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舟過吳江[1]
【原文】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2]。
秋娘渡與泰娘橋[3],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4]。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注釋】
[1]吳江:江蘇吳江市,在蘇州市南、太湖之東,吳淞江流經此地,貫通太湖與黃浦江。
[2]簾招:酒旗迎風招展。
[3]秋娘渡與泰娘橋:吳江附近渡口和橋名。
[4]銀字笙調:調試鑲有銀字的笙管樂器。心字香燒:點燒篆成心字的香炷。
【作者】
蔣捷,宋末詞人。字勝欲,號竹山,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進士。入元不仕,隱居太湖竹山。元大德(1297~1307年)年間憲使臧夢解、陸垕“交章薦其才,卒不就”。代表作有:《賀新郎·秋曉》《賀新郎·約友三月旦飲》《賀新郎·吳江》《賀新郎·夢冷黃金屋》《賀新郎·兵后寓吳》《沁園春·為老人書南堂壁》等。其詞內容較為廣泛,頗有追昔傷今之作,構思新穎,色彩明快,音節鏗鏘。《四庫總目提要》稱其詞“練字精深,調音諧暢,為倚聲家之榘矱”。
【賞析】
宋亡,作者深懷亡國之痛,隱居姑蘇一帶太湖之濱,漂泊不仕。此詞為作者乘船經過吳江縣時,見春光明艷的風景借以反襯自己羈旅不定的生活所作的一首詞。
這是一首寫在離亂顛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全詞以首句的“春愁”為核心,用“點”“染”結合的手法,選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層層渲染,寫出了詞人傷春的情緒及久客異鄉思歸的情緒。
上片寫舟行江上,風雨飄搖,惹得春愁一片,只待借酒澆愁。然而風高浪急,只能望著酒樓上的旗幟迎風招展。煙雨迷茫中,還隔著“秋娘渡與泰娘橋”,極易使人想起交通、紐帶,想起女性的溫柔,想起家庭的溫馨。然而作客江舟,所能享受的除了“風又飄飄”,便是“雨又蕭蕭”了。上片以白描寫景,景中寓情,悲中有樂;下片則正面抒情,情中有景,樂中含悲。何日能夠回到家中,洗盡這沾染風雨征塵的客袍?吹起那銀字笙管,燃起那心字香炷。可如今,猛見櫻桃紅了,芭蕉綠了,敏感的客居詞人覺得時光走了,人已老了。明艷的春光與凄楚的神魂在強烈地對照著,春深似海,愁深勝似海,在時光的流逝中,“春愁”卻無法排遣。于是從看似嘹亮的聲韻中讀者聽到了夾雜著風聲雨聲的心底的嗚咽聲。
詞人在詞中逐句押韻,讀起朗朗上口,節奏鏗鏘,大大地加強了詞的表現力。這個節奏感極強的思歸曲,讀后讓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意味。
上一篇:《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于右任《白水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