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踏莎行①·寇準》春暮
春暮
春色將闌②,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③。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馀香裊④。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⑤。菱花塵滿慵將照⑥。倚樓無語欲銷魂⑦,長空黯淡連芳草。
①踏莎行,詞牌名。 ②闌,殘,盡。 ③紅英,紅花。 ④屏山,屏風。⑤杳杳,深遠無邊際。 ⑥菱花,鏡子。 ⑦銷魂,形容極度傷心。
這首作品是寇準含思凄惋,沉郁多情詞風的代表,屬于傷時惜別之作。詞的內容借春色將去,美人唯恐自己青春逝去的愁悶,寄托唯恐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憂慮。全詞于字里行間處處躍動著抒情女主人公對于紅英落盡、芳歇春去的感傷與惋嘆,流露出一種美人遲暮、青春易逝的惆悵之情,讀之令人銷魂,堪稱閨怨詞中的佳作。
上片起首三句寫暮春殘景,襯托出女主人公對于遠在他鄉的意中人渺茫的期待。春色將闌是概括性的敘述,鶯聲漸老是寫耳中所聞,紅英落盡青梅小是目中所見。這三句,營造出衰殘、遲暮的情致,為寫女主人公的傷春情懷制造了氣氛。接著由室外景轉向室內來,由寫景轉到寫人。房屋是華美的,此刻靜無人聲,但覺細雨濛濛;屏風掩住了室內景象,只見那尚未燃盡的沉香,馀煙裊裊。以“馀香裊”來襯托室內環境的靜,從而含蓄地寫出女主人公的憂愁。
下片寫女主人公落寞失望中,又一次回憶起昔日依依惜別時那私下的約言,然而對方一直音信杳然。這兩句,把女主人公那種難忘往日戀情的內心情感深沉地表達出來了。“菱花塵滿慵將照”,寫女主人公懶于對鏡梳妝,鏡匣很久不打開,那上面都積滿塵土了。這三句連貫直下,把她為情所苦,但卻決不負情的心愫,通過句句加深,層層加重的復疊手法,表現得沉摯凝煉。結拍寫女主人公心情極度難過。倚樓望遠,希望看見意中人的身影,可是這時候眼睛所能望見的,只是長空暗淡、芳香連綿。而遙望著的那個人,卻始終不見歸來!以寫景收束全篇,余韻無窮。
全詞情景交融,意境渾然,風格清新,語言曉暢,寫得情思綿綿,凄婉動人。詞中以寫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寫景結,以景結情,將暮春時節一位閨中思婦懷念久別遠人的孤寂情懷抒寫得委婉動人。
●寇準,字平仲。他的詩詞多是清新之作,著有《寇萊公集》七卷。他是北宋時期的稀世神童,聰慧過人。北宋杰出政治家,當時京城民謠有“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之說。
●《踏莎行》又名《芳心苦》《踏雪行》《柳長春》《惜余春》《喜朝天》。明朝楊慎《詞品》謂此調名取自唐朝韓翃詩“踏莎行草過春溪”句。此調始見于宋朝的寇準、晏殊詞。全詞五十八字,上下片第二、三、五句皆押韻,均用仄聲韻。上下片的首兩句,必須用對仗。
●據史書記載,寇準小時候,其父大宴賓客,飲酒正酣,客人請小寇準以附近華山為題,作《詠華山》詩,寇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兩步,到第三步便隨口吟出一首五言絕句:“只應天山有,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邁,回首白云低。”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詩還要快出許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芳草”在古詩詞中有著豐富的內涵:一象征離愁。《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畔草”起興,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二象征人事盛衰、懷古。“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烏衣巷》);三象征自然、回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四象征春天、生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五象征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屈原“芳草美人”的象征即是。
寇準還有一首同題材同風格的作品,詞中也描寫了一位思婦的形象,可對比賞析。
江南春
寇準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遠,蘋滿汀洲人未歸。
此詞以清麗婉轉、柔美多情的筆觸,抒寫了女子懷人傷春的情愫。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圖景:一泓春水,煙波渺渺,岸邊楊柳,柔條飄飄。“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觸目傷懷,想起當年長亭惜別之時。“孤村”句說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陽”句則包含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凄涼和感傷。結拍兩句直抒胸臆,將女主人公的離愁抒寫得淋漓盡致,使人感覺到她的青春年華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長等待中流逝。
兩首詞都有“芳草”這一意象。從形態上講,芳草茂密青翠,綿延不斷,伸向遙遠的天際,使離人久久凝眺的雙眼遇到了春天的顏色,目光便隨芳草遠遠地延伸,自然而然,情懷也隨之而去,飄至所思之人身邊。一如離別相思之情,濃郁,深沉,悠長不斷。
紅英落盡春梅小。
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遠,蘋滿汀洲人未歸。
上一篇:宋詞《踏莎行·呂本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酹江月·胡世將》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