
(五)在接受學校教育方面。在解放以后的48年里,王氏族人尊師重教,想方設法送子弟進入各級各類學校接受教育蔚然成風,其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中專畢業的29人,大學畢業的48人(本科22人,???6人)。目前在校的中專生4人,大學生8人(本科6人,???人)。這些在校求學的子女,是王氏宗族寶貴的人才資源,我們要珍重、關懷、愛護,為他們的成才創造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王氏宗族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人才培養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這是令人欣慰的。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在前人成就的光環照耀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重修王氏族譜,不僅是為了追述、緬懷先祖的業績,更是希望通過修譜使族人和后代,能夠從宗族的歷史和先祖的成就中受到啟迪,得到鼓舞,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團結奮進,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創造王氏宗族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我堅信,王氏宗族的后代一定不會辜負前輩的殷切期望,一定能夠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完成家族振興的光榮任務,未來的王氏宗族一定會誕生無數政治名人、經濟名人、軍事名人、文學名人、藝術名人和科技名人。我也堅信,在這次重修王氏族譜的過程中,宗族上下所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大力發揚光大,對實現家族振興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希望王氏后輩子孫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繼承前輩的光榮傳統,齊心協力,共綿世澤,同振家聲。我更堅信,隨著歷史的發展,王氏宗族將順應時代潮流,以其鼎盛興旺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將會為國家為民族做出更大的貢獻。
靖遠瓜園王氏二房頭第二十三代后裔 祿邦敬撰
公元一九九八年農歷臘月初一
第五篇 甘肅靖遠瓜園王氏續輩二十字
由于王氏宗族蕃大,人口眾多,為避免過去發生的不同輩分之間重名和同輩之間名字叫法不一致的現象,族人建議,對今后起名,像孔門那樣給予規范,一字一輩,見名者即可分清輩次尊下。為此,根據王氏宗族的歷史淵源和對前世的稱道及對后代的希望,經編委會討論擬就如下五言詩一首,共20字,并決定從“振”字輩以后啟用:
國昌家運新,祖德承嗣顯。
思圣崇文武,宗榮光裕遠。
公元一九九八年農歷臘月初一
第六篇 甘肅靖遠瓜園王氏族訓
培植心田,端正品行。盡忠報國,遵紀守法。
贍養父母,兄友弟恭。和睦鄉鄰,教育子孫。
矜憐孤寡,扶危濟困。耕讀傳家,勤勞創業。
勇于進取,發奮圖強。合族同心,世澤綿長。
公元一九九八年農歷臘月初
第七篇 甘肅靖遠瓜園王氏族規
為弘揚祖宗盛德,規范族人言行,謹遵祖訓,訂立族規。
一、熱愛祖國,忠于民族。凡王氏族人都應胸懷天下,謹重名節,替國分憂,為民謀利;不得因私廢公,舍義取利,背叛祖國,出賣民族。
二、遵守法紀,維護公德。凡王氏族人都應安分守法,持正不阿,克己奉公,清正廉明;不得作奸犯科,損人利己,違法亂紀,敗壞公德。
三、尊祖敬宗,光耀門庭。凡王氏族人都應赤誠敬祖,繼承祖德,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不得背宗忘祖,丟喪祖德,品行不正,辱沒門楣。
四、家庭和睦,孝慈友恭。凡王氏族人都應以禮治家,父慈子孝,夫妻愛敬,兄友弟恭;不得喪失倫常,虐待父母,夫妻反目,兄弟成仇。
五、勤奮好學,尊師重道。凡王氏族人都應勤學尊師,刻苦攻讀,注重家教,法肅辭嚴;不得輕視教育,冷落師長,放縱子女,貽誤學業。
六、修身自律,崇德重義。凡王氏族人都應勵志自強,誠信守約,謙恭禮讓,見利思義;不得妄自尊大,文過飾非,欺詐蠻橫,見利忘義。
七、勤勞勇敢,質樸儉約。凡王氏族人都應勤勞本業,勇于創造,節儉持家,艱苦奮斗;不得好逸惡勞,頹廢懶惰,驕奢淫逸,揮霍浪費。
八、樂群貴和,德洽鄉里。凡王氏族人都應以德交友,嚴己寬人,尊老愛幼,扶危濟困;不得以怨報德,刻薄他人,恃強凌弱,仗勢欺人。
九、團結互助,共興宗族。凡王氏族人都應同心同德,互幫互助,互諒互讓,共興共榮;不得相互忌妒,相互攻擊,同宗爭斗,敗家損族。
公元一九九八年農歷臘月初一
第八篇 甘肅靖遠瓜園王氏宗族重要人物傳
王成年,二十一世。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古歷正月十四日,卒于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自幼習武,功力精絕,好行俠義,濟危扶困,打抱不平,譽滿邑里。同治三年(1864年),回民反清軍攻占陡城、東灣、瓜園等地,圍攻靖遠縣城,成年以鄉里武勇同義兄弟三十多人赴靖遠守城,殊死拼斗,多立戰功。事平之后,朝廷授以六品軍功,賞戴花翎,有古照遺存。同治八年(1869年)后返回瓜園,重新以農為業,勤儉持家,耕讀并重,教育子孫,和睦四鄰,德澤綿遠,邑人恭頌為鄉圣。民國六年(1917年),傾家資送長孫浩鼎去蘭州求學,后入黃埔軍校,功業有成。王門闔族家道日興,其厚德之遺澤不可泯沒,立傳以記。
王雍氏,二十一世。乳名翻順兒,生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農歷臘月二十六日,卒于公元1964年農歷十一月三十日,本邑雍家門人。長適二十一世祖萬年,操持家務,相夫課子。民國九年(1920年)大地震,萬年在山后(今東升鄉境)遇難,叔弟富年之妻魏氏亦遭不幸,雍氏強壓悲痛,毅然擔起了撫養子侄重任。將魏氏所生幼侄與親生女兒并重,悉心照料。三年后,叔弟富年因病去世,且伯兄鎰年已早逝,王氏二房一門,雪上加霜,幾無生理。雍氏以其超人的毅力、堅定不移的信心,含辛茹苦,起早摸黑,終于將親生的一子二女及五個侄兒、一個侄女撫育成人。對出生三天就離開生母的幼侄鳳儉,更是嘔心瀝血,傾注了無限的母愛和關懷。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年僅二十九歲的兒子鳳明去世,撇下兒媳連氏和三個孫子、一個孫女,雍氏又頑強地協助兒媳將孫子、孫女撫養成人。
太母雍氏雖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深明大理,膽識超人,曾為維護家庭的合法權益,獨闖縣衙,打贏官司。雍氏目光遠大,賢惠有識,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早年因孤兒寡母,家境貧寒,未能供子女上學,每多自責自怨,因之一再告誡子侄輩,不管有多大困難,都要拼力供娃娃上學。為王氏一門尊師重教,后輩學業有成的新家風打下了基礎。
雍氏高風亮節,堅貞不屈,任勞任怨,唯賢唯德,撫養教育了王氏二房兩代人,其精神將作為王氏宗族的寶貴財富永垂不朽。
王鳳麟,二十二世。字汝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十四日生,卒于公元1976年正月初六。公少聰穎好學,民國十三年(1924年)以優等生畢業于甘肅省立第一師范,后長期在靖遠從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敷文學校校長、女子學校副校長,治校有方,為靖遠早期教育事業的發展建立了卓著功勛。后歷任靖遠縣黨部文書、縣督學等職,為官清廉,淡泊名利。后因厭惡官場腐敗,辭職回鄉,在本村小學任校長,長期為家鄉教書育人。逢年過節,走家串戶,主動為四鄰畫窗花、寫對聯,深得眾鄉親的贊譽和愛戴。
公擅長書畫,早年曾受范振緒先生指教,尤以水墨山水、行楷見長,曾在法泉寺繪制壁畫多幅。文字功底深厚,善詩賦,晚年曾于黃河東岸垂釣,觸景生情,作“忙時務農閑垂釣,夕陽西下晚霞照。遙望胡城今猶在,可想當年民苦焦”一詩(胡城指今糜灘三角古城)。為砂梁村皮影戲場作對聯曰:“不大點地,有國有家有天下;這幾個人,能文能武能君王。”工整生動,寓意貼切,廣為傳頌。公一生仁德處世,胸懷磊落,深為時世所敬仰、稱頌。
王鳳翔,二十二世。字自重,生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卒于1951年農歷七月。早年曾就讀蘭州一中。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擔任東灣聯保主任,二十九年(1940年)任靖遠縣草料站站長,三十三年(1944年)任源順渠(即靖樂渠)老人(主管領導)。
源順渠是唯一的一條靖遠至東灣灌溉萬畝良田的主干渠,四十年代初,因黃河大水之后,河道北徙,渠口背水,祖厲河堿水遂流入河道,使萬畝良田變成堿灘,樹木枯死,莊稼幾乎絕收,民生凋敝。鳳翔在此時出任源順渠老人,任務之艱,可想而知。上任伊始,即夜以繼日,反復考察,聘請專家,制定方案,籌措資金,規劃修建祖厲河倒虹吸工程,將渠口上延至吳家灣,以期一勞永逸,造福一方。經千辛萬苦,多方奔波,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冬季,工程終于開工,冰天雪地,寒風刺骨,鳳翔挽起褲角,帶頭跳入冰冷的苦水中施工。為給民工籌措午飯,鳳翔不舍晝夜,多方奔走,說服縣長康天衢及城內富裕人家,小商小販為民工送飯送衣,起早睡晚,嘔心瀝血三年,終于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竣工通水。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的祖厲河倒虹吸涵洞,將永遠銘刻著鳳翔的名字。
鳳翔極為重視對宗族子侄的教育,四十年代即帶領族人重修王氏宗祠。王鳳儉,二十二世,中華民國九年(1920年)十一月十二日生,卒于1998年農歷九月二十一日。公出生三日,慈母西去,甫及三歲,嚴父見背,伶仃孤苦,由嬸娘雍氏撫育成人。因家境貧寒,早承家務,忍饑挨餓,起早貪黑,備受艱辛。為生計所迫,于1945年離開瓜園,到共和鄉小水村打工謀生,1947年娶妻吳氏,遂遷居共和鄉老莊村,挖土窯三孔,家徒四壁,維勤維儉,操持家計。1949年解放后,積極投身土地改革和互助組、合作化運動。因處事公正,工作出色,曾被評為縣級勞模,名載《甘肅日報》。此后數十年,以農為業,勤苦勞作,被鄉鄰譽為“種田能手”;熱愛集體,忠于職守,管水看樹,育果種菜,吃苦耐勞,嘔心瀝血,公心可嘉。晚年熱心公益事業,率先捐資助學,并敦促兒子祿邦多方奔走,會同各界人士為地方謀辦人畜飲水工程,興建標準化學校一所,造福桑梓,眾皆稱頌。
公天性淳樸厚重,耿直剛強,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和睦鄰居,扶貧濟困,雖未嘗讀書而識謀高遠,口不言人過失,心不嫉人名位,維賢維德,立言立行,忠厚傳家,禮義教子。子孫蕓蕓,或從政、或務農,皆謙和正直,恭勤敬業,成就卓卓。教子有方,功不可沒。垂暮之年,臥病在床,思念故鄉瓜園,牽掛宗族事宜,諄諄囑托祿邦,團結族人,續成王氏族譜,以慰列祖列宗。公一生不僅為子孫后代開創了新的生息繁衍之地,而且以自己的言行、業績、功德為王氏宗族爭了光,上不辱祖先,下遺澤后代。公逝世后,老莊村眾鄉親敬獻匾牌一塊,上書“勞苦功高”四字,是對其一生的充分肯定和客觀評價。公雖辭世,但其風范將長留人間,永昭后世。
王高氏,二十三世。生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卒于公元1963年農歷正月。近邑沙(砂)梁村人,出身名門大族,幼嫻內則,明識達理,慈惠賢淑。長適王門,夫諱壽邦。方期相夫教子,丕振家門,孰謂天道無常,夫君見背;長子登銀,方在襁褓之中,遺腹子登元尚未出世,母子孤苦伶仃,悲愴痛首;然高氏深明大義,矢志不嫁。其后恭勤恭儉,宵火達旦,縫補浣洗,徹夜不眠,一雙兒女漸次成人。民國十八年(1929年)饑荒,人多外逃,高氏又收養侄兒登禮、內侄女及侄孫女等撫養成人。為人慈惠善良,樂善好施,胸懷寬闊,和睦四鄰,故雖家門累遭不幸,而能于艱難之中奮發持家,喜享遐齡。語曰:仁者鴻壽,坤德遺澤,其家必昌,如高氏者,當之無愧矣。
王吳氏,二十三世。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生,卒于1971年農歷十月十六日。東灣鄉南頭村人。夫諱振邦,壯年病逝,吳氏矢志不嫁,撫養二子二女,惟艱惟辛。長子19歲夭折,次子登福30歲病逝,吳氏幾經磨難,兩代寡居,激勵兒媳,頑強生活,撫子撫孫,漸次成人。民國九年(1920年)大地震,弟敬邦及弟媳遇難,留兩幼女,吳氏也盡力撫育,視同親生。賢良慈惠,樂善好施,一生數遭大難,頑強抗爭,王氏宗族此一門人賴吳氏得嗣續不絕。至孫王茲,生六子,門第光大,家聲重振,子孫興旺,王吳氏必可含笑于九泉,福佑后世更加昌隆。
王浩鼎,二十三世。生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卒于公元1973年。成年長孫,聰敏好學,蘭州一中畢業后,考入北京警官學校學習。民國十四年(1925年),復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炮科學習。畢業后即入國民革命軍第九軍十四師炮兵營任排長,不久以軍功升任連長,繼任炮兵營長。民國十八年(1929年)調漢口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鐵甲車隊三大隊任隊長。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任國民軍一六五師四九三團團長。曾率部參加阻擊日寇的中條山戰役,戰斗中身先士卒,屢立戰功。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升任隴東師管區副司令;三十五年任武威保安副司令,三十七年任一一九軍王治岐部參謀長,監察組長,后任一一九軍二四七師副師長。1949年秋,天水解放,王治岐部退守武都,會同王浩鼎率部起義,收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九師任師長。1950年12月,調任西北軍區參事室參事,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議,1970年還鄉,1973年在蘭州病逝。
王靖泰,二十三世。鳳翔子,生于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卒于公元1994年農歷十一月。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入本鄉小學讀書,博聞強記,刻苦學習,品學兼優。1956年靖遠一中畢業后考入西北大學地質系,1960年畢業分配到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兩河口研究室工作,進行長江三角洲及海岸考察研究。后轉該校地質系,教授構造學及第四紀地質學,1970年隨地質系遷調上海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教授構造地質學,繼續進行長江三角洲、灤河三角洲及海洋變化研究,撰寫研究文集和論文八本。1979年調中國科學院冰川凍土研究所任副研究員,致力于冰川凍土地貌與冰川沉積學研究,其論文在國際學術界有很大反響。1982年后,曾兩次應邀赴歐洲進行學術交流,先后在英、法、意、德、比利時等國考察訪問。1985年調甘肅省科學院,任地質自然災害協調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兼任甘肅省科委技術評審委員會委員。1987年任該院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所長,同年晉升研究員。1988年被蘭州大學地理系聘為教授。1990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任命為甘肅省白銀市水澆地農業生產改良項目中國專家組組長。1991年起任甘肅高等教育評審委員會委員。1994年在蘭州病逝后,英國部分科學家捐款在倫敦大學設立“王靖泰基金會”,用于獎勵資助中國留英學生。
第九篇 瓜園王氏世系圖(略)
第十篇 瓜園王氏宗族現世逝世個人情況登記表(略)
第十一篇 跋
瓜園王氏,有譜可考者已二十八代,六百余年,即明初從軍武戍靖虜衛,遂居于靖虜。明中葉,支裔繁衍,其一支遷居瓜園,已四百余年。后數百年,因靖虜衛境內屢遭兵燹,加之天災荒旱,王氏后裔,或仕宦經商徙居他鄉,或逃荒、逃兵遠走他鄉,或遭受不幸,自一世至十六世,王氏宗族發展緩慢。十六世后,即清初中葉,支裔迅速繁衍壯大,二百余年,人口增至數千名,形成了今天譜系所記載的規模。
譜系之修,為歷代族人所重,自遷居瓜園,后代有人將宗族情況予以記載,明末至清中葉,多次組織續譜,惜舊譜均毀于同治兵燹,僅有族人保留的一些零星記載。四十年代,鳳翔公曾組織族人修王氏宗祠,并議修譜,因逢亂離,僅備部分材料,未臻完善。1980年后,國家振興,民殷物阜,盛世續譜,民理之常。世界聞名的科學家靖泰公晚年曾多次倡議族人續成族譜,鳳儉公等都切望族人盡快續成族譜,可知族譜之修乃族人之共望。1997年,由宗族各支裔共同協商,組成以祿邦叔為總編的王氏族譜編委會,著手搜集資料,整理族譜,譜序分別請全國人大七屆代表、原靖遠縣一中、靖遠師范校長、省教育學院副院長張克讓先生,原白銀市副市長王保泰先生,中共白銀市市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原靖遠縣縣委書記巨明禮,白銀市副市長張廷魁,市政協副主席王敬文、趙得琮,市人大秘書長、市書法協會主席梁一中,中國書法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新疆石河子文化局局長王愛廉,靖遠縣人大副主任馬天霖等題了詞,梁一中秘書長題寫了封面譜名。為了解決修譜中的一些疑難問題,族人共議,請《白銀市志》總編、族譜專家白天星先生為顧問,與族人共商確定了族譜內容及族訓、族規、人物傳、宗族佚聞等內容,并請白天星先生進行了統一修訂。譜序部分請中國當代文壇新星、書法篆刻名人、川口同宗王仲申先生工整謄寫。表錄部分請永新周緒南先生謄寫。世襲圖表請本邑展雨清先生及靖遠礦務局第二中學青年書法家吳天樞先生謄寫。農歷十一月十八日開筆寫譜,臘月初一舉行了規模宏大的落成祭譜儀式,白天星先生任主祭官,周緒南先生為司儀,王仲申、吳天樞先生為贊儀。樂隊由靖遠名樂手10人組成。打五色彩旗28面,象征王氏宗族已傳28代,分五行五福晉三排列。由地方名人趙得琮、馬天霖揭譜。鄒安民先生代表各方各界人士致賀詞。主祭官分別上了祭方神文、祭祖文、祭家神文、祭譜文等。
族譜之修,種類繁多,儀序亦雜。王氏宗族后裔唯恭唯敬,克成此譜。對所有襄助修譜的各界人士深表謝意。
靖遠瓜園王氏三房頭第二十四代后裔登賢 拜撰
于公元一九九八年農歷臘月初一
第十二篇 宗族佚聞——瓜園的傳說
祖輩相傳,明代以前的瓜園是一片紅柳叢生,荊蔓遍野的沼澤地。明萬歷年間,靖虜衛境內人口劇增,衛城(今靖遠縣城)王氏一族遂遷居瓜園,修筑堤壩,開墾荒地,經數十余年的辛勤開墾耕種,王氏支裔繁衍,人口增加,村莊也初具規模。有一年黃河發大水,沖毀堤壩,淹沒農田。有幾個年輕人蹚水到柳樹林,見一老人尸體在水中漂浮。青年們將老人尸體推入洪水中,讓洪水將尸體沖走。第二天,他們又見尸體重新被沖了回來,青年們將老人尸體打撈上來,掩埋在柳樹林后的沙灘上。第二年春天,村民們重筑堤壩,平整土地,種植莊稼。當莊稼旺盛生長的時候,人們發現掩埋老人的地方長出數株瓜苗,因下面埋著人,誰也沒去破壞。兩個月后,瓜蔓綠油油連成一片,中間結出數十個西瓜來,其中兩個瓜又大又圓,足有一百斤,全村人又驚又喜,人人保護,直到中秋佳節,村中長老共議,將兩顆最大的西瓜摘下奉祭月神,全村人共同賞月吃瓜。瓜切開后,熟好的西瓜瓤如蜜珍,瓜子烏黑明亮,味道甜美可口。瓜吃完后,村中長老將全部瓜子保存起來,第二年清明后,在河邊的河灘上全部種上西瓜,西瓜長得又大又圓,蜜甜爽口,清熱解暑,堪稱農家珍品。瓜園西瓜的名聲很快傳到府、縣衙門,府、縣作為地方珍品上貢京師。此后,瓜園的西瓜作為貢品聞名全國,瓜園的名字也同西瓜一樣流傳開來。王氏支裔在這塊地方繁衍生息,發展壯大,歷久不衰。
第十二篇 宗族佚聞——登孝公佚聞
登孝公,乳名長壽兒,乃佐邦之長子,生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幼年敏捷祥和,性純孝,勤儉持家,和睦四鄰。成人之后,興家立業,補修莊院時,在地基下挖出二郎真君木雕神像一尊,因屋舍狹小,無以奉祀,遂默禱神靈,發憤重塑金身,永奉香火。并將神像送還方神廟內。民國九年(1920年)大地震,公在東升馱糧村舊莊溝為救他人不幸遇難,夙愿不償,時年32歲,后代將其掩埋于大壩渠臺子。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東升馱糧村奉祀龍轎忽傳言,已為瓜園村登孝附龍轎,稱己職為王副官、八玄君,奉五殿閻君敕令代圣宣化,普渡兆民,治療疾疫,消除災難,救濟眾生。自此八玄君龍轎有求必應,大顯威靈,四方善男信女、災疾人家成群結隊,祈求神靈保佑,每多感應。后傳至瓜園本村,本境鄉民或稱王善人、王副官、八玄官,因多感應,沐恩村民合計送“善言通明”旌匾以示感戴。每年鄉民為建醮設壇,祈福消災,靈應異常。先圣曰:“天道溟溟,俗民難知?!笔律嫔凭壠媛?,錄之于譜,以示不朽。
公元一九九八年農歷臘月
后記
經過九個多月殫精竭慮的考證、分析和撰寫,重修王氏族譜序終于脫稿,該說的題外話似乎都已說到,然而當靜下心來思考修譜之事,祿邦等仍覺得還有些題外話需要向族人和后代再作些交代。
(一)瓜園王氏五百六十多年的族史能夠理出今天的頭緒,應當感謝歷代繪神主、鑄鐘磬、傳族史做出貢獻的列祖列宗和族外同仁,沒有他們的貢獻,王氏族人恐怕今天只有飯后茶余的一些傳說而已,在這次搜集、考證、落實有關族史資料的過程中,得到了大多數族人和族外親友的理解和支持,他們的幫助使我們攻克了族史考證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關,對此表示衷心感謝。
(二)在王世族史的撰寫中,盡管我們通過多種途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掌握了大量的資料,但是同歷史原貌相比仍不過是鳳毛麟角,在這種情況下,要撰寫一部把王氏各歷史階段都容納進去并貫通起來的族史,只能根據現已掌握的資料表述,如有不確切、不完善的地方,待后人有新的發現,就以新資料得出的結論修正補充。
(三)關于這次重修王氏族譜的宗旨和目的,已在引言中作了說明。這里想重申兩,點:一是這次族人上譜始終堅持男女平等的原則排列世系圖表,有男則男、有女則女,從未因有無男女而歧視任何族人。因此,每個王氏族人,不得以這次修譜為借口,為門庭有績,譜上有名,公然抵制對抗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二是根據因其所不知,而缺其所不知,亦史法也的原則,在重修的王氏族譜中,允許一些漏記、落記,也允許一些人無續過嗣之事,完全取決于過嗣人自己的意愿,自己不愿意者別人不能強求。
(四)為使王氏宗族新增人口適時上譜進牒,確保族譜世代相傳,建議從這次重修族譜為始,今后每十年續譜一次,每三十年修譜一次(下次修譜的時間為公元2028年)。續譜修譜的有關事宜仍由族人共同協商確定,愿宗族后代勿負前輩厚望,同心同德,將每次續譜修譜作為族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動,切實搞好。
靖遠瓜園王氏二房頭第二十三代后裔祿邦 拜撰
于公元一九九八年農歷臘月初一
補記
譜盒的設計、制作說明:
經編委會研究決定,由精通古今雕刻技藝的族人登文為族譜存放制作譜盒。登文博覽古今雕刻技藝書籍,大膽創新,精心設計、制作,歷時一月有余,于1998年古歷臘月初一敬制譜盒一架。
一、譜盒的規格
譜盒內長一尺二寸,寬九寸,高九寸,盒體通厚九分,蓋深三寸,體深六寸,共用和合榫鉚三十六個,內含家族和合通順、團結友好之意。
二、譜盒的圖案
1.蓋頂,以萬字經穿帶五福捧壽,中心鑲嵌“王氏族譜”四字。象征王氏族人子孫綿延,萬福萬壽。
2.蓋體四周,布如意流云,呈華蓋之狀,寓蒼天,寓寶蓋。
3.盒體四周共24個圖案。正前面設金線葫蘆,寓意子孫萬代;設福、祿、壽三多,寓意子孫后代多福、多祿、多壽;設核桃、荔枝、桂圓三元,寓意子孫連中三元,金榜題名;設官帶流傳,寓意后世官運亨通,代代流傳,家聲遠播;左側設琴、棋、書、畫四藝,寓意子孫多才多藝,奮發向上;右側設鐘、磬、塤、鼓、琴、柷、笙、管八音,寓意國正天順,官清民安,四海升平,家族和諧,睦鄰融洽。后側設金鼎一尊,象征江山永固,族望家盛,世澤綿長;設元寶一副,象征多元進寶,財源茂盛;設潮珠一副,象征四海寶珠靈光,閃爍家族文化繁盛之氣;設如意圖一副,寓意族人萬事如意,幸福吉祥。
4.盒身通體外圓內方,內含金錢,內方外圓,外圓內通,寓意通明透徹之意。
三、盒座
盒座呈須彌座造型,流云座底,六層托臺,十二欄桿護圍,寓意家族宗高族旺,根深蒂固,十二生肖族人盡皆聰穎賢惠,品行端正。
靖遠瓜園王氏族譜編委會 敬撰
上一篇:幾種碑文的賞析與寫作·記事碑·《美利渠記》(明·王業)
下一篇:幾種碑文的賞析與寫作·廟碑·《集厚村關帝廟碑銘》(游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