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趙師秀詩《雁蕩寶冠寺》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行向石欄立,清寒不可云。流來橋下水,半是洞中云。欲住逢年盡,因吟過夜分。蕩陰當絕頂,一雁未曾聞。
此詩寫于雁蕩寶冠寺所見景象,頗有特色。雁蕩分南北: 南雁蕩在浙江平陽西南;北雁蕩在樂清東,絕頂有湖,水常不涸。大雁常留其間,故名雁蕩。雁蕩山風景奇秀,名勝很多,有百二峰,六十一巖,四十六洞,十三瀑等。寶冠寺在當時亦一名勝。此詩首聯頷聯所寫,指何處之橋不明。 雁蕩有仙人橋,在雁蕩山北的閤仙亭山脊。石橋橫跨其上,形如龜背,橋長約一百米,寬二十米,橋下流云似水,山風過時回蕩呼嘯,人在橋上,不敢久立。此處所寫景觀似與此相類。“行向石欄立,清寒不可云”,人立石欄旁,清寒襲人,難以用言語表達。為何如此寒冷? 因時已歲底(下文已點明),加之寶冠寺所處地勢很高,故云。接下來兩句“流來橋下水,半是洞中云”,憑欄向橋下看去,只見云水翻涌,別是一番勝景。上文講過,雁蕩山有四十六洞,著名的有天窗洞、石梁洞、仙姑洞等,洞中生霧,藏云,故云“半是洞中云”。此聯寫雁山景觀最為出色,使人如臨其境,目眩心動。睹此壯觀景象,自然想多留時日,詩便轉入了第三聯,寫自己的愿望與心情。“欲住逢年盡,因吟過夜分”,要想多逗留一些時日,而適逢年殘歲底,不能長住。但心情激動興奮的作者難以入眠,一直吟誦到深夜。“蕩陰當絕頂,一雁未曾聞”,蕩陰即雁蕩山頂的小湖,時已深夜,詩人因以未聞一聲雁來照定地名,又襯托夜的寂靜,表現自己清幽淡泊的襟懷。
詩全用白描,看似平淡,實涵水磨功夫。這樣簡易而清淳的詩,便是“永嘉四靈”詩風的特色。
上一篇:續齊諧記《陽羨書生》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李賀詩《雁門太守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