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翁格
莫怨春歸早,花余幾點紅。
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
這首詩的作者翁格,字去非,江南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清康熙時諸生,詩人。
這首詩寫的是暮春景色,說春歸花殘,春來花又開,寓含著盛衰轉(zhuǎn)化的辯證觀的哲理。
第一、二兩句寫暮春景象,并表明對春歸的態(tài)度。春天歸去,花殘瓣殞,只“余幾點紅”。繁花似錦的景象沒有了,所余僅“幾點”,充分顯示了暮春的氣象。一般的人會產(chǎn)生傷紅悼綠的情緒,認為東風無情,摧殘了美好的事物,或抱怨春歸太早,致使好景不長。詩人明快地表明“莫怨春歸早”。為什么對春歸不怨呢?詩人告訴人們:“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根指花的根和莖,蒂指花果連接枝干的部位,這里主要指莖、干。只要根蒂還在,明年春風一吹,必然綻新蕾開鮮花。歲歲有,反映作者堅信來年必然是一個春風化雨,繁花似錦的春天,而且年年如此,歲歲如是。
這首詩的立意粗看和明代邱云霄的殘花詩相似:“昨日看花花滿枝,今朝爛熳點清池。無情莫抱東風恨,作意開時是謝時。”但細玩潛意則有所不同。《殘花》叫人不怨東風無情,是在說沒有不謝的花,沒有不死的人,沒有不散的筵席,不要為花謝而悲傷,開就是要走向謝的。《暮春》則由“謝”想到“開”,而且“歲歲有東風”,這就積極了。唐代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清代俞樾寫《花落春猶在》,出于同一理轍。事物的發(fā)展,新陳代謝,要看到新生的總是取代陳腐的,而且一代比一代進步,呈螺旋狀上升,而不是原樣的循環(huán)往復。翁格這首詩能給人以教益和鼓舞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上一篇:《晚歸遇雨·[宋]楊萬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有德之心下·[唐]王梵志》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