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愁因薄暮起”、“日暮客愁新”(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宿建德江》),黃昏本是最易引起鄉思客愁的時刻。這首詩所寫的,正是黃昏望鄉而不見的濃郁離愁。全詩的妙處一是在于出語的吞吐蟬聯、用意的層層推進;二是在于暗色的運用、色調的變換。
先說第一點。首兩句中先藏有一個“推進”:“人言落日是天涯”,可我呢,卻“望極天涯不見家”,這就表現了家比“天涯”更要遙遠無際的心理感受。下兩句中又藏有另一個“推進”:“已恨碧山相阻隔”,可誰知道碧山還被暮云遮”!這雙重的“阻隔”就使“望極天涯不見家”的悵惘感得到了加倍的渲染與濃化。在短短四句之中連用兩層推進,而且,由于它巧妙地利用了既蟬聯、又吞吐的句法(如頭兩句中先說“人言落日是天涯”,又說“天涯”望極而“不見家”;三、四句先說“已恨碧山……”,又說“碧山還被……”,就都用的此種句式),因而使得全詩的意脈既顯得曲折層深,又顯得一氣呵成。
再說第二點。全詩四句,基本籠罩在一片暗淡的色彩中間,這和離人思鄉的黯然心境是相一致的。不過,其中的色調卻又悄悄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換。如首句中的“落日”,顯示出黃昏雖臨卻還有余暉映照的光照度;但因著夕陽西下,暮色漸濃,故而青山終于變“碧”(暗青色);待到末句所出現的“暮云”,則天空已被蒼茫黯黑的夜色遮掩住了。這種色調上的變換,正形象地展示了詩人鄉思的更趨深濃。
李覯所寫的這首小詩,在當時頗有名氣。據宋人趙與時《賓退錄》記載:李覯作《鄉思》一絕,“識者曰:‘此詩有重重障礙,李君其不偶乎?’后果如其言。”考之史料,作者于慶歷二年(1042)曾舉“茂才異等”科,后不第而歸。這里所說的“不偶”,恐即指的此事——當然我們不會相信那位“識者”把詩當作“讖語”的迷信說法,但他所指出的該詩中有“重重障礙”,倒也說中了它的成功之處即在于因著兩層“推進”而造成了遙遠的空間阻隔感(指行人與家鄉的空間阻隔)。
上一篇:歐陽修《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覯《憶錢塘江》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