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鶚
書燈佛火影清涼,夜半層樓看海光。
蕉飐暗廊蟲吊月,無人知是半閑堂。
此詩作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原題共二首,這是第二首。葛嶺,在杭州西湖寶俶山西面,相傳是晉代葛洪煉丹之所。精舍,即佛堂。南宋度宗時,權(quán)相賈似道曾賜第葛嶺,筑半閑堂,把自己的塑像置于堂中,又取美貌宮人及娼尼為妾,日肆淫樂,曾與姬妾們據(jù)地斗蟋蟀,置軍國重事于不顧。當(dāng)年權(quán)相尋歡作樂的半閑堂,如今卻成為凄清的佛堂,這首詩即感此而作。
“書燈佛火影清涼”,精舍之中,大佛之前,一抹暗淡的燈光,照出夜讀人孤寂的身影。“佛火”,指佛前的琉璃燈。點明“精舍”的題面。“清涼”二字,既寫境地氛圍,也透露內(nèi)心的感受,同時點出秋天時令。“夜半層樓看海光”,層樓,高樓。看海光,其實就是看大海的日出,因為葛嶺的最高處是初陽臺,登上初陽臺,向東眺望,可以看到遠(yuǎn)處的錢塘江,相傳在天氣晴好的時候,還能看到東海日出。“葛嶺朝暾”,即是西湖勝景之一。這里“夜半層樓看海光”,是寫作者夜間輾轉(zhuǎn)不能成寐,這時有一絲微光透入窗欞,以為天色已明,想登上高樓去看大海日出,這是對秋夜月光的一種幻覺。接著筆意一轉(zhuǎn),“蕉飐暗廊蟲吊月,無人知是半閑堂”,這兩句寫作者不眠步月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回廊幽暗,芭蕉在秋風(fēng)中搖動,枯葉窸窣,秋蟲在冷月下哀鳴,仿佛是在憑吊這歷史的遺址。如此凄涼的境地,又有誰會知道這里曾經(jīng)是奢靡繁華的半閑堂呢?當(dāng)年賈似道曾在這里與姬妾們斗蟋蟀取樂,而今這哀鳴吊月的蟋蟀,卻分明在吟唱一曲挽歌。時移世換,歷史無情,當(dāng)年這位炙手可熱的權(quán)相,大概不會想到他這安富尊榮的第宅,身后竟會變成清冷蕭索的佛堂吧?作者面對一片冷月秋聲,發(fā)出了一種蒼涼的歷史感慨。“無人知是半閑堂”,這決不是為半閑堂遺址的滄桑變化而惋惜,卻是對賈似道之流誤國權(quán)臣的一種冷峻的諷刺。他們盡管生前可以顯赫一時,死后卻難免遭到人們的鄙棄,所憑吊者,唯秋蟲而已。這一聲喟嘆,看似即景而發(fā),卻包舉時空古今,流露出鮮明的歷史評判,出語警切而深得含蓄之旨。
這首小詩筆意清峭冷雋,反映了厲鶚詩風(fēng)的特點。從“夜半層樓看海光”到“蕉飐暗廊蟲吊月”,用筆騰挪善變,意境虛虛實實,拓展了小詩的藝術(shù)天地。而前三句逐層轉(zhuǎn)遞,以逗出結(jié)尾一句,水到渠成,有自然點睛之妙。
上一篇:趙俞《聞鷓鴣》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袁枚《謁岳王墓作十五絕句(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