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七發·觀濤
枚乘
客曰: “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1)。至則未見濤之形也,徒觀水力之所到,則恤然足以駭矣(2)。觀其所駕軼者,所擢拔者,所揚汩者,所溫汾者,所滌汔者,雖有心略辭給,固未能縷形其所由然也(3)。怳兮忽兮,聊兮慄兮,混汩汩兮(4)。忽兮慌兮,俶兮儻兮, 浩㲿漾兮, 慌曠曠兮(5)。 秉意乎南山(6), 通望乎東海; 虹洞兮蒼天,極慮乎崖涘(7)。流攬無窮,歸神日母(8)。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蚣娂嬈淞髡圪?,忽繆往而不來(9)。臨朱汜而遠逝兮,中虛煩而益怠(10)。莫離散而發曙兮,內存心而自持(11)。於是澡概胸中,灑練五藏; 澹澉手足,颒濯發齒(12)。揄棄恬怠,輸寫淟濁; 分決狐疑,發皇耳目(13)。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傴起躄、 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 況直眇小煩懣、酲病酒之徒哉(14)?故曰: 發蒙解惑(15),不足以言也。”
太子曰: “善,然則濤何氣哉?”
客曰: “不記也(16)。然聞于師曰,似神而非者三: 疾雷聞百里; 江水逆流,海水上潮; 山出內云,日夜不止(17)。衍溢漂疾(18),波涌而濤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19),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溰溰,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20)。其波涌而云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21)。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22)。六駕蛟龍,附從太白(23); 純馳浩蜺,前后駱驛(24)。颙颙印印,椐椐彊彊,莘莘將將(25); 壁壘重堅,沓雜似軍行(26)。訇隱匈礚,軋盤涌裔,原不可當(27)。觀其兩傍,則滂渤怫郁,闇漠感突,上擊下律(28),有似勇壯之卒,突怒而無畏。蹈壁沖津(29),窮曲隨隈,逾岸出追(30)。遇者死,當者壞。初發乎或圍之津涯,荄軫谷分(31)?;叵枨囿暶短椿福艄澪樽又?,通厲胥母之場(32)。凌赤岸,篲扶桑(33),橫奔似雷行。誠奮厥武(34),如振如怒; 沌沌渾渾,狀如奔馬?;旎鞄輲?sup>(35),聲如雷鼓。發怒庢沓,清升逾跇,侯波奮振,合戰于藉藉之口(36)。鳥不及飛,魚不及回,獸不及走。紛紛翼翼,波涌云亂(37); 蕩取南山,背擊北岸; 覆虧丘陵,平夷西畔(38)。 險險戲戲, 崩壞陂池, 決勝乃罷(39)。 汩潺湲,披揚流灑(40),橫暴之極; 魚鱉失勢,顛倒偃側,沋沋湲湲,蒲伏連延(41)。神物怪疑,不可勝言。直使人踣焉,洄闇凄愴焉(42)。此天下怪異詭觀也(43)。太子能彊起觀之乎?”太子曰: “仆病,未能也?!?/p> 客曰: “將為太子奏方術之士有資略者,若莊周、魏牟、楊朱、墨翟、便蜎、詹何之倫(44),使之論天下之精微(45),理萬物之是非???、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46)。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豈欲聞之乎?” 于是太子據幾而起,曰: “渙乎若一聽圣人辯士之言(47)。”涊然汗出,霍然病已(48)。 〔注釋〕(1)望: 夏歷十五日。廣陵: 今江蘇揚州。曲江: 在今揚州市西南長江邊,原址已不可考。(2)恤(xu)然: 驚恐貌。(3)駕軼: 凌駕超越。擢(zhuo)拔: 高聳突起。揚汩(gu): 水波激蕩的樣子。溫汾: 凝聚。滌汔(qi): 沖刷。心略: 智慧,心計。辭給:辯才??|形: 詳盡細致地描述、形容。(4)怳忽: 通“恍惚” ,指江濤浩蕩無邊,看不真切。聊慄: 驚恐的樣子?;煦殂椋?水相合而疾流的樣子。(5)俶儻(ti tang): 亦作“倜儻” , 灑脫。這里指江濤無阻。㲿漾(wang yang):同 “汪洋” ,水勢深廣的樣子。慌: 浩茫?;艜鐣纾?指江濤汪洋一片。(6)秉意: 執意。這里有集中注意力的意思。(7)虹洞: 同“澒(hong)洞” ,天水相連的樣子。極慮: 窮思極想,引申為縱目遠望。崖涘(si): 邊際。(8)流攬: 即 “流覽” ,四面展望。歸神: 集中注意力。日母: 太陽。(9)繆往: 糾結著流去??姡?糾結。(10)朱汜: 南方的水涯。虛煩: 空虛煩怠。(11)莫: 通“暮” 。莫離散而發曙兮: 晚潮退去,早潮到來。內: 內心。持:安定。(12)澡概: 洗濯,蕩滌。概: 通“溉” 。灑練: 洗滌,沖刷。五藏: 心、肝、脾、肺、腎。藏: 同 “臟” 。澹澉(gan): 洗滌。頮(hui)濯: 洗刷。(13)揄棄: 驅除。恬?。?倦困,懶散。輸寫: 排除。寫: 同 “瀉” 。淟(tian)濁:骯臟。發皇:開朗。(14)傴(yu):駝背。躄(bi): 跛腳。發瞽: 張開瞎眼。直: 不過,僅僅。煩懣(men): 煩悶。 酲(cheng): 酒病。 : 醇酒。 酲: 即病酒。(15)發蒙: 意即啟蒙。解惑: 解除迷惑。(16)不記:沒有記載。(17)出內: 吞吐。內: 同 “納” 。(18)衍溢: 漫出。漂疾: 流得很快。(19)洪淋淋焉: 象山洪奔流而下的樣子。(20)浩浩溰溰(yi yi): 白茫茫的一片大水。帷蓋: 篷幕。張: 張設。(21)騰裝: 整裝奔騰前進。(22)如輕車之勒兵: 象將軍坐著輕便的戰車在指揮軍隊。勒:約束,統率。(23)六駕蛟龍: 用六條蛟龍駕著車子。附從: 跟隨。太白:河伯,河神。(24)純馳: 直馳。浩蜺: 白色的虹。蜺: 同 “霓” 。駱驛: 即“絡繹” ,連續不斷。(25)颙颙(yong)印印(ang):指波濤高大的樣子。椐椐(ju)彊彊: 一浪推一浪的樣子。莘莘將將(qiang):波濤沖激的樣子。(26)沓雜: 眾多的樣子。軍行: 軍隊的行列。(27)訇(hong)隱匈礚(ke): 波濤撞擊怒吼的聲音。軋盤涌裔: 形容波濤翻滾沸騰。(28)滂渤怫郁,闇漠感突:都是波濤激怒翻騰的樣子。律:當作“硉” 。石從高處滾下叫硉。這里形容波濤沖擊,象半空落下。(29)蹈壁: 拍打岸壁。蹈: 踩,這里作“拍擊” 解。沖津:沖擊渡口。(30)窮曲隨隈(wei): 江灣曲折處,波濤無所不到。追: 古“堆”字,指沙堆。(31)或圍: 地名。津涯: 渡口邊。荄(gai):通“陔” ,山隴。軫(zhen): 轉動。(32)青篾: 地名。枚: 狀如筷子,古代行軍時令士兵銜在口中,以免喧嘩。銜枚: 喻波濤無聲地前進。檀桓:地名。伍子之山: 即伍子山,因紀念伍子胥而得名。通厲: 遠奔。胥母:吳國地名,今屬江蘇省。(33)赤岸: 廣陵附近地名。篲(hui):掃帚,此作“掃”解。扶桑: 傳說中日出之處。(34)厥: 猶“其” ,代名詞。(35)沌沌渾渾: 指浪濤滾滾,前后相隨的樣子。混混庉庉(tun): 波濤的聲音。(36)庢(zhi)沓: 指江濤被阻礙而涌起。庢: 通“窒” ,阻塞。清升: 清波揚起。逾跇(yi):超越。指清波一浪超過一浪。侯波: 指陽侯(水神名)之波,即大波。藉藉: 地名。口: 指港口。(37)紛紛翼翼,波涌云亂:形容鳥魚獸交錯紛亂的樣子。(38)覆虧: 傾覆破壞。平夷: 鏟成平地。西畔: 西岸。(39)險險戲戲:傾倒危險的樣子。戲戲: 傾危貌。陂(bei) 池: 蓄水池,指堤防。 (40)(jie)汩: 波濤相擊的樣子。 潺湲(chan yuan): 水流的樣子。披揚流灑: 浪花四濺。(41)偃側: 翻覆,傾倒。沋沋(you)湲湲: 形容魚鱉顛倒狼狽的樣子。蒲伏: 同“匍匐” ,伏地爬行。連延: 一個跟一個,起伏不絕。(42)踣(bo): 跌倒。洄闇:嚇得昏頭昏腦。(43)詭觀: 奇景。(44)奏: 推薦。方術: 道術。資略: 才智。莊周、魏牟、楊朱、墨翟、便蜎、詹何: 皆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者。(45)精微: 精深微妙的道理。(46)孔、老: 孔子、老子。覽觀: 審閱鑒定?;I: 古代計算用的籌碼。(47)據幾: 扶著幾案。渙乎: 忽然清醒的樣子。(48)涊(nian)然: 汗出透的樣子?;羧唬貉杆俳馍⒌臉幼印?/p> 〔鑒賞〕《七發》是枚乘的獨創,在漢賦中自成一體。關于《七發》,其結構是用七段文字描寫七件事。枚乘寫《七發》,是借楚太子有病,吳客去問病,用七段話的一問一答所構成的一篇文章,正如前人早就指出是“說七事以啟發太子” 。它的諷諭性是比較鮮明的。枚乘之后,“七”體繁興,仿作有《七啟》、《七命》等,但沒有哪篇可與《七發》相比?!镀甙l》的作意是在于以 “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 的“要言妙道” (正確的道理)來啟發太子,讓他能夠從安逸享樂的精神牢籠中超脫出來,把自己的心病治好。枚乘生活在文景的時代。初為吳王劉濞的郎中,后為梁孝王的門客。他目睹了當時的貴族生活方式的糜爛腐朽,于是這篇《七發》假設吳客與楚太子的問答,使吳王與貴族們看了受到思想上的警戒。 《七發》除首段作為序曲外,下面分別寫吳客以音樂、飲食、車馬、游覽、田獵、觀濤這六個方面的進說皆不能于根本上激發楚太子的興致,用它們來陪襯最后一個方面,即只有圣人辯士之“要言妙道” ,才是使楚太子心病霍然而愈的唯一方法——這是全文的主旨,也是通篇的歸結。“觀濤” 一段,寫得汪洋恣肆,鋪采摛文,尤能體現《七發》的侈麗閎衍的藝術特色。這一段一共有兩大節文字。第一大節寫江濤的慣常景象,突顯它的壯觀; 第二大節寫江濤的特殊景象,突顯它的奇觀。江濤壯而且奇,自然就會令人駭異,使讀者為之震蕩,心胸開朗??雌饋恚涡卧趯憹瑢嶋H上意在寫人,緊緊扣住了開啟思想來進行精神治療這個馳騁談辯的中心,所以氣骨崢嶸,體勢雄渾,在文酣墨暢中滲透著作者的用心。第一大節是按觀濤之前、觀濤之時、觀濤之后的時間順序,逐層去寫江濤澎湃壯觀的景象的。在觀濤之前,一寫選擇時間。時間放在“八月之望” ,即指夏歷八月十五日月滿之際。這個時期,是潮水最盛的時期,也正是觀濤的最好的時期。二寫決定地點。地點放在 “廣陵之曲江” 。連朋友兄弟們也自遠方來揚州城外的曲江一覽江濤之勝,可見這里是遐邇有名的觀濤佳地。三寫目視水力。初至時還沒有看到“濤之形也” ,但“徒觀水力之所到,則恤然足以駭矣” ??础八χ健?就如此驚駭,那江濤之貌不就能夠想象得到嗎?看那水力所凌駕的、所拔起的、所播揚和激亂的、所結聚和滾動的、所滌除和洗蕩的種種狀態,即使是可用言辭略作敘述,也很難自始至終地去作詳盡細致的形容。這是為寫江濤準備蓄勢的,是見水力而知濤形的伏筆。在觀濤之時,首先通過觀濤者的視覺,出現了江濤壯偉的形象。 “怳兮忽兮,聊兮慄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儻兮,浩㲿漾兮,慌曠曠兮。” 浪濤滾滾而來了,只見其浩蕩無邊,恍惚迷離,不禁心驚膽戰。初時茫茫一片,少時浪峰突起,忽而汪然曠遠。在這里,窮態極形,將江濤的急速變化,描繪得肖如目前! 作者有意把“怳忽”、“聊慄” 、“忽慌” 、“俶儻” 諸詞拆開來,以中間夾著“兮” 字的排句,來顯示筆下的水勢的起伏連綿,使其產生一個比表層的形象組合更為豐富并有著想象余地的江濤盛境。其次通過觀濤者的感覺,出現了江濤變幻的妙景?!氨夂跄仙?,通望乎東海; 虹洞兮蒼天,極慮乎崖涘?!?“南山” ,指江濤發源之地; “東?!?,指江濤所往之地。觀濤者凝眸遠眺江潮從南山滔滔奔涌,又縱目直望江潮向東海泱泱流去,好一派大開眼界的氣象! 正因為觀濤者要“秉意” ,即集中注意力飽覽這江濤世界,所以他們才要透過天水相連的廣闊畫面去盡睹到江潮的歸處。然而,任憑他們如何想象也無法知曉其邊際的深秘。作者用反跌手法,使讀者在難以想象的想象中,獲得了一個超越江濤描寫本身的審美空間。觀濤者隨著江潮而“流攬無窮” ,便將心神聚集到旭日升起的東方,只見浪頭飛速地下馳,有時不知道會到什么地方才能停住,有時紛亂曲折地奔瀉,糾結著一去則不返回。這就把因順水與逆水而引起的波浪流轉的變化,畢現于眼底; 又把因目迷神亂而使觀濤者欲尋求得浪蹤濤跡的心理,傾露在紙上。當浪濤沖到南岸而“遠逝” 的時候,觀濤之人的內心不免虛竭煩躁,更加倦怠,對江濤的印象久久不忘,從夜里直至天明,好不容易才讓自己心安神定下來。這就把曲江觀濤的發人遐思,溢于筆端,又把江濤對人們心靈的沖擊,形于言表。觀濤之后,人們有深刻的感受: 從觀濤的精神效果上說,看了江潮胸中仿佛經過浸洗似的,五臟如同經過沖刷一樣,手足、發齒、顏面又好象經過滌汰般地干干凈凈,這樣就能揚棄懶散而思振作,就能去盡塵垢而潔自身,就能排除疑惑而斷是非,就能拋舍智昏而亮聽聰,一言以蔽之,就能改變一個人的精神面貌; 從觀濤的令人神往上說,在這時刻,即使有纏綿日久的老病,也會“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 。連駝背者也伸直身軀,跛腳者也提足走路,甚至連失明者也睜開眼睛,失聰者也掰開聾耳,竭力克服這些生理上的困難,去看一看浩浩蕩蕩的江潮,由此可想見到江濤的壯觀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量。既然觀濤能如此把殘疾者的興致調動起來,那何況還不過是些小小煩悶、昏醉病酒的這班人呢?作者借助吳客以彼推此,因勢利導去啟發楚太子的這些侃侃之論,喚起了讀者的聯想,讓江濤的非凡景象再現于腦海之中。這種回應手法,既是觀濤描寫的補充,又是觀濤內容的深化,并為 “發蒙解惑” 的結語,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第二大節以大濤激蕩奔騰的種種形貌為脈絡,挨次去寫江濤詭怪的奇觀景象。僅就江濤的壯觀,已足以使人們覺得耳目一新,再推出江濤的奇觀,那就更使人們感到驚心動魄了。文章始而總說江濤的三點特征: 聲若迅雷,傳響有百里之遙,此為一; 江水倒流,“海水上潮” ,此為二; 山中云氣吞吐,“日夜不止” ,此為三。而這三點,“似神而非”,看去似有神助,其實并非神力所致,給人有懸想莫測的神秘之感。正是因為如此,才形成了流水由平趨急,隨后便波涌濤起的勢態。繼之,作者運用一連串的比喻,鋪張揚厲,極寫江濤水勢的浩大及氣勢的雄偉,給人以夸麗風駭,膏潤于筆的藝術美的莫大享受。文章用 “白鷺之下翔”來比為山洪奔流而下,貼切地形容了濤在初起時的狀態; 用“素車白馬帷蓋之張”來比為白茫茫的一片大水奔馳而來,鮮明地形容了濤在上漲時的樣子; 用 “三軍之騰裝”來比為眾浪“云亂”般地滾滾向前,生動地形容了濤在洶涌時的聲勢; 用“輕車之勒兵”來比為潮頭橫出和上揚的井然有序,傳神地形容了濤在流行時的形姿。這些精當的設喻取譬,籠江濤于形內,而且騁奇思于意中,使其形象化,增強了可感性,創造了一個壯闊的境界。作者對江濤奇觀的描寫,沒有就此滿足,于是接下去潑墨揮灑,把用喻與擬人化的手法結合起來,進一步賦予曲江大濤以奇辭異采,構成尋繹無竟的想象之境,文筆如噴洪吐浪,令讀者振其華繪。你看,江濤放縱而來,勢如六龍駕車,在隨著帥旗所指的方向轉移,忽而象白色的虹霓,相連不斷地飛馳,狀貌逼真維肖,可謂切至極矣! “颙颙印印,椐椐彊彊,莘莘將將” ,用這排疊的三個短句,將波濤的高大,波濤的相逐,波濤的沖激,統攝進去。這種句型,正好與江濤似軍營之壁壘樣層層堅固地豎立,也正好與濤奔時象軍隊之行列般挨擠著前進的比喻,取得了形式和內容的契合,折射出作者的審美觀念。圍繞濤高、波逐、浪急,寫它們撞擊怒吼——繪聲,寫它們翻滾沸騰——繪形,其聲其形,強化了大水的勢不可當。看那兩邊岸旁,受阻的水流左沖右突,那升起的浪峰大起大落,簡直就象從半空中推石而下,這正如勇壯的士卒,勢猛無比,毫不畏懼。再看江濤,拍打著岸壁,沖擊著渡口,凡江灣深曲之處,無所不至,甚至能跨出崖堤,越過沙堆,誰若碰著就會死亡、崩潰。這些奇觀被描寫得神采飛動,讀之如臨其境,波狀濤聲,實在叫人心駭神悸。作者在以上用了眾多的比喻,沒有刻鵠類鶩之嫌,卻有新穎鮮活之妙! 下面是以地名表歷程來寫大濤的奔向:開始時從或圍這里的水邊出發,逢山隴處而回轉,遇川谷而分流,到青篾一帶時盤桓回旋,到檀桓一帶時無聲急進,到伍子山那里減速流動,然后再遠奔胥母之地。由于江濤勢大,侵逼赤岸而東行,直可掃及扶桑。由于江濤勢洶,橫奔象滾雷,大顯淫威,發怒無常。作者窮極自己想象所能達到的區域,把江濤流經各處的變化,寫得洪纖不漏,氣吞大荒,顯示了其駕馭文字的功力之深。最后,文章寫到巨流滔滔,狀似奔馬;水聲混混,猶如擂鼓,由它來承上啟下,假想濤在受阻時發怒旁溢,漸緩時清波高揚,而又在名叫藉藉的港口互斗相戰起來,以 “鳥不及飛,魚不及回,獸不及走” ,致使它們遭殃,來形容水勢的兇險; 以掃蕩南山,擊潰北岸,顛覆丘陵,鏟平西岸,來形容大濤的狂暴; 以崩壞江堤,莫能御之,來形容洪波的猛烈; 以魚鱉不由自主地顛顛倒倒,橫七豎八,來形容巨浪的翻騰。凡此種種,連水神也驚愕難言,怎不叫人嚇得喪神失智。這就很自然地導出觀濤的結論: “此天下怪異詭觀也” 。 觀濤一段,筆路疏放,馳墨不羈,多見鏗鏘有聲之句,也不乏繽紛絢爛之詞,的確給人以浩觀滿目,喧濤盈耳的美感。作者通過精巧的構思和豐富的想象,略形取神,將江濤的千匯萬狀的性格連綴成文,寫得縱橫開闔,波瀾迭起,顯出了描寫江濤的特有風格。不過,我們在承認枚乘寫觀濤,于所作的層層鋪敘渲染中表現了他的藝術才能和博聞多識的同時,也認為延文衍義有時過繁,彩繪藻飾有時過腴,極度夸張有時過玄,開了漢賦某些地方鋪揚過多的先端。
上一篇:《古文·《鳴機夜課圖》》鑒賞
下一篇:《古文·上林賦》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