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謀攻
孫子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1);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2)。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3);不戰而屈人之兵(4),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5),其次伐交(6),其次伐兵(7),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辒(8),具器械(9),三月而后成; 距闉(10),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11),殺士三分之一(12),而城不拔者(13),此攻之災也(14)。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15);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16)。必以全爭于天下(17),故兵不頓而利可全(18),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19),五則攻之,倍則分之(20);敵則能戰之(21),少則能逃之(22),不若則能避之(23)。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24)。
夫將者(25),國之輔也(26)。輔周則國必強(27),輔隙則國必弱(28)。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29):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30);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31)。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32),則軍士惑矣(33)。不知三軍之權(34) ,而同三軍之任(35) ,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36),是謂亂軍引勝(37)。
故知勝有五(38):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39); 上下同欲者勝(40); 以虞待不虞者勝(41);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42)。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43) ;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44);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注釋〕(1)全: 完整地降服。破: 以武力擊破或殲滅。(2)軍、旅、卒、伍: 古代軍隊編制; 以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五百人為一旅,一百人為卒,五人為伍。(3)非善之善: 雖好而不是最好。(4)屈:使之屈服,收降。(5)上兵: 最高明的用兵之法。伐謀: 粉碎敵人的計謀,使敵人的作戰計劃瓦解。(6)伐交: 破壞、瓦解敵方的聯盟,使敵方孤立無外援。按,春秋戰國時的戰爭,常是敵對雙方各以外交手段聯結與國,彼此聲援,因此使敵方孤立,是當時戰爭的重要策略。(7)伐兵: 攻破敵方的武裝力量。兵: 武器,引申為武裝,軍隊。(8)修: 制造,裝備。櫓: 大盾,攻城護身用。轒辒(fen wen): 四輪戰車,蒙以堅固的皮革,為古代車戰時攻城所用。(9)具: 裝備齊全。器械: 指云梯、檑木等攻城的器具。(10)距闉: 登上土阜。距: 公雞腳爪,引申為腳趾,又引申為攀登。闉(yin): 通堙,堆土成山阜,用以偵視城內或踞以攻城。(11)將: 泛指指揮攻城的將領。不勝(sheng): 不能忍耐,抑制不住。蟻附: 密集的兵士附城而上。(12)殺士:犧牲士卒。(13)拔:攻克,拿下。(14)災: 壞結果,害處。(15)非戰: 不依靠武力拼搏。(16)非久: 迅速解決,不曠日持久。(17)全: 指全國、全軍等不戰而屈人之謀。爭于天下: 爭勝于天下,與敵國較量中取勝。(18)頓:有拖延時日、困頓、受挫諸義。(19)十: 十倍于敵方的兵力。下“五” :五倍。(20)倍: 較敵方的兵力多一倍。分: 分散敵方兵力,割裂敵勢。(21)敵: 敵我兵力相等。(22)逃: 退卻,不與敵人接戰。(23)不若: 兵力不如敵方。避: 隱蔽,免受攻擊。(24)小敵: 力量弱小的一方。堅: 固執,不量力而硬拼。大敵:力量強大的一方。擒:俘虜,殲滅。(25)夫(fu),發語詞,有“故凡”的意思。將,這里指一國的統帥。(26)國: 兼指國家和國君。輔: 輔佐,推行國政的支持者。(27)周:周詳,嚴密。(28)隙: 疏失,有漏洞。(29)患于軍: (因不曉軍事)使軍事力量受到損害。(30)謂之: 命令它。(31)縻軍: 束縛了軍隊的手足,使軍隊不能隨形勢的變化而進退。(32)同三軍之政: 干預三軍的內部事務。三軍:泛指全軍。古代諸侯國建上、中、下(或稱左、中、右)三軍。(33)惑: 思想混亂,不知所措。(34)權: 權變,計謀。(35)任: 安排人員,指揮軍隊。(36)諸侯之難(nan): 諸侯敵國乘隙進犯。難: 敵對,怨仇。(37)亂軍: 使軍隊發生混亂。致: 招引。勝: 強敵。(38)知:預料,判知。(39)眾寡之用: 敵我大小強弱不等時的用兵之法(40)上下同欲: 君臣將士意志統一,齊心合德。欲: 愿望。(41)虞:料度,準備。不虞: 即沒有遠見,缺乏準備。(42)能: 有指揮才能,善于用兵。御: 駕馭,這里指牽制,管得太死。(43)殆: 危險,困乏。(44)一勝一負: 勝敗參半,或勝或敗都有可能。
〔鑒賞〕《孫子》或全稱《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軍事學經典性著作。經過二千五百年時間的考驗,雖然今昔的戰爭已大不相同,但此書所闡述的用兵作戰的原則依然有效,仍被世界各國的軍事家奉為圭臬。
據《漢書·藝文志》著錄,《孫子》原有八十二篇,并有圖九卷,但后世所傳的只有十三篇。從現存的十三篇中,可以看到對于軍事和政治、經濟、外交、自然條件等相互關系的全面論述; 既有充滿辯證法思想的對于軍事戰略的闡述,也有站在戰略的高度上論述戰術、戰法的運用。其方法的精神不僅適用于軍事,對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都有廣泛的啟示作用。
本篇是今存十三篇中的第三篇,以論述策劃進攻的戰略戰術原則為中心,提出要“全”不要“破”,“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用兵最高境界;分析各種進攻方法的利弊;指出進攻中敵我兵力不同時的戰術原則;并從君臣兩方陳述了致勝的條件,要求為將者“輔周” ,為君者不妨礙為將者獨立指揮權的必要;最后歸結出判知勝敗的原則,而以 “知彼知己”為要旨所歸。全篇邏輯嚴密,有高度的理論說服力。
從行文來說,全文多用排偶句,既簡練有力,又反復開闔,每段都有結語,極頓挫之妙。各段均用“故”字作領,多樣中見統一,結構上也有其特點。因此,本篇雖是議論文,但對駕馭文字,立意謀篇方面,卻有美學上的價值。
上一篇:《古文觀止·黎庶昌·讀王弼《老子注》》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司馬光·諫院題名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