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治國強本論》原文與翻譯、賞析
國勢強,則動罔不吉①;國勢弱,則動罔不害。譬人元氣充實②,年力少壯,間有疾病③,旋治旋愈④,湯劑針砭⑤,咸得收功;元氣虛弱,年力衰憊,一有病患,補東則耗西,實上則虛下⑥,雖有扁盧⑦,無可奈何。昔有人年七十矣,而患腸澼⑧。醫曰:“此臟熱也!”飲以寒劑,寒停胃中,腸澼未愈,而痛胃不能食。醫曰: “此中寒也!”投以溫劑,助其飲啖,虛火內炎,胃未強而病眩冒不能寢⑨。于是,又從而消導之⑩,下利數日而斃矣(11)。此其治之非不對癥也,而卒以死者,元氣不勝故也。是以君子為國(12),務強其根本,振其紀綱(13),厚集而拊循之(14),勿使有釁(15)。脫有不虞(16),乘其微細,急撲滅之,雖厚費不惜,勿使滋蔓(17),蔓難圖矣(18)。
【鑒賞】 明代中葉以后,君昏臣佞,政治腐敗,經濟衰頹。張居正當政后進行改革,吏治改善,政體為肅。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 互市馬匹積金四百余萬,且有利民耕邊防。本文是他治國方略中的重要方面,即治國強本的思想。
文章以議論入題: “國勢強,則動罔不吉; 國勢弱,則動罔不害。”就是說國家強盛,各種舉措都會吉利順暢; 國家衰弱,什么舉措都受挫致害。再譬以人,如 “元氣充實”,偶有疾病,無論服藥扎針,“旋治旋愈”; 如 “元氣虛弱”,年老力衰,一旦有病,則 “補東則耗西”,“實上則虛下”,即使有扁鵲那樣的名醫,也無辦法。生動的比喻,說明國家盛衰的關鍵在于 “元氣”是否充實。接著,再以古代一位七十老人治病的故事為例,他先后患便秘、胃痛、頭暈、腹瀉,醫生對癥下藥,最后還是死了。何也?作者指出: “元氣不勝故也!”這里,作者再次強調 “元氣”對于強身固本之重要性。最后,作者類比推論,自然引申,得出: “君子為國,務強其根本。”就是說統治者治理國家,一定要增強國家的 “根本”!那么,“根本”具體所指是什么呢?作者認為: “振其紀綱,厚集而拊循之,勿使有釁。”即為兩條:一是整頓法制,以法治國;二是以民為本,廣泛團結和安撫民眾,讓他們安居樂業,不要生事。倘若 “生事”,要 “乘其微細,急撲滅之,雖厚費不惜,勿使滋蔓”,因為 “蔓難圖矣”!
全文觀點鮮明,論述集中精悍,形象說理,語淺義深,所提振綱、厚民的治國經驗,于今仍有重要意義。正如魏徵所云: “君,舟也; 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有國家各級官員與群眾同甘苦、共患難,團結一心,加強法治,國家才能強盛,興旺發達! 由此可見本文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與啟示力!
上一篇:楊剛《沸騰的夢》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賈誼《治安策》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