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二首)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1),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2)。 無風(fēng)水面流漓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群芳過處西湖好:狼藉殘紅(3),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fēng)。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4),雙燕歸來細(xì)雨中。
【解析】《采桑子》系截取唐代教坊大曲“楊下采桑”而為之,用作詞牌名,又名《丑奴兒令》、《羅敷艷》、《羅敷媚》,系雙調(diào)小令。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今安徽阜陽市),常游覽當(dāng)時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潁州西湖,并著十首《采桑子》詠西湖景致。
這兩首詞雖都描寫潁州西湖的優(yōu)美風(fēng)光,但由于季候的差異,寫得別有特色。第一首以船中見景,第二首以湖邊房中觀光,角度的不同也使讀者產(chǎn)生了不盡相同的感受。前一首詞,作者以輕松的筆調(diào),描繪了一幅暖春的圖景,用以表現(xiàn)自己平和舒暢的心境。從寫法上,作者由遠(yuǎn)及近,以“輕舟短棹西湖好”一句,明確地抒發(fā)了自己乘船游湖的欣喜之情。接著,通過三句補(bǔ)敘,描繪了一個春色懷抱中的美好景致。你看,綠波蕩漾中,小舟在漣漪上飄動,長堤布滿芳草,滿眼皆是翠綠。無論船劃到哪里,都有清麗悅耳的笙歌隨風(fēng)傳來,與你相伴。雖然萬物看來還很平靜,但畢竟是春天來了,整個西湖從蟄伏中蘇醒過來,處處生機(jī)盎然。上闋寫靜景,下闋則寫動景。水面如玻璃一般,明滑而澄徹,以至于船在自由自在地向前蕩去,人在船上竟渾然不覺。但船的移動畢竟還是泛起水面細(xì)碎的波紋。正是由于周圍太靜了,所以小船輕移和清波微動,都能驚起沙洲上的水鳥,鳴叫著掠岸而去。這樣,作者就通過具體對象,表現(xiàn)了一個寧靜而不寂寞,欣欣向榮而不擾攘喧鬧明麗的春日。以靜顯動,以安閑顯生機(jī),可謂以小處見大局,作者的手法相當(dāng)巧妙。第二首詞,著意描繪西湖暮春的景象。通過惜春、傷春之感,悄悄地流露出作者心中的一絲淡淡的哀愁。暮春和仲春相比較,相同之處仍然美好,而“群芳過后”,殘花散落,柳絮飄飛,枝繁葉茂的垂柳因風(fēng)起舞,終日輕拂著園中闌干的暮春景色畢竟是超乎尋常的。笙歌已散,游人已盡興而離去。這時,再看看周圍的白絮殘紅,才感到春光已消逝,景色已不堪目睹。于是詩人垂下竹簾窗扇,閉鎖門戶,為春去而傷悼。如果作者寫到這兒則收束語氣,那么首句之“好”就會使人難以理解,但作者又在景色上添了一對在細(xì)雨中歸來的燕子。它們給這冷清孤寂的氣息帶來了一絲暖意和希望。那么,這樣說來,暮春也會給人帶來欣慰。也有人云這幾句主要表現(xiàn)人去之靜,而靜正是詞人之好(hào),由此可見暮春是好的。但不管怎樣,對暮春之景眷戀而又略感悵惘的感情畢竟是顯明的。這兩首詞充分展示了作者清麗委婉的風(fēng)格,讀之不禁使人嘖嘖不已。
上一篇:經(jīng)典《醉垂鞭》詩詞解析
下一篇:經(jīng)典《采桑子》詩詞解析