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宋金元文·范仲淹·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① 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② 。越明年③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④ 于其上。屬⑤ 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⑥ ,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⑦ ,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⑧ ,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⑨ 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⑩ 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⑪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⑫ 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⑬ ,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⑭ 斯人,吾誰與歸⑮ ?時六年⑯ 九月十五日。
〔注〕① 慶歷四年: 公元1044年。慶歷,宋仁宗年號。②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滕子京,名宗諒,河南(今河南洛陽一帶)人。與范仲淹同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為泰州軍事判官時,曾助范仲淹主持筑捍海堤堰。慶歷二年,他以天章閣待制任環慶路都部署、并知慶州,在防御西夏方面曾有貢獻。次年被人誣告,牽連甚眾,囚系滿獄。范仲淹、歐陽修為之辯白,遂貶知鳳翔府,后又貶知虢州。慶歷四年,王拱辰提出滕子京“盜用公使錢,止削一官,所坐太輕”;因而又貶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陽一帶)。③ 越明年: 到第二年。越, 及,到。④ 唐賢今人詩賦: 如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杜甫的《登岳陽樓》、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夏侯嘉正的《洞庭賦》等,都是寫“岳陽樓之大觀”的。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及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兩聯,尤其有名。⑤ 屬: 同“囑”。⑥ 湯(shāng 商)湯: 水流大而急的樣子。⑦ 遷客: 謫遷的人。騷人: 詩人。⑧ 霪雨: 連綿的雨。霏霏: 雨飄落的樣子。⑨ 去國: 離開國都。⑩ 錦鱗: 指魚。⑪ 把酒臨風: 端起酒杯,面對著風喝酒。⑫ 廟堂: 指朝廷。⑬ 處江湖之遠: 指不在朝廷做官。⑭ 微: 假如沒有。⑮ 吾誰與歸: 我同誰一起呢?與,同“歟”,表示疑問。歸,歸附,歸依。⑯ 六年: 指慶歷六年。
宋人王辟之曾說: “慶歷中,滕子京謫守巴陵,治最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陽樓,屬范文正公為記,詞極清麗。蘇子美書石,邵篆額,亦皆一時精筆。世謂之‘四絕’云?!?《澠水燕談錄》卷六)作為“四絕”之一的《岳陽樓記》,確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文。
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敘作記的原因。分三層?!皯c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边@是第一層?!爸啞弊质侨牡年P鍵?!霸矫髂?,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边@是第二層。一個被“謫”的人而能做出這樣的成績,自然值得贊美。作者寫這幾句,正是贊美滕子京;但也另有用意,后面再談?!澳酥匦拊狸枠牵銎渑f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边@是第三層。“乃”字承上啟下,說明“重修岳陽樓”是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前提下進行的。
第二段共兩層。作者在前一段只用兩句話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全部工程;并沒有描寫重修后的岳陽樓如何壯麗,因為這與他所要表現的主題無關。到了第二段,先寫岳陽樓上所見的自然形勝: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边@是第一層,也寫得很概括。因為一則“前人之述備矣”(與前段中的“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呼應),用不著重復;二則這不是重點,僅是逐漸向重點過渡的橋梁。是怎樣過渡的呢?“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是第二層,以“然則”承上轉下: 既然岳陽樓之大觀如此,那么,南來北往的“遷客騷人”(“遷客”與前段中的“謫”字呼應)到這里登高四望,觸景而生的情感豈不有所不同嗎?這一反問引出了第三段和第四段。這兩段是對“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回答。多用偶句,在形式和內容上是對稱的: 都是先寫景,后寫“遷客騷人”觸景而生的“情”。景不同,情也不同。一悲一喜,形成鮮明的對照,坐實了上面的“異”字。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點,即古人所謂“結穴”?!班捣?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用以否定上兩段所寫的“遷客騷人”,這是第一層?!安灰晕锵?,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具體地寫出“古仁人”不同于“遷客騷人”的宏大抱負,回答了前面的“何哉”,這是第二層?!班?微(非)斯人,吾誰與歸?”這是第三層。作者含蓄地、但也明確地表示了他的態度: 他是把這樣的“古仁人”作為學習的榜樣的。雖然沒有提“以物喜”、“以己悲”的“遷客騷人”,實際上是把他們否定了,而那種感慨系之的語氣,更加強了否定的力量。
全文步步深入,由反而正,章法謹嚴而又富有變化。
在一篇作品中否定什么,肯定什么,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作者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傾向有關。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代,北宋王朝因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已復雜而尖銳,民族矛盾(契丹的威脅、西夏的侵略)也日益嚴重。不少有遠見的知識分子要求實行政治改革,并以范仲淹為中心,形成一個較有進步性的政治集團,與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邪黨”(以夏竦、呂夷簡為中心)作斗爭。由于大地主官僚的經濟力量仍然保持支配地位,在政治上也自然握有實權,因而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中的許多人物,都一再地遭到打擊,作了“遷客”。
慶歷三年(1043)以后,大地主官僚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夏竦、呂夷簡等由于歐陽修、蔡襄、孫沔等交章彈劾而先后被罷免,范仲淹、韓琦、富弼等執掌政權,提出許多改革政治的主張: 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對內外職官嚴加考核,非有功績,不得升遷;嚴選各路監司,有不稱職者,就班簿上一筆勾去。又更定蔭子法: 公卿大臣除長子不限年齡外,其他子孫非年過十五、弟侄非年過二十,不得蔭官。這些措施,立刻引起許多貴族、舊臣、濫官污吏的不滿,攻擊范仲淹引用朋黨,甚至偽造石介給富弼的信,誣告他們要廢除皇帝,終于慶歷五年,迫使他們離開朝廷。
《岳陽樓記》是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寫的。作者于前一年出知鄧州。就是說,作記的時候,他已經是“遷客”。在中國封建社會里,“遷客”往往也是“騷人”(詩人)。那些“遷客騷人”,大都因“懷才不遇”而牢騷滿腹,多愁善感。作者在幾次被貶謫、如今又作“遷客”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卻能否定一般“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被個人得失和環境變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謂“古仁人”作榜樣,這分明是對自己的鞭策,也是對因受“邪黨”迫害而作了“遷客”的許多朋友的勉勵——首先是對滕子京的勉勵。
滕子京有才能,有抱負。然而作為一個“遷客”,他的情感卻和記中所贊揚的“古仁人之心”相去甚遠。范公偁在《過庭錄》里說:
滕子京負大才,為眾所嫉。自慶帥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文正(范仲淹)與之同年友善,愛其才,恐后貽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患無隙以規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故記中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其意蓋有在矣。
范公偁是范仲淹之后,他的《過庭錄》所記的事實,都是從他父親那里聽來的。其中關于范仲淹的部分,相當可信;這條關于滕子京求寫《岳陽樓記》的材料,尤為珍貴。此后的有些材料,也可以與此相補充。如南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四)云:
放臣逐客,一旦棄置遠外,其傷悲憔悴之嘆,發于詩什,特為酸楚,極有不能自遣者。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 “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慟數場!”閔己傷志,固君子所不免,亦豈至是哉!
看了這些材料,再來讀《岳陽樓記》,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的“謫”字,的確是全文的關鍵,而“先憂后樂”云云,則是全文的結穴。中間否定的“以物喜”、“以己悲”的“遷客騷人”,分明包括滕子京在內;后面提出的“古仁人”,也正是希望滕子京作為榜樣,進行學習的?!班?微斯人,吾誰與歸?”說的是“吾”,指的主要是滕子京。那意思是: 我離開了這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古仁人”,就迷失了前進的方向,那么,你呢?
前面說過,“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是贊揚,但也另有用意。用意何在呢?那就是勖勉滕子京應該看得遠些,不必“憑欄大慟”,而要進一步做到“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這篇作品的客觀意義當然有更大的普遍性;但作者卻主要是規勸,或者說是批評“罕受人言”的滕子京的。規勸、批評而不露鋒芒,卻又很有力量,也顯示了作者的構思之妙。
就藝術表現說,《岳陽樓記》有許多特點。駢散結合,排比工整,詞采富麗,頗有詩味,這是眾所熟知的。結構嚴密,構思精妙,規勸滕子京不露痕跡,卻很有力量,這也在前面談過了。除此而外,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這篇文章仿佛一向以善寫景著名。《后山詩話》中說: “范文正公為《岳陽樓記》,用對話說時景,世以為奇?!蹦切懢安糠?,的確相當出色。作者以非常精練的詩的語言,描繪了幾種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色,形象鮮明突出,極富感染力。
可是這篇作品,卻并不是寫景文。
古文中的“記”,從前的許多文論家都認為是“記事之文”。而《岳陽樓記》卻只有第一段“記事”,中間幾段大部分“寫景”,最后一段,又分明是“議論”。一種文章體裁,并不是一個死硬的框框。范仲淹把“記事”、“寫景”、“議論”冶于一爐,正顯示了他的創造性。
不過只說有記事、有寫景、有議論,還不足以說明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這篇文章,實質上是議論文——獨特的議論文。
寫議論文,通常先提論點、再擺論據。而這篇文章的論點卻在最后,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個論點,是通過對“遷客騷人”的否定樹立起來的。全文的第一段突出“謫守巴陵郡”,第二段從“岳陽樓之大觀”引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叭舴颉?、“至若”兩段盡管寫景很出色,但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為了寫“遷客騷人”的“情”;而寫“遷客騷人”的“情”,又是為了用這種只局限于個人的“情”來反襯“古仁人之心”的“偉大”、“崇高”,實際上起了論據的作用。
有扼要的記事,有生動的寫景,有簡明的議論;寫景與議論,又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而這一切,又都集中于強化“先憂后樂”的論點。正因為這樣,隨著《岳陽樓記》的廣泛傳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話便日益深入人心,化為鼓舞人們關心天下、獻身民眾的精神力量。
上一篇:《古文·山居斗雞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左忠毅公逸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