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自尋死路的賈瑞
上回說到著名的焦大之罵,這回該說說焦大罵的“養(yǎng)小叔子”指誰了。
這就不得不說說茗煙鬧書房時的那位管理員同志賈瑞了。他本是賈府的遠支賈代儒的孫子,因為賈代儒頗有文名,那秦邦業(yè)便是慕他當代老儒之名,才不惜血本送兒子到他門下就讀,偏這樣的老學究卻調(diào)教出賈瑞這樣提不上臺盤的下三爛,連仆人李貴都當面說他:“不怕你老人家惱我,素日你老人家到底有些不正經(jīng),所以這些兄弟才不聽。”可就這么個被一群頑童折騰得毫無章法的猥瑣男,卻出人意料地公然挑逗王熙鳳,而且言辭之中頗有威脅之意:“嫂子連我也不認得了?不是我是誰!”照理賈瑞和王熙鳳壓根就沒有見面的理由,但賈瑞的語氣中分明他和王熙鳳是老熟人了,王熙鳳見了他“望后一退”的行為顯然讓他很不爽,因此話語當中便頗有幾分怨憤之情。
這就奇了!賈瑞雖說是賈家的親戚,但實際上不過是個寄人籬下的窮書生的孫子,怎么敢用這樣的語氣和榮國府的CEO講話?更何況鳳姐兒的威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賈瑞這種平時趕著拍薛蟠馬屁混兩個小錢花的貨色,看見她理應躲著走才是,豈有迎上去的道理?我想這其中必有隱情,且聽我慢慢道來。
賈瑞調(diào)戲王熙鳳的地點是在天香樓附近,關(guān)于天香樓的故事不用我多說,各路研究者都快把樓給討論塌了,總而言之,此處既是賈珍與秦可卿“爬灰”的所在,也是秦可卿最終命喪九泉的地方。王熙鳳與尤氏每次見面都要半真半假地嬉笑怒罵一陣,好多人認為這是她倆交情好的象征;我卻從不這么認為。我以為這分明就是二人面和心不和的體現(xiàn)。而王熙鳳和秦可卿的友誼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正的要好,兩人時常聊著聊著便各自紅了眼眶,觸動心經(jīng)。說話從來都是低聲細語地互訴衷腸,哪里像和尤氏那樣大說大笑,不過做戲罷了。
秦王二人怎么會有這么深厚的情誼的呢?有人說:男人之間最鐵的友誼是一起扛過槍,一起嫖過娼;我想女人也差不離,秦王二人定然是守著共同的秘密才會有如此緊密的階級友情;那就是一起偷過腥。不然秦王二人怎么可能建立起這樣的友誼呢?哪里來的這“許多衷腸話兒”呢?王熙鳳向來目中無人,憑什么會對寧國府這個既不當家也不理財、毫無身家背景的孫少奶奶情有獨鐘呢?而此事恰被無意閑逛的賈瑞窺見,于是這賈瑞的閑逛便從此無心變有意了,他與王熙鳳的相遇就絕非偶然了,而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了。
那么秦王二人偷腥的對象是誰呢?先來說說王熙鳳,當賈瑞在天香樓附近出現(xiàn)在她面前,說了幾句不疼不癢的話后,她便在心中暗自發(fā)誓:“幾時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什么樣的深仇大恨,才能叫王熙鳳必置對方于死地呢?直接死在王熙鳳手上的一個是尤二姐,那是奪她丈夫,甚至有可能毀她家的,所以恨之入骨。那么這個賈瑞呢?僅僅是對她說了幾句輕慢之語,便要弄死他?當然不至于。有人說關(guān)鍵是賈瑞后來上門找了王熙鳳好幾次呢!錯!王熙鳳對賈瑞的殺心在書中明寫的第一次見面時已起,后來賈瑞不知死活上門找的那幾次,不過是給自己多燒了幾道催命符罷了。是王熙鳳深感這賈瑞仿佛一張甩不脫的狗皮膏藥,粘上自己了。所以要么就等著這只癩蛤蟆握著自己的把柄,恣意要挾,要么主動出擊,弄死他拉倒,一了百了。
想必當賈瑞撞破王熙鳳秘事之時,王熙鳳當時一定是迫于形勢,低頭服軟了,抑或給過什么承諾,如今賈瑞是要她兌現(xiàn)來了。而且這賈瑞遇到鳳姐兒的當天,邢王二位夫人都在場呢,那賈瑞“猶不時拿眼睛覷著鳳姐兒”。這可實在是個高度危險的非死不可的家伙啊!一點兒也不懂得貴族們的游戲規(guī)則,三綱五常那是必須放在面子上的。此處更有尤氏的一句話用以點睛,鳳姐兒離了賈瑞來到天香樓見男士都不在了,開玩笑說他們“背地里又不知干什么去了”,尤氏立刻笑道:“哪里都像你這么正經(jīng)人呢。”這分明是句暗諷之語,放在平時鳳姐兒的嘴巴豈肯饒人,但這次卻沒有還擊,顯然是還沉浸在偶遇賈瑞的驚魂未定的狀態(tài)之中。
這個賈瑞既然讓天不怕地不怕的鳳姐兒陷入了恐慌之中,那他的確是死定了。但是王熙鳳畢竟是個閨中女子,而且賈瑞又不是什么家養(yǎng)的奴才,想打想殺聽憑主子擺布,所以想弄死他哪那么容易?必須得有幫手才行。可是這樣的事得找什么人做幫手呢?可不是膀大腰圓有力氣就行的,殺賈瑞的根本目的是因為怕他泄密,那么就只有同為局中人方才可行,通俗點說也就是必須得是一條繩上的螞蚱才最靠譜。
那么王熙鳳選了誰做幫手呢?書中第十二回,王熙鳳對賈瑞說:“果然你是個明白人,比蓉兒兄弟兩個強遠了。我看他那樣清秀,只當他們心里明白,誰知竟是兩個糊涂蟲,一點不知人心。”這么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話,可是賈瑞正“喜的抓耳撓腮”,色迷心竅,哪有心思細想王熙鳳說了什么,因此一步跨入了王熙鳳、賈蓉、賈薔所設的相思局中,最終一命嗚呼。
那么為什么賈蓉、賈薔和王熙鳳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呢?且待下回分解。
上一篇:紅樓夢《聰明累》解讀
下一篇:紅樓夢《芳官》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